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求职,你的观念正确吗?
二、你适合创业吗?
三、 第一份工作决定职场前途
四、新人,搭建好你的职场框架
五、打入公司主流群体
六、理解的基础是感受
七、职场生存的要义
八、用坚持换机遇,用努力换天分
九、不得不懂的职场非典型交际
十、招聘中蕴含着科学道理
一、求职,你的观念正确吗?
文/杜学峰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能成功就业的大学生,也应该是注重经验和经历的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大学生就业难,求职遭遇海选,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职场如战场,这句话对于千百万个奔波在求职征途上的求职者来说,应当是深有体会的。可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些人在求职的“战场”上屡战屡胜,有些人却是机关算尽,使尽全身解数依然寸步难行呢?
工资不是老板给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
有个公司征求业务人员,其中一位应征者资历显赫,对于公司来说,有小庙容不了大佛的顾虑,因此公司都不抱太大的希望,面谈时,也很诚实地告诉他,依据公司规定,无法给予太高地薪水,原以为他会就此打住,他但竟然答应留下来了,这让公司有点意外。正式上班后,他也没有出身大企业骄傲,准时上班,报表填写清楚,勤跑客户,过了不久,他的业绩远远超乎大家原本的预期,于是公司在最短的时间破格晋升他,大幅度给他加薪。而他,也自此更加卖力,为公司创造了更多的业绩。
后来经过了解,公司领导知道:原来他在前一家公司已当上了主管,工作相当顺利,薪水也十分满意,原以为可以衣食无忧,但没想到后来公司投资失败,老板不知去向,让他们哭诉无门。期间,他也曾经因为薪水无法与自己所要求的相符而怨天尤人,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挫折与沉淀之后,他选择了重新出发,重新体会到价值与价格的差异。
价格是被人给予的,随时可以拿走,价值却是自己创造的,任谁也无法带来。
先做人,后做事
一个记者在家写稿,四岁儿子吵着要他陪。记者很烦,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他儿子说:“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过了不到五分钟,儿子又来拖他的手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记者很生气:“小孩子要玩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谎话就不好了。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拼好世界地图!”
儿子非常委屈:“可是我真的拼好了呀!”记者一看,果然孩子拼得完整如初。不会吧?家里出现了神童?他非常好奇地问儿子:“你是怎么做到的?”
儿子说:“地图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做事先做人。这是应聘的“潜规则”和软实力,只要做人做好了,你的世界也就是好的。
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出身和学历”不惟一
一个博士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那里学历最高的人。那里,连正、副所长都只是本科生。
研究所后面有个小池塘,一个周末,他去那儿钓鱼。正好,那天研究所的正、副所长也在钓鱼。过了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地从水面上飞一般走过,去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镜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同样也是“蹭蹭蹭”从水上飘回来。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不一会儿,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但他只迈了一步,就听“咚”的一声,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能成功就业的大学生,也应该是注重经验和经历的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求人不如求己,如果你抱怨别人不帮自己,但你可以自己改变自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求职是一位伟大的老师,教会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帮助自己。
平静面对每一次求职失败,一直坚持到最后成功
什么东西比石头还硬,或比水还软?软水穿透了硬石,坚持不懈而已。
有个年轻人去微软公司应聘,而该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总经理疑惑不解,年轻人用不太熟练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一试。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年轻人表现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
一周后,年轻人再次走进微软公司的大门,这次他依然没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现要好得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这个青年先后5次踏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被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我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我们前行的步履总是沉重、蹒跚;也许,我们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也许,我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尘雾缠绕,而不能自由翱翔;也许,我们高贵的灵魂暂时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放的净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以勇敢者的气魄,坚定而自信地对自己说一声“再试一次”?
再试一次,你就有可能达到成功就业的彼岸!
二、你适合创业吗?
