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今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显示:2017年有560个县通过国家督导评估,全国累计数量已达2379个县,占全国总数的81%,已有11个省(市)整体通过认定。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尤其是部分地区教师队伍均衡配置力度不够,是亟待强化的教育薄弱环节。
当前,湖南正在加快科教强省建设,补齐教育短板,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教育公平,是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的重要一环、关键支撑。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我国曾经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拔优秀者进入中等师范学校学习,经过专业训练后走上中小学讲台。数以百万计的“中师生”用青春和奉献撑起了基础教育的大半边天,堪称中国改革开放腾飞的基石。相较于过去的“中师生”,现在走上基层中小学教师岗位的大多是师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大力提升这个群体的整体素质事关教育大局,值得高度关切。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应着眼于招生“进口”、就业 “出口”,打通人才选拔、培养和输送通道,在推进教育公平中争取更大作为。
一是着力在招生口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让更多农村、贫困地区学子有书读。高考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受到广泛认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公平性。近年来进入重点高校学习的农村学生比例下降,引发了全社会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争议。为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比例,自2012年起国家相继推出了“三大专项计划”(即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近三年年均有约10万名农村、贫困地区考生通过专项计划进入重点高校学习。高等院校应主动出击、积极实施各类专项计划,让更多优秀寒门学子入校学习,并助力他们在毕业后获得优质就业,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与此同时,应从制度层面缩小农村、贫困地区与市(州)首府、省会城市在师资配备、学习条件等方面存在的悬殊差异,努力让城乡孩子平等享有教育资源、有更多获得感,也让村镇学校有生源保证、进入良性循环。
二是着力做好专业安排、向优势专业倾斜,让更多优秀寒门学子读好书。农村、贫困地区学子有机会进入重点高校学习是第一步,进入高校之后学什么、怎样学更为关键。只有让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才是对“读书无用论”的有力回击。一方面,要深入研究这些孩子在性格、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想方设法让他们就读适合的专业、高校的优势专业和王牌专业。另一方面,要设身处地为这些孩子着想,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给予贴心助力:开设“绿色通道”,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辍学;提供“奖贷助、勤补免”,让贫困学生放心读书;根据数学、英语等学科基础差异,可采取分班教学;针对易发的心理问题,及时开展辅导和干预。
三是科学规划、加强引导,让更多有志青年就好业。让更多农村、贫困地区学子进入高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期盼他们的在毕业、就业后改变自身处境、反哺社会。怎样推动他们就好业?一方面,应强化政策的刚性约束。通过实施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让有志于投身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学子毕业后能到指定区域、特定岗位任教,从而稳定地向基础教育领域输送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应加强教育引导。高等师范院校应聚焦师范主业, 注重师范生专业素质养成和专业技能训练,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教育的意识、做好职业规划,通过开展各类教师技能竞赛等营造良好氛围,激励和引导优秀学生投身教育事业。
提高师范类专业生源质量,除了高校加强自身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以外,还需要政策层面的调整和支持。建议恢复师范类专业面试、将高等师范院校招生计划列入提前批次或者提前一个批次录取。只有让更多更优秀学子进入师范专业学习,最终走上教育岗位、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才能切实推进教育公平,为科教强省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