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就业 > 就业信息网 > 本地就业专栏 > 本地就业分析

就业与创业指导专刊2018年7期(总第128期)

发布时间:2018-11-06 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

目录:

一、最怕你只顾着抱怨,却从不努力改变

二、扭转“混”大学怪象需要动真格

三、平淡生活中,需要一些仪式感

四、如何玩转你的大学时代?

五、有一种修养,叫“言不及私”

六、【师哥师姐说】如何克服大学懒惰?

七、你尽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

八、年轻时选择安逸,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

九、目前从事的职业不喜欢,转行要趁早吗?

十、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1.  

    一、最怕你只顾着抱怨,却从不努力改变

     

    职场中有个怪现象,越嚷嚷着要离职的人,反而越在一个岗位呆得久。

    他们抱怨工资低,抱怨福利糟,抱怨同事关系不和,发誓随时都要离开,可就是赖着不走。

    抱怨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会在每个人身上出现。爱抱怨,多少算是件好事,至少证明你找到了问题。

    但是,如果你找到了问题却不去解决,就会陷入反复抱怨的死循环里,被情绪反噬。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都是被心态吸引而来

    有一个理念,叫“吸引力法则”:你生命中所发生的,都是你吸引来的。

    有时候并不是糟糕的生活决定了糟糕的心态,而是先有了糟糕的心态,才导致了糟糕的状态。

    曾有一个姑娘跟我说,她所工作的那个小组有个同事跟她闹过点误会,导致目前合作关系非常恶劣,那个同事常常暗地给她使绊子。

    我给了她很多中肯的建议。

    我建议她跟组里的领导说说,她说不行,领导会认为她搬弄是非。

    我建议她调换分组,远离不和的同事,她也说不行,没那么容易。

    我建议她主动跟同事示好,或请第三人从中调停,消除误会修复关系,她说她拉不下脸。

    每一次诉苦,她都透露出要辞职的意愿,可是前前后后倾诉了三年,她依然还在原来的岗位上。

    我终于明白,她根本不是来寻求解决办法的,也不需要什么改进意见。她只是单纯地需要抱怨,让人认同她的遭遇很悲惨。

    心态决定命运。你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认为自己很惨,就会过得很惨。

    如果你看不惯某种东西,那就改变它,如果你无法改变它,就改变自己的态度,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决定自己生活的样子。

    你的思维方式

    决定了你的抱怨方式

    有的人,可以归类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有的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把挫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

    他们遇到不满的时候,认为这种状态不可能再发生改变,所以他们的抱怨只是单纯的情绪发泄。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把挫败归因于可控因素。

    他们总是向上寻求发展,遇到不满的时候更愿意去想办法,把不满的状态解决掉;他们的抱怨里,隐藏着改变的动机。

    举个例子:假设你参加一场长跑比赛,在起跑的时候慢了半拍。

    如果你埋怨跑道不好,或者鞋子太滑,那么事情的结果就是你全程在给自己心理暗示“我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糟糕的比赛环境”,最终的结果就是输掉比赛,然后感叹说“认命吧”。

    只顾着发泄情绪,会让人早早放弃努力,从而陷入下一轮的不满里,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抱怨从来不会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反而会让你永远摆脱不了那些你不想要的东西。

    如果此时你心里说:都怨我反应慢,起跑比别人慢了一点,然后你奋起直追,就有可能在下半程把自己耽误的时间给补回来。

    如果把抱怨建立在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基础上,那么一个坏情绪也能指向一个好结果。

    最明智的做法

    就是在抱怨中改变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并有明确目标的人,会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寻求改变”上。

    同事艾丽负责欧洲市场的样品开发。因为时差的缘故,每到下午三四点,客人的邮件就蜂拥而至。

    我们是贸易商,不直接负责生产,所以如果遇到客人询问生产进度等问题,就都要去找工厂核实以后再给客人回复,这样一来一回,很快就过了下班时间。

    刚做欧洲市场的那一个月,艾丽常常抱怨自己上午闲死下午忙死,从来没有准时下班过。

    然而,这种抱怨并没有持续多久。第二个月的时候,艾丽就找到了解决办法。

    她会提前联系工厂,打听好每一款样品的进展情况,并核查操作中途是否有发生问题。这样,在收到客人邮件的时候,她就可以直接回复,而不必再到处询问。

    一场抱怨,将艾丽的工作态度由被动化为主动,也让她迎来了好口碑。

    有时候,坏情绪并不全然是一件坏事。当你发现一件事情不太理想的时候,就是你要挑战自我,发生改变的时候。

    怨天尤人,你就会越来越弱;反躬自省,你才能越来越强。

    有了抱怨,就去改变。相信自己的潜能,不断探索和提高自身能力,方法总比困难多。

    聪明的人,都把负面情绪当成积极改变的起点,而不是向生活低头的终点。

     

    二、扭转“混”大学怪象需要动真格

     

    光电学院是华中科技大学最大的学院,也是最热门的学院,在读本科生有2600多人。该院录取分数线一直比较高,2018年在湖北的最低录取分数比一本线高139分。10月15日,该院副院长杨晓非介绍,学院2018年有5名学生涉及“本转专”,其中3人已经于今年6月按专科毕业,另外2人专科在读。