文/邓万祥
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自己创业与在公司工作有哪些本质区别?下面有四个问题。如果你对这些问题都回答"是",那么就丢掉内心的矛盾,大胆地行动吧。因为,你已经具备了自己创业的全部条件。如果不是,那显然你还需要继续努力。
第一,是否有一个竞争对手无法匹敌的、可以增强产品或服务吸引力的超级创意?有时候,人们只是向往企业家的“生活方式”——自主经营、大权在握、富甲一方,却没有实现这一切必备的超级创意。真正的企业家不仅有一个针对市场情况的独特的价值主张,他们还深深地痴迷其中,执着地追求心中的理想。他们满腔热情,坚信自己找到了最伟大的发现。他们知道目前迫切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它推向市场,满足人们的相关需求。
第二,在一次次被拒绝之后,你是否还能脸带笑容?要自己创业,你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去说服(有时甚至是乞求)风险投资家、银行和其他投资者给你投资,碰壁和失败是家常便饭。没人愿意被别人拒绝,但是,要想成为企业家,你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不能在挫折面前退缩。真正的企业家往往是那些在挫折中越战越勇的人,别人的拒绝越发激起他们把心中的创意推销出去的决心和斗志。
第三,你喜欢前途未卜的境况吗?如果你厌恶这种境况,那就不要再梦想做老板了。要想自己创业,你在死胡同里徘徊的时间将比找不着家的猫还要长。因为你要寻求资金、寻求最新的技术或服务理念,更不要说创办企业还要具备其他各种条件。如果不是在死胡同里,你就像是身处一条漏水的小船上,周围却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说得更直接一点,你经常是倾其所有,孤注一掷。如果你是一个天生的企业家,你会觉得这充满乐趣。
第四,你的性格是否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和你一起追逐梦想?虽然在创业的初期,你可能是在单干,不过,要想有所发展,你必须招募一些优秀的人才和你一起干,让对方也像你一样痴迷于你的梦想。你必须具备这个能力,让你的追随者成为你的信徒。虽然我并不想打击你自己创业的信心,但是,你必须清楚这一点:自己创业和给别人打工完全是两回事。
总而言之,如果自己创业的念头让你焦虑、不安,那就停在原地别动;如果让你兴奋、激动,那现在就可以放手一搏了。
三、 第一份工作决定职场前途
文/汤园林
朱娟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大公司找到一份文员的工作,虽然这工作没有多少含金量,工资也不高,好在舒适又体面,也不用承受多大压力。
初入职场,有很多东西要学,朱娟也算勤勤恳恳,可是一年以后,一切都熟悉了,就觉得工作跟玩似的,无非就是做做表格,复印一些文件,帮领导跑跑腿,无聊又无趣,根本没有任何上升空间。
眼看着同时入职的新人一个个升了职加了薪,或者变成部门里的骨干,可朱娟还是拿着当初的薪水,还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很多次,她想要调岗,去做物流,或者跑销售,但一打听,这些工作都挺烦挺累,加班是常态,更别想有时间坐在办公室里聊天。放弃目前舒适的工作去受罪,实在不甘心,于是,只得一边羡慕别人一边纠结。
朱娟在文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年,后来部门大换血,新的领导带来了新的文员,被迫无奈,她只得接受人事部的调岗决定。好在,有几个岗位可以选择,她选择做计划员,这份工作虽然不及文员轻松,但含金量颇高,很受公司重视,而且工资也高出很多。
刚开始,朱娟觉得自己因祸得福,一次人事变动,让自己有了更好的工作,可是好景不长,她就开始叫苦不迭了。这份工作要求你了解公司产品,随时跑生产现场,和各个部门协调,还有大量的数据录入,忙得脚不沾地、焦头烂额,别想坐下来聊天休息,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就连周末,也是电话不断,都是些急需要处理的棘手问题。
两个月下来,朱娟人瘦了一圈,觉得自己天天都被放在火上烤,想想觉得真不划算,还不如做文员呢,于是打了辞职报告,重新在另一家公司找了一份文员的工作。虽然偶尔也会羡慕别人拿高薪,嫉妒别人升职,但她再也不敢轻易换工作了。
和朱娟比起来,周小妮的运气似乎要差一些,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不得不在一家小公司做销售。做为一个没经验没背景的新人,最初的艰辛可想而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边吃早餐一边在脑海里演练和客户见面的情景,坐公交还在翻看客户资料,打电话说到嗓子哑,感冒了还得出差。
如此辛苦,头几个月也没多少业绩,还经常被其他同事抢了单。周小妮觉得特别委屈,无数次萌生辞职的念头,但转念一想,连个普通的销售员都做不好,还能做什么呢?天底下又哪有轻松挣钱的工作?
无路可退,只得咬牙坚持。慢慢地,积累了不少客户,也适应了职场上的激烈竞争,不再觉得苦累,并凭着骄人的业绩,做了部门主管。
后来, 周小妮不想过这种无规律的生活,于是主动申请调岗,到人事部做个小职员。虽然新工作需要从头学习,但尝试过做销售的艰辛,这点困难根本不算什么,她不但很快胜任,还一路坐到了经理的位置。
再后来,周小妮跳槽到一家大公司,职位薪水都得意,完成了职场上的华丽转身。
