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就业 > 就业信息网 > 本地就业专栏 > 本地就业分析

就业与创业指导专刊2014年第7期(总第88期)

发布时间:2014-12-16 来源:中国就业网

创业成功案例库:

目录:

一、“做永善县中药材种植的领跑者”----永善县一名大学生创业侧记

二、从“店小二”到“大掌柜” 创辉煌人生——大学生朱雁南创业记

三、小香菇撑起畲民“致富伞”

四、把握时机 激流勇进——记江西省宜丰县创业能人戴文昊

五、小额担保“贷”来新“钱”景—山东文登区下岗职工刘新杰创业故事

六、一位大学毕业生的田园创业梦――记江西省宜丰县新庄镇南垣村大学毕业生姚慧锋

七、创业的种子在校园里埋下——记湖州万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林建武的创业事迹

八、吴树生:敢吃螃蟹第一人

九、养鸡达人带领乡里乡亲铺就致富路

十、创业之路从香喷喷的“老碗鱼”开始

 

 

 

一、“做永善县中药材种植的领跑者”----永善县一名大学生创业侧记

    在永善县溪洛渡镇新拉村私堰三组,有这样一名怀惴“展现希望,放飞梦想”的大学生,他叫詹晋,男,汉族,现年28岁,黄华镇黄葛村人,2010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凭着年轻的闯劲与豪情,辗转大江南北,尝试了创业的酸甜苦辣,在摸清市场行情和获得一定的经验后,决定回乡憧憬自己的未来。

    平凡人生,敢问路在何方。

    刚走出校门的他,24岁,正是人生风华正茂的季节,面对茫茫人生路,该何去何从,是投身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考试大军,或是将所学专业知识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他一度茫然焦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并未按常规出牌,而是想办法在大城市生存下来,将所学中医药知识放到市场中进行检验,放到社会这个“大熔炉”进行考验。然而,创业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四处碰壁,充满艰辛,在首选的四川科创药业集团中药厂仅只呆了3个月,便跳槽去了四川贝尔康药业做起了药材销售,在这里,他也仅仅只干了1年,现实工作与理想的差距,曾让他一度心灰气冷,特别是同事之间的明争暗斗,商场上的尔虞我诈,时常在他脑海里回荡,惊吓出一身冷汗,他茫然失望,梦幻的七彩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跌入了生活的最低谷,唯一感到欣慰的是自己获得了中医药管理营销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在2011年那个寒冷的冬夜,生性倔强的他,再次踏上北上的列车,开始了他的又一次“淘金”路。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导师的引导下,他在北京同仁堂中医馆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这里,他加班加点,勤奋好学,兢兢业业,获得了年薪达15万元的回报,淘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然而此时的他,并未被灯红酒绿的都市所陶醉而沉溺在纸醉金迷的喧嚣闹市,而是更加省吃俭用,一心谋划着自己干一点事情。

 

  敢为人先,毅然回乡创业。

 

  “路是闯出来的,事是干出来的,不干永远一事无成”,詹晋这样如是说。当有一定积蓄后,他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并在2012年回到了家乡永善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征程。他骑着摩托车,风餐夜宿,渴了喝点山溪水,饿了啃点硬“馍馍”,一个月的时间,他几乎跑偏了永善县能种植中药材的所有村寨,撰写了可行性报告,并请北京的中药材专家帮助论证评定,通过市场分析,反复论证遴选,最终将中药材种植选址定在距离县城15公里的洛渡镇新拉村私堰团山堡,这里海拔1600米至2200米,气候属于温带和寒温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5度,最高气温28度,无霜期240天,昼夜温差大,土质为微酸性,水源涵养丰富,很适合党参、元胡、前胡、白芷、黄芪、三七、重楼等多种中药材种植,是理想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创建合作,“贷免扶补”解燃眉之急。

 