    据报道,学生学习成绩不达要求、本科转为专科的背后,主要原因是沉湎于打游戏,他们在学习上无法坚持,自己完全约束了不自己,经过留级、休学后还是赶不上来。于是按照规定,这些学生从本科转为专科。

    如今,我们早已见惯了本科要“宽进严出”的口号式呼吁,但动真格的仍属少见,因此华中科技大学祭出相对严厉的手段,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其实,从事件本身来说,它也“不应”构成新闻。对学习实在不达标的学生给予一定处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必要措施,是回归常识的正常现象。

    此事之所以构成新闻,还在于习以为常的不正常现象创造的整体语境: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在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应试压力,进入大学之后,则压力陡降。一前一后的巨大反差,让一些学生无所适从。同时,一些学校囿于毕业率、就业率等数据考量,对类似现象缺乏整治决心。社会上也有一种对“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朴素同情:鉴于学生大学之前的辛酸,对于大学后的“解脱”抱有宽容。

    从世界范围内看,大学本不该是这般“好混”。国外知名大学“宽进严出”乃至“严进严出”的类似情况已司空见惯。从教育规律本身、高等教育所要体现的含金量来说,大学学习无疑需要学生付出相当精力。因此,本科教育理所当然要动真格,扭转“轻轻松松玩四年”的面貌。

    值得思考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是名校,考上并不容易。这些本科转专科的学生,原本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这些学生不学习,可谓“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作为高考的“成功者”,上了大学却丧失学习自觉,缺乏人生的把控能力,该反思的不只在大学一端,还当追溯其成长路径。

    复盘多数大学生高考之前的教育阶段,恐怕不是一片欢声笑语的样子。从小开始的诸多课外班,堆积如山的作业题,再到高考工厂的“奇观”……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会在大学之前持续十几年的时间。填鸭教育,影响的不仅是教育内容,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与人生观。试想,在题海之外,中等教育是否启发过学生们对教育意义展开思考?是否有过自由、自律、自省、自我实现、自我负责的人格教育?

    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之下,留给哲学式思考的空间不知道还能剩多少?一些学生习惯了外力束缚,一朝进入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产生适应的困难,并不难理解。

    因此,加强本科教育,一方面需要大学立规矩,明确约束性规定;另一方面在中学阶段也该启动改革,早作干预,在能力之外培养出内生性的学习自觉与意义认知。扭转大学可以“混”的怪现象,需要教育各阶段上下游的合力。

     

    三、平淡生活中,需要一些仪式感

     

    当我工作还在试用期时,同事就在群里议论着转正之后的事情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小A说,她要给自己买一套心仪很久的化妆品。以前一直惦记着但舍不得买,等转了正,就买下来,算是给自己辛勤工作的奖励。

    小C说,他要买一双名牌跑鞋,还要买一辆电动车,这样以后上班就省事多了。

    小G则表示,她要去吃一顿高级日料,还要解封她三个月前酿的梅子酒,“那时我们大家出去聚一聚,一起尝尝我亲手酿的梅子酒!”

    其实我们本可以不用等到转正,也一样能去买化妆品、跑鞋和电动车,也可以随便选个周末就去餐厅吃日料或者找家火锅店聚餐。

    我们之所以将那些事情放到转正之后做,无非是想增加生活的仪式感,让原本平淡的生活多一丝期待与趣味,变得与过往不同一些。

    什么是仪式感呢?我想起了《小王子》里狐狸对小王子说的那番话。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其实仪式感并不是一个很玄乎的东西,也并不复杂,但它往往能击中人心,为平淡日子增添些乐趣。

    我认识一对老夫妻,他们结婚几十年了,到现在依旧甜蜜得让人羡慕。丈夫平日里到菜市场,看到好看的油菜花都会买来送给妻子,而妻子总会在丈夫下班感到疲惫时给他泡上一壶清茶。

    前不久,两人特地办了结婚三十年的纪念宴,邀请了儿女和交心的邻居。在大家的祝福声中,丈夫送给妻子一束娇艳欲滴的红玫瑰,妻子送了丈夫一盒巧克力。两人看着彼此,会心一笑,他们没有感到不好意思,彼此的爱意反而因为岁月的沉淀而变得更加浓醇。

    在我看来,他们婚姻之所以长久,是因为他们懂得在平淡的生活里给对方温暖体贴的照顾,将仪式感融入日常生活中,把每一天都过得温馨美好、有滋有味。

    朋友S也是一个很注重仪式感的人,她在大学毕业后,还特地空出了一段时间去旅游。她想在工作之前好好游历一番,踏入一片未知的天地,邂逅一番旖旎的风景,遇见一些陌生的人。

    工作以后,她时常给自己订上一束沾着露水、清新可人的鲜花,有时是玫瑰,有时是满天星,有时是百合。

    “有不少同事都抱怨工作的无聊和加班的辛酸,觉得每一天都过得特别没劲,以前的我和他们一样,可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每天侍弄着这些花,闻着清香工作,舒心不少。”S和我说这话时,正将一束百合插进花瓶,花香袅袅,让人感觉自在而舒服。 