老师、家长和职场前辈都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先就业再择业,别挑剔第一份工作,因为它只是一个跳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你就可以往高处跳。事实是,我们如果一开始做了舒适的工作,就会像朱娟那样,再也不愿尝试艰辛的工作,自然也就会失去了往高处跳的机会,如果一开始做那种繁琐艰辛的工作,以后的每份工作则可以轻松胜任。
初入职场,对一切都不甚了解,但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一定会想方设法做好第一份工作,而这个过程会成为一种惯性,你习惯了舒适,就不想再艰辛,你习惯了艰辛,就不怕艰辛。而所有的好工作,都不会很舒适。
所以,我们的第一份工作一定要挑剔再挑剔,剔掉那些轻松舒适没发展的,挑繁琐、艰辛、压力山大、有挑战的,只有这样的工作,才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四、新人,搭建好你的职场框架
我们单位去年进了两个新人——小陈和小张。两人的学历、能力相当,而个人的工作态度却大不一样。因为我们是事业单位,很多人进来之后都想着自己端的也算是“铁饭碗”了,于是在工作方面都不是很积极,小张就是这些不积极人中的一份子。
从进单位的那天开始,小张就向同事们宣称:在这样的单位,干和不干一个样,反正也不会下岗,工作上的事情就算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多大起色,应该好好地享受生活。小张说这话的时候,或许是不想被人认为他是个只会工作,不会玩乐的人,想和同事们套套近乎。但是,他的言辞却过于极端,大伙听了都不是个味儿。因为是新人,同事们对他也不好多说什么。可后来,这话传到了领导耳朵里,小张就因此被找去谈话了。领导和小张谈话的时候,从工作态度说到了职场规划,说得入情入理。可小张对此很不服气,他嘴上不说,心里却依然认为自己根本就没错,所以工作依旧不见起色。
后来,见谈话没收到效果,领导对小张的谈话就渐渐由鼓励到劝解,最后就成了训斥。被训的次数多了,小张也自暴自弃,工作起来漏洞百出。结果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差越训,越训越差。虽然后来小张也曾试图补救,开始学着认真工作,但是他的工作还是不易得到认可,因为别人对他的印象已经形成,想要试图更改这种印象是很不容易的。
另一个新人小陈则不一样。他对工作极为认真,每天都是干劲十足,很多活儿都抢着做,待人接物这方面也做得很出色。比如,他每天都是很早就到了单位,然后开始打扫、整理办公室,等到其他同事到的时候,他都已经帮忙把本该别人做的事情做完了。而且他为人谦虚好学,对工作上的事情常常是不懂就问,积极上进。他常说自己是新人,所以比别人多做一点,多学一点是很应该的,因为那对他的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结果可想而知,小陈在单位混得如鱼得水,人人夸耀。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陈已经由一个新人变成了单位的一员得力干将了。
在去年的工作绩效考评中,两个新人一个遥遥领先,另一个则不幸垫底。虽然最终小张的考评结果也算为合格,但是如果以后都是这样,小张前途堪忧。前几日,在开全体职工大会时,领导当众表扬了小陈,批评了小张,还把他们两都当成了典型。
如今,对于小张而言,是悔不当初。他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了,此后如果想有所发展的话,恐怕得付出比刚开始10倍还多的努力;而小陈,等待他的将会是一片美好的职场前景,因为他赢在了开始。
以上的例子告诉我们,第一印象相比较于后期的努力更为重要。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再加上后期的不断努力,一个新人在以后的职场中将会顺风顺水,甚至扶摇直上。职场中,新人开始工作的时候正如建房子时候搭的框架。框架搭得好,后面的工作就容易多了,但是如果框架搭得不好,那么后面的工作将会大受影响,弄不好只有返工重搭,但是那样所花费的代价将会是先前的很多倍。所以,对于职场中的新人,如果想要站稳脚跟,甚至还想此后能大展宏图的话,那么,你开始时候搭出的框架就一定要比别人更高、更好。
五、打入公司主流群体
文/保红
似乎每一个人,在刚进入一个新公司的时候,或多或少地都会感受到自己是“圈外人”。每个公司中都存在主流群体,这样的群体构建了一个无形的人际和信息圈子,他们彼此关注,迅速地传递着信息,用一种“圈内人”才能明白的神情和语言说着工作的事情,似乎传达着某种信号,可是隐隐约约,真假难辨。当个“圈外人”很不是滋味,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是合适的,不知道是自己的能力问题还是公司文化不适合,不知道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不知道这一次选择是不是错了……
成林琳是一个很好强的人,自认为人际沟通能力很强,但是她最近到一家广告公司做业务代表工作.她的自信心遇到了挑战。第一天上班的时候还不错,遇到几位新同事,大家很开心。但是几天下来,接触实际工作后,她发现公司几位年纪不过25岁左右的老员工对新来的同事很是冷淡,话较少,很客气,在需要的时候不大会主动提供帮助,甚至有些故意为难的感觉。而老员工之间却是有说有笑,相互体谅,尤其是下班之后和周末,经常一起加班或消遣。她明显地感觉到自己遭遇冷落,其他几位新同事也有同样的感觉。她耐着性子和他们交流,试图和他们拉近距离.但是成效甚微。有一位新同事准备放弃了,她也在考虑,要么是进入主流群体,要么是放弃,她需要做出抉择。
找寻未能进入主流群体的原因:造成“圈外人”,不能融入主流群体的原因是自己的问题、公司的问题还是他人的问题?