  经过一番酝酿,他决定以合作社的方式来运营中药材种植,并注册了永善县科农种养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为35万元,与村民签订了承包260亩的土地流转协议,承包期为30年。万事开头难,合作社刚开始运转,便遇到了资金周转的困难,前期筹备、土地流转、土地整治、便道修通、房屋搭建、土地垄墒等便耗资80多万元,此时的他几乎是倾囊而出,亲戚朋友能帮的已经帮了,能想的办法都想了,眼看党参种植的节令一天天过去,买党参种子需5万元资金还没有着落,他急得向“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不知该怎么办。正当他一筹莫展时,他突听一个朋友说,永善县人社局每年都对大学创业有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你不妨去看看,也许能帮助你渡过这一难关。这让他眼睛一亮,于是,便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县就业局咨询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当他了解扶持政策后,自己正是政府帮扶的对象,真是谢天谢地,第二天便递交了“贷免互补”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很快便拿到了5万元的政府全额贴息分批还款的贷款,及时购买了党参种子,解了他燃眉之急。他说:“政府的此次贷款,像是“一场及时雨”,帮助他渡过了创业最紧难关,自己的创业不再是孤军奋战,关键时政府成了自己的靠山,这让他的创业信心更加坚定”。

 

  如今,成片的200亩党参,长得绿油油、水滴滴的,像镶嵌在溪洛渡镇半山腰的一颗“绿宝石”,预计明年将有一个好的收获。现在,既忙于在溪洛渡医院药房部上班,又忙于管理党参的他,好像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目前正张罗着明年党参的销售,相继跑遍了大西南北的中药材销售市场,分别与遂宁金泰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和宜宾开全药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党参预销合同,并到会泽县、东川、玉溪等地考察学习合作社可持续性发展,谋划着生态养殖“党参鹅”的又一个创业项目。

 

  “带动就业是他的责任和使命,今年单是给党参除草这一项,合作社社员便获得了12万元收入,若生态养殖“党参鹅”获得政府小额担保贷款支持,他将进一步引领好群众发家致富,实现好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做永善县中药材种植的领跑者”。詹晋在憧憬自己的未来时如是说。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像詹晋这样艰辛创业的大学生在永善县并非是个例,他只是永善县大学生创业的一个简单缩影,他的创业故事,凝聚了永善县大学生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时刻引领着新一代大学生铿锵前行,在创业人生路上敢于洒下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云南省永善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通讯员 吴贡华)

 

 

二、从“店小二”到“大掌柜” 创辉煌人生——大学生朱雁南创业记

 

    没有梦想的人生是有“缺陷”的,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让其变成现实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创业梦想存在于很多人的心中,也有很多人把创业梦变成现实,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有一位身材瘦小、其貌不扬的大学生,正因为有着创业梦想的惊人执着,最终创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商贸公司,这位就是“瑞昌市十大创业先锋”——朱雁南。

 

  商贸大学毕业的朱雁南在可以分配工作的年代,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亲友的劝告毅然辞掉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在他的心里早就孕育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梦想——在本市开一家大型综合超市。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在别人嘲笑中站过柜台,当过推销员、采购员。终于在2005年6月份成立了一九八七商贸责任有限公司。

 

  在不到10年的时间,从只有5名员工,不足200平米的百货店,发展到营业面积达7000多平米、连锁店10家,现有员工300余人的商贸公司,投资总额达1800多万元。主要经营生鲜、食品、百货零售与批发,仓储物流配送等,每年纳税近20万元。

 

  朱雁南的创业之路可圈可点。他用尽心血和智慧,经历了10多个春秋的摸爬滚打,铸就了今天被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所认可的价美物廉超市,赢得了全市消费者的信赖。领导说他是难以驾驭而又胆识过人精明能干的老总;员工认为他是令人敬佩而极有魄力的“大掌柜”。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商潮中,多年来在朱雁南的带领下,一九八七商贸责任有限公司一直坚守“诚信经营、服务至上”的原则,始终遵从“顾客是上帝”的服务理念。朱雁南个人及公司先后荣获九江市诚信企业、瑞昌市优质服务企业、瑞昌市十大创业先锋等一系列荣誉,使超市生意红红火火,立于不败之地。

 