    这也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它给平淡枯燥的工作注入了新鲜感,让人对未来的每一天都充满美好的期待。

    我以前并不是一个注重仪式感的人,所以活得粗枝大叶,仿佛每天都是一个模样,无趣又没劲。

    但仪式感慢慢改变了我的生活。周末,我会出门去做些工作日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情,譬如看一场电影、听一场音乐会、看一下午的书、在厨房煮饭做菜、和朋友小聚……做这些富有仪式感的事情让我感到愉快又放松。

    仪式感使我燃起了生活的热情,让我感觉到日子虽然一天天流逝,却不会过度紧张和慌乱。

    “岁月漫长,然而值得期待”,这些都是仪式感所赋予我的。

    仪式感是自然而然的习惯和念头,不必过分强求,也不需时刻惦记。你只需稍微留意生活,将对生活的热爱注入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努力地将每一天都过成不一样的、有意义的节日,那么,你也可以收获更多平静、自在和从容。

     

    四、如何玩转你的大学时代?

     

    每年都有一批小萌新进入大学,每年都有一批人在大学的忙碌里迷茫找不到方向。

    你是不是以为大学是放养区,想怎么嗨就怎么嗨?你是不是以为大学是自由的天堂,只要考上了大学就可以脱离无边的题海?或者,你是不是以为终于到了可以向心爱的女孩表白的时候?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很多同学从高中步入大学,才突然发现,为什么这和我想象的不一样,于是开始走向迷茫无措的边缘。

    关于学习,我想说

    上大学之后也许没人会时时刻刻提醒你要好好学习,要争取拿班级前三名等等。但我们自己心里要有数,明确自己的目标,虚心学习。

    大学里的知识面很广,它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还会涉及到真实的企业案例。会有适当的市场调研,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如演讲比赛、营销比赛、炒股大赛等等。其丰富程度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此时,大概会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流连于各个赛场,似乎课堂上讲的知识没那么有存在感了。其实恰恰相反,只有学好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并逐步运用于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才会逐步具备专业素养。

    合理运用时间,安排好学习和活动的时间,你将在实践中找到你所想要的。积极提出问题,就离答案不远了!

    111

    关于亲情,我想说

    大部分的人都是背井离乡来到离家有一段距离的大学求学。我们会以为自己逃离了父母的掌控,大学的自由也渐渐让一部分人由放松变为放纵。殊不知,我们离家越远,父母的牵挂就越深。每一缕思念都化为临行时的声声叮嘱和那箱沉甸甸的行李。

    正如龙应台在《目送》里说的那样: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逐渐长大,父母却悄悄老去,所以异地的你记得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报声平安,离家近的就常回家看看。

    222

    关于友情,我想说

    大部分人大学里的友谊来自于他们的室友,那些朝夕相处,吃个苹果也会分你一半的那些人。他们会陪伴你度过最美好的大学四年,他们知道你的喜好以及癖好,他们知道你的习惯,他们懂得你的心思,他们接得住你抛出的梗,甚至有时候你们会不自觉的异口同声。即使不说话,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他们就能意会。

    有人说友情玩好了就是《小时代》,玩不好就是《甄嬛传》。其实哪有那么多是与非,包容和理解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像海一样存在,学习其强大的净化功能和包容功能。善待我们的朋友。

    333

    关于爱情,我想说

    遇到是缘,遇不到是命。不必刻意苛求,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有人说大学里的爱情最纯粹,不掺和钱财名利,也有人说大学里的爱情懵懂无知,青涩美好却难以修成正果。我想说,爱与不爱在于自身是否珍惜。

    从校服到婚纱大有人在,当然最后分道扬镳的也不在少数。做任何事都要把握时机,或早或晚都不行。缘分刚刚好,你就出现。最美的爱情就是我刚好需要你刚好就在,通过你我看到了整个世界。是初次遇见的怦然心动,是百转千回的挂念,也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呵护。

    444

    关于大学,我们要学会珍惜,把握现在,放眼未来。你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遇过的人,都在你的气质,在你的性格里。愿我们回首四年大学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毕业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说:

    “我曾认真对待过大学时光,我值得所有最美好的事物,未来在向我招手,我想要的就在眼前。”

     

    五、有一种修养,叫“言不及私”

     

    一次,身为仓库文员的我,与公司财务总监徐姐陪客户吃饭。

     

    席间,几个客户就我们公司与老板的一些情况对徐姐轮番发问。但我注意到,徐姐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不是有问必答,而是采取选择性回地复。

    比如,有三个客户分别问徐姐我们公司有多少员工?有多少条流水线?工资在每个月的什么时候发放?徐姐都如实回答。但有一个客户王总,问了我们公司的财务情况及老板的一些个人问题,徐姐始终避而不谈。

    看到徐姐绕开王总的问题与大伙交流,我很是担心王总会闹些小情绪,然后就会产生坏的结果,以至于会给我们公司带来损失。

    事后,我讨教徐姐:“王总可是我们公司的重要客户,为什么她的问题,你没有正面回答呢?难道你就不怕她会生气,会终止与我们的合作关系?”