原因类型:自己的问题
有的人出现“圈外人”的感觉,是因为他的工作技能不符合工作的要求,造成和其他人适应不良;有的是因为工作风格太个性化,和公司文化格格不入.引起他人的抵触情绪;有的是因为对人过于谨慎,其他人不知道如何与之交流和合作等等。
解决方案:如果是个人的问题,你需要首先看清自己,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在这样的岗位上发展,以及自己的特点给他人产生了什么负面影响,然后,选择是走是留,留下来就需要从“我”开始,改善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得到更多的正面反馈。
原因类型:公司的问题
有的人工作职责模糊不清,别人不知道他的具体工作,当然无从配合;有的是因为领导管理能力有限,不能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职员相互之间更多地是用义气来合作;有的是因为公司发展到一个特殊阶段,正是人心不稳、议论纷纷的时候,对新的事物总是持有一种猜疑和排斥的态度等等。
解决方案:如果是公司的问题,你需要判断这些问题是暂时的,还是非暂时的,在这样的公司中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将会遇到哪些问题,可能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才能够接受并融入这种现实之中等等,然后决定是走是留。一旦决定留下来就需要发挥自己的适应能力,在公司中很好地与人合作。
所以,如果主要原因在于个人和公司管理,那么你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进入主流群体,而是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原因类型:主要原因在于他人
解决方案:如果你已经决定应该留下来并希望进入主流群体,那么就要涉及到下一个议题——树立进入主流群体的理念。
很多人不能够进入主流群体不是因为技巧和方法的问题,而是理念的问题,人们会依赖过去的老经验来评判现在的情况.并可能产生一些影响自己尽快融入主流群体的想法。
过气观念:
——”我过去在好几家公司做过,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新同事总是得到更多的关怀,因为陌生嘛,对工作不熟悉.怎么能够不搭不理呢7这不是影响工作吗7”
——”好长时间我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人告诉我,似乎有些防着我,你想他们肯定是个怕我砸了他们的饭碗,那我也只好敬而远之了,省得麻烦。”
——“我是从一个小公司跳到这个大公司的,原来人们也说这种公司人情冷漠,所以我只好入乡随俗,冷冰冰地工作了。”
爱拼才会赢:
◆在进入主流群体的问题上,有个时间问题,一般需要3—6个月的时间,所以在这个阶段不要因为表面现象使你放弃和主流群体的融合;
◆你对组织的期望越高,你适应起来受到的限制就越大,很多时候你过去的公司规模、公司性质、公司文化、你的角色、你的职责都发生了变化,你的期待也应当随之变化;
◆进入主流群体不是一个被动的事情,一个人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的。但是这是一个需要技巧的工作,原来的交往“套路”不一定行得通,个人需要借鉴其他更加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来帮助自己。
介绍几种有效的进入主流群体的“招致”供你参考:
孔雀开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喜爱以下类型的人:那些信仰和利益与自己相同的人;有技术、有能力和有才干的人;具有令人愉快的品质的人,如忠诚,通情达理、诚实、善良等品质。所以建议你:首先注意观察主流群体看重的和遵从的观点,规范,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然后,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合把自己“讨人喜欢”的特点表现出来,表达自己和他们相似的观点、互补的能力、诚实勤勉的工作特点等等;还有,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同事,并尝试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
投奔核心人物
一个团体中有两种现象会影响你进入主流群体的速度:一是从众现象,即人们的观点和行为表现倾向于和团体保持一致;另一个是“多数忽视”现象,即人群聚集得越大,帮助别人的就越少,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别人会去帮助.所以并不需要自己的救助行为。
主流群体中的冷淡和不支持可能不完全是大家对你的排斥,而是受了以上两类现象的影响,所以,建议你重点选择在主流群体中比较自信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多与其交往,一般和人单独相处时,对方从众的行为就大大减少。而且如果你坦率地表达你需要支持的态度,对方也容易产生提供帮助的动力。
借领导之力
你的主管领导的管理方式也是影响你进入主流群体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有的领导思路不清、交待任务不明确;有的领导说话少,对下属监控不够,放任自流;有的领导应付差事,心思不在现在的工作上;有的领导“家长制”作风严重,让下属没有自主权,这些都会影响你的工作表现、工作进度以及与其他人合作。所以建议你根据主管领导的管理特点,确定自己进入主流群体的主要方式和时机。
陈小姐是一个公司的行政助理,她发现自己的领导是一个做事认真、不爱说话、不善于组织的人,于是一个月之后,她采用“主动出击”的方式,一方面主动和领导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也让大家了解自己,但是她基本采用一对一交流的方式,这样既不让同事感觉到她的压力,又让领导省了沟通协调的麻烦。
乐善好施
这是一条普遍适用的人际交往的原则,不论在那里,提供帮助都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最有效手段。需要提醒你的是:
1.从小事做起。不要以为在大事上帮助别人才体现价值,其实人与人的交往是建立在小事的基础之上,这也是彼此接纳的重要途径。比如当你的同事从外面进来抱着重物的时候,你可以接一下手;当同事不在的时候,你可以帮助她接个电话并留下电话记录等。
2.从倾听开始。避免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让别人感觉到压力和无能,其实真正的帮助是让对方感觉到自我强大的帮助,所以注意在提供帮助的时候不要忽视了:要给对方宽广的空间。
六、理解的基础是感受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最近看了央视记者柴静写的《看见》,主要是作者的采访经历,通过一些自己的采访,在呈现事件起伏的同时加入很少的自我认识。书中很多故事,一些事件读起来内心挺压抑的,更多的感触是事件并不是独立的事件,事件背后都有一些更深的原因。在面对一些人或事时,我以前经常会武断的表现出喜欢和厌恶,但随着经历也许会有第三种情绪:“看见”,看见就行了,因为你不了解背后的真正内容,你只是看见了呈现,或仅仅是过程中的片段呈现,所以你没有必要发出观点。我们经常在无意识下对人和事下判断,给结论,有时在事件最热的时候,等一等,凉一凉,也许呈现和判断就会不同。
前几天看《花儿与少年》一个旅行节目,很喜欢香港演员郑佩佩,在里面处处体谅和理解。在导游一些做法让大家有不满的时候,她总会非常宽慰的去支持。谁都想吃好住好玩好啊,但不是钱有限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冲突和不理解就会多,因为我们是站在事外所以看的更理性,如果当时自己在事件中肯定也会发牢骚吧。旅行最考验人,人多了事就多,总不能谁都满意,尤其是在钱有限制的时候。体谅和包容很简单的两个词,在面对自身利益的时候,需要用一生去践行吧!事后看了一下她的经历,在美国,她一边带孩子一边拼命赚钱,离婚后她又独自回到香港重新打拼,当时因为没有房子还住了两年的佛堂,也正是这期间她跟周星驰拍了《唐伯虎点秋香》。一个无家可归带着孩子的过气女星,可以想象这个女人的不易。 书中提到:“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书中很多内容也让我想到信仰这个词,我以前不太懂这个词,觉得有点高大上,但现在我理解为,有所坚持和相信。卢新宁是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2012年6月,她应邀回到母校,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发表《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演讲,载几处觉得不错的地方:“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报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可如果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学,那些不管今天处于怎样的职位,遭遇过怎样的人生的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大千世界,我们非常渺小,这就是为什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吧,时间和阅历都会帮助我们内心充盈起来,有更多的空间去理解、包容和感受。最后附上看到的一个微博以此共勉:你不知道风会从哪里吹过来,你也不知道哪个城市会下雨,你不知道你能活多久……但是我想,你要好好活着,看见四季更迭,看见雨雪风花,陪亲人走完一生,帮朋友看清世界,其实我们都没什么理想,只是偶尔会感到悲伤,如果人生非要追求意义,那就是和亲人在一起的春夏秋冬,以及跟朋友嘘寒问暖吧。
七、职场生存的要义
文/程刚
做什么,都要坚持做到最后,坚持做到最好,这是职场生存的要义。
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一家大公司。像其他用人单位一样,先要在这里实习试用,三个月后定去留。这是一家区域性的大公司,许多人梦寐以求进入到这里,我能争得一个试用的机会已感到非常自豪,接下来的时间,我就是努力奋斗了,争取给老总留下一个好印象,将来留在这里。
其实说起来,我还是挺笨的,工作中我只知道埋头苦干,在交际方面却有些差,再加上我一口酒也不喝,所以,和我一起进公司的小刘很快便比我先适应了这里,并和一些老员工打得火热。
一周后,公司给我们具体分了部门。因为小刘头脑灵活,而且善于交际言谈,在大家的举荐下,进了销售部,每天和那些老员工学习销售,那可是人人都想干的差事,出差多,任务指标也不高,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完成,而且也容易看到成果。而我被分配在了行政上,行政主管给我分的任务是每天给一位副总打扫房间卫生,写字楼上本来有保洁,但副总的房间不是随便进的,因此,这个差事落到了我的头上。
就在这时,我也得到了一个坏消息,公司在减员增效,将来我和小刘只能留一个。知道这个消息后,我心里特别失落,毕竟在学校里我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小刘也得到了这个消息,看得出,他如我一样十分珍惜这个岗位,干工作非常卖力,什么事都冲在前面,只是对我也不那么友好。我知道,这就是竞争的必然结果,我必须接受。有时,行政主管也在提醒我,关键时候要冲上去,给领导留下好印象才有可能留下,其实我也特别想表现一下,可我的岗位真没有表现的机会。
我每天重复着自己的工作,每天早来半个小时,赶在副总上班前打扫好办公室,从来没有延误过。也有行政上的同事告诉我不必太认真,一个副总决定不了你什么,打扫卫生不用那么细致,每天早来几分钟把桌子擦一下就行了。但我总觉得,干一件事就要把它干好,不论在哪个岗位上,要么不干,要么干好,对得起自己。
一转眼在公司工作快三个月了。这三个月,我默默地完成着主管交给我的各项工作,虽然没有大事可做,但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没出错。小刘那边干的风声水起,很有业绩,我有一个很客观的估计,我可能留不下。
还有两天的时间到三个月了,人事部门也透露出了消息,小刘已按照程序上报了总部,并正在办理相关入职手续,而我将要走人。那一天,人事主管正式宣布了这个消息,我早有心理准备,听到这个决定后很坦然,这三个月小刘确实做的比我好,我从心里祝福他,我也要感谢这里,感谢他们给我这个锻炼的机会,有了这次宝贵的工作经验。我和小刘一起到财务领了最后一个月的试用工资,小刘自然很高兴,下个月他的工资就将翻倍,而我还不知道去哪里。