    徐姐笑着对我说:“当时,你也看到了,整个一场饭局下来,王总压根就没有生气的迹象。你也知道的,现在,她还保持着与我们公司的合作关系呢。”

    徐姐又说:“人际交往里,不是每个人的每一个问题,你都有必要、都有义务给出答案。尤其是那天那种场合,涉及公司和老板的私密问题,我们就有责任拒绝回答。”

    听完徐姐的话,我不得不在内心对她竖起大拇指。我真想不到,身居要职的她,有着良好的个人修养,能在不严肃的饭局中,把紧口风,言不及私。我想,也许正是这种可贵品质,才让徐姐在财务总监的位置上,稳坐十年之久。

    与徐姐的言不及私大不相同,有些人喜欢“攀高枝”“傍名人”“附权贵”。这些人所谓的攀、傍、附,其实不过是交浅言深。

    我有一个交往了五年的朋友小赵,就是这种人。他原来是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业务员,由于工作原因,有机会与政府部门的领导与商业精英打交道。

    工作上有交往,难免就会相互留下联系方式,以方便交流工作上的事。但小赵获取领导与商界精英的联系方式后,除了偶尔谈工作之事外,大多时候,他是拿着人家的联系方式当成炫耀的资本。

    我们一群生活中的朋友,隔三岔五吃吃饭,聚聚会,只要有小赵在场,他张口闭口就提到:不是说与某单位的李领导是好朋友,前天刚在某个饭店同桌吃过饭;就是说与某公司的张总有好交情,昨天刚一起共池泡过澡。

    怕大伙不相信,小赵还会调出手机相册里与“知己”们的合影照,以证实他与人家的关系很铁,以示自己头上的光环很亮。

    他不仅曝光与 他人的交往经过,还喜欢谈论他人的私生活,谁最近夫妻间闹起了矛盾,谁最近离了婚,谁的公司出现了困境。只要他知道的,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小赵最终被老板炒了鱿鱼。老板的理由是:小赵这种人,虽说工作能力很强,但个人修养太差,动不动就在大众场合提及他人的私事,再在公司待下去,对公司,对老板,是百害,无一利!

    知道小赵的嘴容易松弛,我们一些生活中的朋友,都不愿意将自己的私事与知心话向小赵倾诉。很多时候,我们的聚会,都不再通知他。

    时间一长,小赵就成了喧闹中的孤独者。也由此可见,人际交往里,爱言谈及私的人,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交友的路,短了;交友的面,窄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 都有自己的“痛处”与“软肋”,也即是缺点、坏习惯、坏毛病及不必让外人所知的隐私。这些痛处与软肋,是不愿被他人碰触的,更不愿被更多人围观与知晓。而为人处世,不去碰触他人的痛处与软肋,不在公共场合提及他人的隐私,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

    读过一段文字:“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此三者可以养德,亦可远害!”

    生活中,人们也常说,人有三不交,饭有三不吃,话有三不说,其中的“一不说”就是指:不言及他人隐私。

    一个懂得谨慎言论的人,不会动不动就把别人的私事放在嘴边,这样不小心便暴露了你的人品。当你谈论别人的时候,自己何尝不会沦为被谈论的对象。

    有修养的人,一定知道,恶口是伤人的阔斧,毒言是割舌的利刀;知人不必言尽,知私不必言私;开口先三思,说话留些口德,话语把握好分寸,才能被人视为至交。

    朋友是你自己的镜子,有修养的人才能结交到有修养的朋友。 这样的友情,才能经受住生活的种种考验。

     

    六、【师哥师姐说】如何克服大学懒惰?

    2018年9月1日,2018级的小萌新们步入了大学的殿堂。作为首批00后大学生,这届小萌新也将为我们开启新一代的大学生活。

    大学,没有了源源不断的大小测试,没有了紧紧张张的刷题生活,更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约束“唠叨”,我们的惰性心理也便悄悄产生了!

    1

    你有“懒癌”吗?你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惰性吗?不妨来听听师哥师姐的建议。

    大学四年,勤奋努力,与懒惰说再见,成就更加完美的自己。

    大学生活轻松自由,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可以放纵自己,放纵自己的惰性。学习没有了外界的约束,便是对我们自我约束的考验。

    大学4年,你可以让它丰富精彩,同时也可能让它沦落得一无是处。

    4年的长度无法改变,但是它的宽度等着你来拓展!

     

    七、你尽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

     

    最近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尽管努力,剩下的交给天意。深思一下这句话,说得确有几分道理。

    就拿大学的我们来说,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后有目标的同学已经在着手准备考研,诚然,高考后放松也是可以理解的。笔者在这里要说的重点并不是有目标和还未明确目标同学的区别。我要说的是:高考与考研。

    众所周知,十二年的寒窗苦读为了就是考一个理想的大学,因为中国人自古就有这样的传统,如若不然,也不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十年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等这些诗句,为了这个终极目标,家长们也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有条件的家庭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送他们进入重点学校,进各种补习班,请家教。也有家庭只能以苦口婆心的教诲来让孩子从小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们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如果不好好念书将来只能和我们一样。当然也有特别的直接去国外念书,不参与国内称之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这些可能就是为了参与高考最真实的状况吧!

    考研

    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高考不是你一个人的高考,因为从你初中或者高中后,全家人都在以你为中心,家里人都比较关心你的学习,你还会发现他们几乎都很理解你的所作所为,只要不是特别出格的,尤其是当你升入高中文理科分班后,特别是进入高三后。你就是全家的焦点,甚至你一次模考的失利心情不好时,家里的气氛好像都不怎么活跃,我记得在我经历过最为震惊的,高考前几天一向不知道高考为何的奶奶此时也每天去庙里,烧香念佛,占卜抽签。

    这样的情况可能绝非个例,高考后,家长会竭尽全力带你去游玩,吃好吃的。高考成绩出来后,找人给你做咨询,帮你填报志愿,那几天为了找到你心仪的大学可能和你通宵达旦,录取通知书到手,到了开学报道的时候,有可能会全家前来送你报道,给你缴费,铺床,最后怀着依依不舍的心,红着眼离去。

    相信所有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过这些事。正所谓,不是你一个人的高考,所有的伤痛,全家替你来扛。

    考研之路

    当你进入大学,熟悉了你的专业,了解了专业的前景后,你可能发现,摆在你面前最现实的三件事:第一本科毕业后工作,第二继续努力考研,第三考公务员。当然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二条路,考研之路。

    每次进入图书馆看见学长学姐们废寝忘食的样子,我就会考虑自己的前途命运,最终认识到考研目前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可靠的。考研并不单单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恒心与毅力的体现,考研之路注定你要一个人走,当然网上也有报道一个宿舍集体考研成功的案例,但是这只是个例。

    考研之路并非高考之路,没有了父母老师同学的约束,没有了学校固定的作息时间,有的只是孤独,有的只是别人的不解。将睡眠时间压缩到最小,将脑容量提升到最大,将记忆力提升到最佳,将目标定到最高,早晨用冷水让自己清醒,晚上让冷风帮自己提神。因为他们知道,这条路不是强制的但此时的他们非走不可。

    当你向家人说我要考研了,他们给你的最多是鼓励,没有陪伴,更没有高考前的所谓“押题”卷,因为,短短的三四年时间里,你不但要学习自己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时刻铭记自己的目标考研。没有人会说你,也没有人会怪你,更没有会每天提醒你。

    桌子上的书一天天多起来,宿舍到图书馆的步伐一天天快起来,空闲时间一天天少下去,与朋友的联系也好像一天天疏远起来,掉发好像也一天天明显起来,朋友同学有的已经工作,有的在享受大好青春,而你依然坚持在这方桌前挑灯夜战,这就是考研人最真实的写照。

    记得有人这样说:考研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一遍去洗。等到上了考场的那一刻,灯亮了,你发现有的人忘记加洗衣粉,有的人用的是洗衣机。但只要你认真地洗过了每一个地方,那件衣服一定可以光亮如新的,而你以后每次穿这件衣服时都会想起这段岁月。

    是啊,考研不仅仅是学历的提升,也是你境界的升华,眼界的开阔,当你越往上走,就会发现同行的人越来越少,接触到的人也越来越优秀。

    考研,听起来比较高端,可有几人能真正理解体会当初的心酸。为了一道题苦思冥想,多少次在梦中都想起昨天还有哪些没掌握,我们并非是985、211的学子。可是,我们付出的并不比他们少,我相信把握机会有时一定会改变命运。

    考研之路注定孤独,确实如此,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鲜衣怒马,仗剑天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

    经历过“百团大战”的你们在高考的战场上“存活”下来了,祝愿你们在考研的“刺激战场”上仍能成功“吃鸡”。

     

    终点永远只存在于弱者的字典里!

     

    八、年轻时选择安逸,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

     

    前段时间去哈尔滨出差,约在创业的前同事华子聚聚。他说:晚上跟你们好好喝点儿,我都已经两个月没休息了,现在比以前上班要累太多……

    华子原来在公司是业务主管,一直很受领导器重。去年年初突然和公司说要辞职去学习,想换个行业做时尚设计。对此,我除了觉得可惜,又感觉有点不靠谱。毕竟,从传统制造业的销售到时尚潮流设计的跨界实在太大。

    晚上,我们找了家小酒馆,刚坐下没一会儿华子就到了。看他戴了顶爵士帽,里面还穿了件背心马甲,俨然一副时尚圈潮男打扮。

    聊着聊着,我们说起当时他离职的原因,华子说:其实当初离职也是犹豫很久,在公司三年了,尤其最后一年,干的事情和过去两年没多大区别,只是更加熟练而已。薪资和职位也到了一个瓶颈,最重要的是很久没有那种每天都在成长的感觉了。工作虽然看起来很充实,但晚上睡觉前经常会心里空落落的,有种莫名的焦虑和迷茫。