第二天我照常来上班,还是先到副总的办公室打扫卫生,一切收拾妥当后退了出来。今天副总来的早,正好碰上了,我一笑,对副总说,这是最后一次打扫卫生了,副总很诧异,问我工资都发了今天怎么还来,我笑着说,按照合同还有一天,我要坚守。那一刻,我看到副总眼里闪着泪花,我心里也不好受……
晚上,我没有按时下班,而是把我的工位整理的干干净净,写明了交接清单放在办公桌上。正准备走,突然接到了副总的电话,让我去他办公室。我这才发现,他的办公室灯还亮着,敲门进去,他直接笑着递给了我一个纸袋,打开一看,我差点高兴得晕过去,是入职介绍信,副总带着泪光看着我,对我说:"程,昨天小刘还没有正式入职,还是试用,但晚上就请了很多同事庆祝到深夜,今天没上班。你昨天虽然已经宣布离职,但你依然按照当初的合同约定上班,你是个好同志。我虽然没有权力决定你的去留,但我有向公司董事长建议的权力,你留下了,小刘离开。"
做什么,都要坚持做到最后,坚持做到最好,这是职场生存的要义。
八、用坚持换机遇,用努力换天分
——记张朔的求职之路
张朔,中南财经政法财政税务学院财政学专业2014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仅被普华永道、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录取,还拿到万科、招商银行的offer,最后通过了国考选择到深圳市国家税务局工作。
看了上面的介绍,你一定认为张朔是一位叱咤风云无所不能的成功求职者,他确实很优秀,但在求职的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找工作的大半年中,他也曾迷茫过,他也曾不知道明天究竟在哪里。但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你相信梦想,梦想自然会回馈你,努力比任何东西都来得真实,用坚持换机遇,用努力换天分,虽然走的很慢,但终归会抵达。
2013年6月张朔准备好了自己的第一份简历,为了迎接9月开学之后的求职之战,暑假期间,他申请到了普华永道深圳所的实习机会。提到实习,很多人都认为接触不到核心的业务,学到的东西也远没有预想的多。但张朔却把握实习中的每一个机会,认真做好实习中的每一份工作。在这里,他真正体会到了四大的节奏,在出差的两周中,和项目组员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奋斗,虽然经常加班,但学到了很多东西,抽凭、跑函更是一个实习生的必修课。如果用三个词来总结他在普华永道的实习,那么应该是passion、learning 、sharing,也正是这一份实习,奠定了他在之后找工作路途中的基石。
2013年9月开学之初,求职的战役正式打响了。张朔向武汉大部分知名企业投递了大概30多份简历,他说这段时间是最苦不堪言的一段岁月,因为网申、跑招聘会本来就是一件很磨人的事,而自己的努力却看不到任何回应,投递出去的简历如石沉大海一般杳无音讯。正在他迷茫的时候,接到了普华永道par面的通知(实习生可以直接进par面),在去面试之前,他把网上所有的经验贴全部打印下来,每一个问题都准备了中英文答案,整整用了五天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面试持续了30分钟,他回答的很流畅,大概两个星期之后,邮箱里多了一份普华永道的offer。
找工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张朔的求职之路并非都像进普华永道那样顺利。他也有通不过国企网申的时候,也在南方航空的笔试上失意过,也在碧桂园的群面中因为插不上话而被刷。和很多求职的人一样,他也经历过低谷期,但是他始终都努力着。见了太多糟糕的事情,反而觉得一切都会好;有了太多糟糕的情绪,反而知道怎么应对;了解了自己的缺陷,反而知道什么才适合自己。每一次失败之后,他都会反思自己的缺陷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他说天赋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努力则决定了一个人的下限,很多人根本没有努力到可以拼搏天赋,就已经放弃了,我深知自己没有一步登天的天赋,便只能用努力去弥补。
通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他终于度过了低谷期,掀开了找工作的新篇章,迎来了“万科”之路。他一路披荆斩棘,过五关斩六将,顺利通过笔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和结构化面试进入三面。三面是专业面试,他深知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待提高,去面试之前熬夜分析了万科2012年的公司年报,以增加面试通过的概率。尽管在专业化面试中没有涉及年报分析,但因为准备充分,他淡定自若发挥稳定,成功进入终面。终面是总部HR的压力面,内容是1分钟自我介绍+1分钟成功的事+1分钟失败的事,超时会被打断。尽管准备充分,但面对面试官的不停发难,他不免有些紧张。幸运的是,上一轮中熬夜准备的报表分析在此刻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HR的问题竟然是“请问你看过万科的年报吗?”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你付出的努力一定会带你到达你想去的地方。一周之后,他收到了万科的录用通知。也是在那时他得知被录用的五个人中,除了他之外其他都是研究生,而且是万科的实习生。
也许,万科的面试中他有运气的成分,但成功恰巧就是运气撞到了你的努力。努力永远不会错,即使现在用不到,未来的某天也会派上用场。之后,他顺利通过了安永和招商银行的面试,为了不占用名额,他推掉了联通、电信以及各个银行的笔试面试,专心准备11月的公务员考试。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张朔通过国考笔试,顺利进入面试。努力的人运气永远不会差,他用两个星期准备面试,反复情景模拟仿真演练,最终被深圳市宝安区国税局录用。作为一名财税专业的大学生,他想运用所学知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人民服务,也想实现自己理想抱负,在众多的选择中,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公务员。