    刚开始创业时其实并不顺利,当时团队只有三个人,又要负责业务跑各种活动展会,又要学设计、拍照等等。那段时间感觉就像撕裂着成长,虽然很痛苦,但自己越练越强,每天醒来都能感觉到新的变化。

    一顿酒喝下来,颇为感慨。就像华子说的,成长的确很累,而且还不是一定就会有收获,但内心却是满足和丰盈的,至少知道自己每一天都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在过,而且一步步朝着目标在前进,这就很好。

    成长,从来都不是温和的。曾听过这样一段话:在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有一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你爬出来了,叫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在抗拒和渴望之间、在迷茫和挣扎之时,不知不觉就陷入一种成长的困境。

    朋友小张就是如此。他所在的公司很稳定,但日子过得并不顺心,工作都快五年了,除了称呼从小张变成老张外,依旧还是个小职员。比他来得晚的年轻人都提拔了,每天他被呼来喝去地干些杂事儿,活是轻松,内心别提多郁闷。

    有一次,他跟我说:别人都觉得我这工作轻松又稳定,简直就是个混吃养老的好地方,可是心累这种事,外人怎么能知道呢?以前觉得向上走挺累的,现在才知道,向下走更难。

    的确,那些轻松和稳定背后,藏着对机械性重复工作的厌倦,还有人到中年,职场半坡的恐慌。

    他们表面上安逸轻松,其实日子并不舒服,因为缺少成长,内心焦虑煎熬。焦虑背后是对一成不变生活的迷茫,对一眼看到余生的失望……

    春节回老家,正好赶上高中同学结婚。酒席上和几个老同学坐在一起闲聊,谈起各自的工作。

    有个在老家工作的同学对我说,看你在北京打拼,其实也挺羡慕,毕竟那里有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机会,还有一群怀揣梦想并肩奋斗的伙伴。我们在三四线小城,每天稳定地上着班,守着一份可有可无的工作,拿着不高不低的工资,在一个熟悉狭小的圈子里,过着一眼就能看到头的生活。平台和机会就这么点,即便有想法都没处发挥。要不是现在拖家带口的,也想去北上广闯一闯……

    其实,这种话听听也就罢了。很多时候,他们嘴里说羡慕你现在的生活,羡慕你的成长,但真要他放弃眼下的舒适和熟悉的环境,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打拼一个并不确定的未来,基本不太可能。

    当然,不是说在老家小城市就一定没有发展。有成长决心和魄力的人,即便在四五线小城,也不会混得太差。所以,在哪个城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在成长。

    成长的确很痛苦,但唯有如此,才能体会到成长之后的酸爽,才能收获持久的幸福,才能让将来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未知的精彩。

    其实,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轻松的工作和生活。你羡慕的轻松背后,要么是混日子的焦虑和煎熬,要么就是打拼奋斗磨练出来的镇定和自信。

    与其追求根本不存在的轻松,还不如学会享受在努力中成长。毕竟,你现在追求的安逸和轻松,可能会随着环境变化慢慢消失。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只有在辛苦中不断成长,才能早日摆脱辛苦的状态。

    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深陷舒适圈却跳不出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于变化和未知的恐惧。其实,即使不改变所在的单位或职位,你也可以更加正视眼前的工作,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任何一种工作,如果能将它做到极致,必将从中受益。

    对于成长,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惰性,在没有形成惯性之前,总是会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所以,有时候就得对自己狠一点,逼自己一把。当你把自己逼到没有退路,前进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千万别在最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那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只有选择成长,才是对未来最好的奖赏。

     

    九、目前从事的职业不喜欢,转行要趁早吗?

     

    本人女,计算机专业,今年刚毕业,在一家软件外包公司做程序猿。但是感觉自己不适合做这个,感觉到现在编程都还没入门,而且程序猿是个特别累的行业。

    转行这事,第一要慎重,第二要快速,第三要做好计划。

    第一,   要慎重。

    从职业发展来讲,无论男女都怕入错行,但是转行,一定要慎之又慎,毕竟,转行就意味着放弃过去所学的专业,就意味着放弃过去从业的积累。所以,转行应该是深思熟虑的决定,而不是临时起意的念头。

    最简单的衡量一个职业是否适合自己的方法:

    一方面是否符合自己的志趣,说白了,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做,这活干的开不开心;

    另一方面是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是能不能事半功倍的问题,简单来说,自己做这事儿有没有天赋。

    还有一个维度就是,这个职业有没有钱途和前途,你再感兴趣、再有长处,干这活没钱赚,如果你不是富二代也要琢磨琢磨。

    如果你既不喜欢又不擅长,每天工作度日如年,学习成长慢若蜗牛,虽然IT行业是高薪职业,但是可能也不适合你。但是,这个判断你用了多久得出的结论?

    你上大学的时候难道不知道自己不喜欢编程吗?

    你工作了多久感觉到自己不适合的,觉得自己的判断基于了充分的努力吗?

    程序员特别累,你转行的职业就不累吗?

    不是不可以放弃,但是必须经过缜密的考量才下决定,不能和闹着玩一样,时间如此宝贵,尽量不要浪费。

    所以,第一,要慎重,转行不是小事。

    第二,要快速。

    如果你真的想清楚了,琢磨明白了,吃了秤砣铁了心了,那么,就不要顾忌,不要犹豫,尽快行动!你拖延的越久,浪费的时间就越多!

    一条路走错了,不是边溜达边思考人生,而是马上调头换一条路走。

    第三,要做好计划。

    这份工作不想做了,但是下一份工作做什么,准备什么,都没概念,怎么着你是风萧萧兮易水寒辞职完了就歇菜是吗?

    应该先想好下一步!不想做程序员了,那么想做什么?职业规划就像下象棋,只看眼前的一步,永远是个臭棋篓子,不说那么远,至少你要先想清楚下一份职业做什么,有没有认真的去想。然后,你是否具有从事这个职业的能力?欠缺的话,怎么去准备?

    揭竿而起,当然很容易,但是有的人成了陈胜吴广,有的人成了项羽刘邦。

    做好计划,有备而为,不要像个孩子一样玩过家家。

     

    十、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我好累啊,心力交瘁,快不行了。”

    J对我说。

    她的确是心力交瘁:

    “老板的方案明天要交,孩子还要辅导作业,我自己还想读本书…… 老公明天出差,还要帮他准备行李。”

    “少做点不行吗?”我问。

    “那怎么可以?我们老板是个细节控,老公出差箱子乱糟糟的别人还以为他没人管呢,我们家宝宝我不盯着就不好好写作业;我自己好久没有学习了,我都焦虑死了……”

    抱怨了半天以后,她突然问我:

    “唉,你说怎么才能工作生活平衡?”

    我本来想说:

    其实吧,让你老板发次飚,让你老公箱子乱糟糟,让孩子少交一次作业,丢下专业书跑出去看一场电影,和闺蜜喷一顿狗血的生活然后张牙舞爪的吃顿小龙虾,世界又能把你咋地?

    不过我看看她,还是说:

    “放弃吧。你说的工作和生活平衡,其实是个神话。”

    -01-

    你所谓的平衡

    只是在工作和生活间来回妥协

    你看,一说到工作生活平衡,大部分人脑子里想的是这样的:

    或者是这样:

    ▲ 你们感受下,一神人用一根树枝做支点平衡架起了N多树枝

    他们所谓的平衡工作与生活,其实讲的是:

    你希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时刻都很让人无比满意,挑不出毛病来。

    工作和生活中,别人给你这边的任务,那边的任务,全都装在框子里,一个都不拉下。

    但是时间有限,当这边增加一个,另一边就必须减少一些。然后你就有负疚感。

    这是个零和游戏。

    希望这种平衡的人,心理底层都充满着深深的欲望和恐惧:

    欲望是因为他们活在很多市井的规则里,希望扮演有一个面面俱到的完人:

    三十岁之前要结婚;

    一定要住的离父母近一点;

    如果这个阶段不上去就永远没机会了;

    当个好太太就要独立支撑家庭;

    永远不能对真心对你好的人说不。

    而恐惧是因为其实这些狗屁逻辑背后的完美生活,其实谁都做不到。

    他们的人生只有2件事没做好,“这件事没做好”和“那件事没做好”。

    听说过两堆稻草中间的驴吧,一半饿死的,一半累死的。

    这样其实不叫平衡,叫做来回妥协(trade off)。

    谷歌的CFO  Patrick Pichette’s 在他辞职和妻子环游世界的辞职信中写道:“说到最后,生命是美好的,但不应该是一系列的妥协;尤其在商业和专业的努力和家庭社区之间。”

    与其害怕这个或者那个没做好,不如建立起一个有可能的平衡,创造一个你不用整天想着逃避的人生。

    -02-

    真正优秀的人

    不会追求工作生活的绝对平衡

    这种平衡,不是你在前面看到那种需要十多年练习形成的“单脚站在十个凳子上顶个缸”这种平衡,而是你在大街上看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掌握的平衡——骑单车。

    人生的平衡,是骑单车这种动态的平衡。

    1、根本没有完美的一天,但也许有完美的一周

    生涯里有一个练习叫做“想象完美的一天”——音乐响起来,大家冥想自己3年后最想要的完美人生。

    你要我想,我肯定是这样的:

    “充沛的睡眠之后,我听着自己最爱的音乐缓缓起来,洗澡,跑步,遛狗,和家人孩子拥抱……然后开车到自己的公司,嗯,这公司建立在一个森林之中。

    我上午和大家谈创意,中午约了一个商务伙伴聊天,下午和团队碰业绩,同时也提出来一些问题解决的方法,大家都非常满意。

    下午我五点多下班,准备参加一个课程的学习,在课上遇到知己,相谈盛欢一起喝咖啡。

    晚上回到家,我洗了个澡,看了部喜欢的电影,然后写了篇读后感,最后抱着爱人安然睡去。”

    妈的,我算了一下,这需要72小时……

    完美是有可能的,真正的问题是“一天”:以这个时间维度思考,完美永远不可及,所以你焦虑,而且做什么都觉得不完美。

    但下面这样的人生是有机会完美的:

    每隔段时间埋头苦干,讨论项目一直到天亮,撕逼、吵架、身心憔悴,但是觉得值得;