一路走来,张朔有太多的话想和我们分享,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然后努力到坚持不下去为止,要相信梦想,相信努力,相信遗憾比失败更可怕。当你追逐梦想时,这个世界总会制造很多困难来阻挡你,现实也会捆住你的手脚,但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决心。
越努力越幸运,而他用努力换天分。我们也要始终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让未来的你,感谢现在拼命努力的你。
九、不得不懂的职场非典型交际
文/一凡
交际场合:共进午餐
“真讨厌,下午还得改方案。”午餐时分,雨馨一边用筷子扒拉着碗里的饭,一边不耐烦地对一起吃饭的翟小雨和秦丽丽唠叨着。“又是方兰鸡蛋里挑骨头吧。”翟小雨不假思索地附和道。“可不是嘛,她自己都没写过方案,屁都不懂,仗着当个小主管,专会挑三拣四!”雨馨越说越气。“不行,我不能跟他们掺合着说方兰坏话。万一不好听的话传到她耳朵里,倒霉得还不是自己?”秦丽丽欲言又止。大概是雨馨给翟小雨使了个眼色。她们的谈话似乎正在兴头上就戛然而止了。自从上次一起吃午饭之后,她们对秦丽丽就一直有些疏远,她感觉整个办公室的人似乎都对她不冷不热。
此后,秦丽丽准备变换一下自己的职场风格,也时不时挑点话题。一次,大家议论办公室里的小田怕媳妇,说得正起劲,秦丽丽爆料,有一次她看到小田用办公室的电话给他媳妇打了两个多小时,大概是在家犯了什么错误,哄媳妇别生气。可这事不知道怎么传到了小田耳朵里。第二天,小田便指着秦丽丽的鼻子说她是“大八婆”。
心理解析:
职场中,别人“八卦”似乎都没什么大问题,为什么到了秦丽丽这里就成了与同事交往的大问题。实际上,问题不在于说还是不说,而是什么场合下,说到哪种程度的问题。一起午餐,雨馨和翟小雨是把秦丽丽认定为“同一个阵营”的人,才敢抱怨上司, “八卦”她几句。此时,秦丽丽闭口不语,明摆着就是在向对方表明“我和你们不是一路的”,难怪雨馨和翟小雨的话会戛然而止。被孤立显然是痛苦的,于是,秦丽丽便想扳回局面,此时,她就被动了。她以为也去“八卦”别人就能融入集体,其实本质上并不是这样的,不恰当的八卦反倒使她弄巧成拙。
职场支招:
弄清“八卦”的本质。“八卦”通常可以满足人的某些心理需求。比如,宣泄情绪,寻找新奇与刺激的感觉,释放压力等等。其实,职场中对同事或领导“八卦”一下,通常也是为了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当然,前提条件是,你对情境和自己的位置要有正确的把握。
掌握分寸。当然,“八卦”并不是口无遮拦,想说什么说什么。比如,一些有损于他人利益的话尽量不要讲,最好是讲一些大家基本都知道的,公认的事。如此八卦可以说不仅不会影响到你的职场生涯,反而是人际关系润滑剂。
交际场合:郊游
想着公司组织的郊游活动,芳龄的心里不是期盼而是压力。和这帮同事朝夕相处,平时免不了利益纠葛,彼此交往都拿捏着分寸,图个大面上能过得去。好容易到了周末能有个个人空间,一次郊游又把大家都凑合到了一块,烦不烦啊。原本芳龄想找个理由,推脱不去了。可是,老板兴致极高,请假难免会惹得他不高兴,芳龄也只好委曲求全了。
周六早上,芳龄硬着头皮来到集合地点。原本很抵触的郊游,没想到刚开始,就已经感觉到了欢愉的气息。大家都很高兴,与工作中的同事相比都像变个人一样。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个有山有水的旅游景点。欣赏风景之于,芳龄也在感受着每个人的不同。这样一次活动,让她看到了同事的另一面,或许,即便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也需要多发现别人的优点,有些时候,换一种方式沟通,可能能让自己行走职场越发顺利。
心理解析:
实际上,人的性格都是有很多面的。在办公室环境中,我们通常会表现出谨慎、防御、严肃的一面。而人与人之间又是互相影响的,当大家都倾向于以这样的一面示人的时候,会加大彼此之间的防御,从而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与功利。而芳龄无疑是处在一种相对紧张的职场环境中。所以,周末的休息成为了她对职场紧张关系的片刻逃离与休养生息。而令她没想到的是,环境转换了,人竟然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郊游,这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首先被放下了。这样一种体验对芳龄这样的职场人来讲可以说非常重要。看到了他人的另一面,也会让他们重新反思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使职场人际更加和谐。
职场支招:
适当参与。对于公司的郊游活动,作为职场人最好还是能够适当参与,这很有可能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为职场人际和谐带来帮助。
正向迁移。把在郊游中好的体验和感受带到工作中,学会欣赏赞美他人,用友好积极的心态处理同事关系,一定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交际场合:下班时间
“真倒霉,看来今天晚上看电影算是泡汤了。”小楠从经理办公室出来,一脸无奈地对瑶瑶说。李枫也一肚子不满。在设计部里,瑶瑶、小楠、李枫年龄相仿,走得也比较近。瑶瑶问为什么。“嗨,按理说不用加班了,可是,刚好我和李枫负责的那个客户后天要出差,偏要让我们今晚就把方案赶出来!这次你算是幸运了,没赶上难缠的客户。”小楠说。“要不瑶瑶,干脆你和我们一块加班吧,三个人能干得快点,这样估计8点多也差不多弄完了,咱们可以赶去看晚场。”李枫灵机一动说。
“这……”瑶瑶有些畏难情绪。“好主意,好主意。”小楠连连叫好。在小楠和李枫的撺辍下,瑶瑶实在不好意思拒绝。只好留下来和他们一起加班。然而瑶瑶的心里却总觉得有点别扭。明明不该自己加班,为什么要这样呢?瑶瑶真不知道,这同事关系怎么处才好。
心理解析:
共事过程中延伸出来的友谊无疑是件好事,但是,这并不代表“公”与“私”可以不分,更不代表可以委曲求全。实际上,在瑶瑶委曲求全的背后,是在表达这样一层担心:担心与小楠和李枫关系疏远,担心和他们不能融洽相处。殊不知,越是这样担心,反倒越不容易处理好关系。委曲求全地跟着同事加班,瑶瑶的心情一定不会好。而人的情绪是会通过表情、肢体语言,声音等等各种信息传递出来的,小楠和李枫也一定可以感受到瑶瑶的不愉快,这种不愉快的情绪恰恰是友谊维系的最大敌人。