    每年一段时间,专门学习一门东西,然后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每个月和老哥们喝喝酒聚聚会吃吃小龙虾;

    把身体搞得倍儿棒,拍个六块腹肌照;

    每年拿出一个长假的时间,陪孩子做一件她特别想做的事;

    每周和爱人离开家里约会一次,创造精心时刻;

    ……

    平衡的焦虑,往往来自于你希望时时刻刻平衡。

    但如果拉长到某一个阶段,比如说,一个月,平衡就变得可以实现。

    在某个封闭会议的下午出去喝咖啡的确不可能,但是每周专门给自己留出1个小时的宁静咖啡时间,却很有可能。

    没有完美的一天,可能有挺好的一周,不错的一年,肯定有完美的一生。

    一位经理向我诉苦,最近部门初创,任务一个接一个,觉得特别乱,完全失衡。但是拉长到2年来看,建立一个好的组织,度过了这个搭班子阶段,这群人能平稳运转两年,是不是这个混乱期,还是挺值得的?

    德扑高手的训练课中,关于高手菜鸟的区别,第一条就是:

    “赢家总在找概率,菜鸟每盘都想赢。”

    生活的赢家也是一样,他们总是知道自己现在在玩什么游戏,然后自己制定什么算赢。

    这个阶段,生存算赢;

    这个阶段,恋爱算赢;

    这个阶段,舒服算赢;

    这个阶段,学到东西就算赢;

    他们盯着自己的阶段性目标,一个阶段内不用每天平衡,阶段内靠近平衡就可以了。

    平衡的高手懂得平衡的第一个秘密——平衡和骑单车一样:眼睛盯着前方,才好平衡。

    什么时候你盯着脚下,车就倒了。

    没有目标的人,只好盯着感受,没有平衡,只有妥协。

    2、与其关注工作生活平衡,不如提高工作生活效能

    你肯定见过身边的这种人——工作井井有条,效率奇高——你跟自己说虽然他牛逼但是老子有一个快乐稳定的家庭这种工作狂肯定没戏——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他有一对特别可爱有教养的孩子,还都特爱他,你对于人生深深失去了信心……

    日本医生吉田穗波,她的人生目标是工作、留学、儿女成群——这和你很像吧。不过她生了5个娃,上着班,五娃出生的时候,正好从哈佛毕业。

    在她的《就是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这个让人郁闷的名字啊)里提到,她的成功,主要在于高效能的管理自己的时间——利用零碎时间、放弃完美主义、控制情绪、随时打开书本、借力他人……总之,这姐姐开发了无数让自己提高工作生活效能的事。

    平衡的高手懂得骑单车的第二个秘密:在平衡这件事上,骑得快比骑得慢容易多了。

    与其关注工作生活平衡,不如提高工作生活效能:

    如果你可以6小时内高效能做完8小时的事,你会不会更有机会平衡?

    如果你可以用更高质量的时间陪伴孩子,你会不会更有机会平衡?

    如果你学会一心三用,你会不会更有机会平衡?

    持续的学习更高效的方法、敢于说“不”,寻找足够多的支持系统,以及懂得见缝插针的休息,都是高效能工作和学习的必备技能。

    3、平衡都在小事中

    我带女儿弯弯去过公园、一起画过画,讲故事……做过很多事情。但是最近的一件小事,却让我们的关系有很大的进展。

    那天妈妈在房间里面哄妹妹睡觉,弯弯太吵没被赶了出来,她站在门口沮丧地哭起来。我正和朋友在书房里聊天,就走了过去,把弯弯抱到怀里,也没有怎么理她,抱着她继续开聊。

    在朋友走了以后,她想吃松子,我教她一个游戏,我说:“我们合作,我嗑开,你掰开,然后你自己吃一个,给我吃一个,好不好?”对于一个松子控,她一开始总忍不住掰开就吃,等到第5、6个以后,她开始懂得分享和合作,你一个我一个。

    从那开始,我和弯弯的关系却有了特别大的改变。她不再仅把我当成爸爸,而是一个朋友。

    我想说的是,其实平衡在小事中。

    有时候我们总想搬一块大石头,做一个重大决定,然后放一大段假,才让自己平衡。其实平衡也许就是在最恰当滴地方,轻轻的点一下。

     关键是找到自己生活里的小切口和大主题。

    也许是“专注”,也许是“自律”,也许是“听完别人的话”……带着这种主题重新回到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你会有很多全新的感受——你在一个地方的框框,就是所有地方的框框。无论是安全感、相处模式、看事情的方法、已经你做事情的方式。

    当你找到自己的主题,你就找到了2个踏板之间的连轴,踏下一个,另一个也在前进。

    不管怎么说,平衡工作与生活都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不过正如《死时谁为你哭泣》的作者罗宾·夏玛说:“不是因为某件事很难,你才不想做,而是因为你不想做,让这件事变得很难。”

    人生就像一场半失控的骑行,别人看你的走得歪歪斜斜,你心中自有自己目标;

    别人看你摇摇晃晃,只要不翻车,不撞人,你尽管四仰八叉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