职场支招:
真诚最重要。无论是朋友还是同事,和谐相处的前提都是坦诚。要好的朋友是可以适当地,真诚地表达这种感受的。
公私分明。再好的朋友,也要把工作与私人关系分清楚,只有这样,友谊才会维系长久。
十、招聘中蕴含着科学道理
文/谭萍
究其本质,招聘其实是一种决策和判断的过程,是面试官对求职者的感知、判断然后决策的过程。
要想成功应聘, 你应该知道这些面试里蕴含的科学道理。那就要从最初期的面试说起,那真是一个考验精力和体力的挫败感集中营。估计很多人都能回想起那些惨不忍睹的青春岁月,满心欢喜去面试,却败兴而归。失败后,总会开始怀疑人生、怀疑人品、怀疑智商。但是面试失利真的就说明你能力不强、智商不高吗?其实,能左右面试结果的因素太多了,心理、动作、性别乃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大有讲究。本文将帮你弄清楚这些因素背后的道理,以助你一臂之力。还是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
心理学:一场心理决策的博弈
有效指数:★★★★
究其本质,招聘其实是一种决策和判断的过程,是面试官对求职者的感知、判断然后决策的过程。
“决策时,完全理性是不存在的。任何影响面试官的感觉和判断的因素,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招聘结果。” 决策心理专家说,而决策与判断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人的感情、理念和经验上的。
面试官对个人的感觉会影响他们对应聘者的综合评估。也就是说面试官对应聘者的喜爱程度与评估结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面试官非常喜欢应聘者,哪怕是应聘者的综合评估差一点,面试官给出的分数也不会很低。
想要赢得面试官的喜爱,其实并非易事,抛开个人能力等因素,很多心理因素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兴风作浪”。
专家说,“首因效应”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决策心理。在对应聘者的评估中,最开始的印象非常重要。因为面试官在初期就已经做出了评估决策。一旦面试官已经形成了自己偏好的决策,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证实自己的决策。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对资讯的记忆能力,与接收的时间性有密切关系。面谈刚开始时,人们对面谈内容会记忆较牢。然后,他的记忆会逐渐下降,直至面谈完结前,他对最后听到或发生的事情印象较深。
因此,若应征者懂得在开场白及综合发言时多下一点工夫,他取得良好印象的机会便会提高。相反而言,那些秩序渐进,在中段表现良好,但结束前又归于平淡的应征者,可能会被管理者评为表现平平。
◎ 对号入座
但即便你注意到了“首因效应”这个专业的心理学名词,也并不意味着你就能赢得先机。面试官对号入座的心理,也可能会让你功败垂成。
经验丰富的面试官既是福也是祸。因为阅人无数的面试官早就在自己的脑海中塑造了一些他认为的好的应聘者的印象。在应聘中,他们就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应聘者和这些“模型”相比对。比如,之前一个优秀员工如果具备身形高大、思维缜密的特点,那么,面试官可能会更愿录用具有这些特点的应聘者。所以,有些面试失败的人并不需要气馁,失败不代表你不强,只是因为你不像“他”。
对号入座的心理强大而且顽固,它还把魔爪伸向了性别的领域。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在人们的脑海中,这个工作是属于男人的,比如司机、电工等,那么女性应聘者,即便能力相当,她们成功的几率也会低得多。反之,如果一名男性应聘文秘、前台等工作职位,他们成功的几率也比较小。
如此看来,人们对工作岗位的性别印象,会阻碍他作出客观评估,而且这种印象貌似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求职者大可不必在其中挣扎,找一个符合性别印象的工作,付出相同的努力,没准收获得更多。
◎ 物以类聚
一个能力很优秀的女生,因为患有某种眼部疾病,所以面试屡屡失败。但在一次应聘中,她遇到了一个和她情况类似的面试官,由于遭遇相同,面试官特别理解她的艰辛,再加上这位女生确实能力出众。最后,面试官录取了这位女生。
这个案例虽然不常见,却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面试时,面试官也会按照一定的标准,比如性格、背景、学历等将应聘者分类。如果应聘者与面试官的属性相似,面试官就会偏好该应聘者,比如面试官毕业于清华大学,那么来自于这所院校的学生就会具有一些微妙的优势,如果面试官发现他们不但同校,而且还是老乡,那么这些微妙的优势就会进一步扩大。
而心理学的一些研究也验证了这个理论,他们发现若管理者认为,应聘者与他有相同的待人处事态度,或来自相同的种族等,他会倾向作出较高的评价,及建议付出较高的薪金。所以有经验的应聘者,便会利用这个情况来自抬身价。当他发现与管理者有相近之处时,便引导谈话集中在该话题上,在取得管理者的好感之后,他便可以提高要求,而不怕影响被录用的机会。
◎ 坏事传千里
面试官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比如,面试官对应聘者的印象容易由好变坏,但是却不容易由坏变好。
在招聘面谈过程中,管理者在聆听应聘者的陈述之后,会倾向较为相信负面性的资料。例如,应聘者解释上一次辞职,是因为老板内向寡言,而且他希望找一份更具挑战性的工作。管理者的脑海中会形成一个印象,认为他不擅于与内向的人合作,而忽略了他原意追求更大挑战的态度。
这种现象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吻合,人们对负面的事物有较深印象,也有兴趣知道更多。所以在面试时,拿捏好说话的分寸和方式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