  朱雁南是敢于挑战自我,不满足现状的人。2006年以来,他在紧抓公司内部管理的同时,注重市场的扩张,每年在该市有利的地段增设新店,截止目前已经扩展到10家连锁店;也十分注重人才和超市环境投入,先后投入近400万元引进大学生管理人才、增添新设备、安装新系统、美化购物环境,尽可能地为顾客提供一个舒适的购物环境。朱雁南认为“以人为本,以服务求效益是根本”,这也是公司发展的宗旨。为更好的实现这一宗旨,他从员工身上下工夫,每年对管理人员进行能力提升培训;对普工进行礼仪和服务方面的培训;为正式员工购买养老保险;对困难职工实行“关爱计划”进行帮扶,经常组织各类群体活动,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公司有了长足的发展,朱雁南时刻不忘回报社会,在历次各类捐赠活动中,他总是踊跃捐钱捐物,同时,还参加该市“关爱助学活动”、“春蕾计划”等活动,从公司成立以来,捐钱捐物累计达到20多万元。

 

  一九八七商贸责任有限公司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激励全体员工勤勉工作奋发向上,积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朱雁南现在考虑的是公司如何进一步壮大,打算拓展周边县市的市场,创造更多的效益,带动更多的人就业。(江西省瑞昌市劳动就业局 虞法令)

 

三、小香菇撑起畲民“致富伞”

 

    “一个菌菇包就能长1.5—1.8斤香菇,以每斤6月的价格,每个菌菇包可纯赚5元,预计今年纯收入可达10万元。”目前,正在大棚里采摘香菇的邓志华对笔者说。

 

  现年34岁的邓志华是江西乐安县金竹畲族乡徐庄畲族村的一个能吃苦耐劳的小伙,前些年一直在福建打工,为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才回到家乡,大胆尝试大棚种植香菇。

 

  去年10月,在县劳动就业局小额担保中心的帮扶下,他投资8万多元,流转土地17亩,建大棚8个,配置菌菇包2万多个,今年已出菇3万多斤。同时,为10多名留守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种植香菇,每个环节都非常关键,特别是接种和出菇期管理,直接关系到香菇的产量和品质,所以每个种植环节我都必须精心呵护。”说起香菇种植邓志华头头是道。“我们这里是山区,森林资源丰富,种菇技术靠祖祖辈辈传承下来,从接种到出菇,仅需3个多月,至采收结束9个月即可,资金回收快,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前几天刚采摘了800多斤,卖了5000余元。”

 

  “我们村里现在已发展大棚种植香菇棚95个。这几年,村民种香菇赚钱了,建新房的人越来越多,一栋比一栋漂亮。”村支书兰炳林喜滋滋地说。 (詹平 乐安县就业局)

 

 

四、把握时机 激流勇进——记江西省宜丰县创业能人戴文昊

 

    戴文昊,石市镇土桥村人,1972年4月16日出生,1988年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穷,家庭无法延续他的学业,失学在家的他虽说年纪不大,但是骨子里却有着一股闯劲,他想要自己创业,在他看来,自己的事业不管赚大赚小、赚多赚少都是自己的,比寄人篱下给他人打工强多了。

 

  于是,小伙子说干就干,通过努力自己建起蛋鸭养殖场,但是由于资金不够只是小规模养殖,在养殖蛋鸭的过程中,他看到鸭饲料在饲养过程中需求量非常大,他就开始考虑:“也许销售鸭饲料也是一条致富之路!”紧接着他便在养鸭的同时开始销售鸭饲料。

 

  十年间,蛋鸭、饲料销售做的都不错,但是戴文昊并没有满足,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还可以做点什么?

 

  一次,他坐公交车去县城办事,拥挤的公交让他眼前一亮,心想每天去县城的人流量那么大,不如承包班车线路,回到家,找到几个朋友把想法一说,大家一拍即合,就这样,戴文昊与他的朋友们花了120万元承包了石市镇至宜丰县城的班车路线。

 

  慢慢地,戴文昊攒了一笔不菲的收入,趁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村民们盖楼建庭院,想着水泥是必不可少的,他便卯足劲把手头的资金全部用于投资水泥销售。2000年至今他的南方华夏?海螺水泥宜丰总经销,目前在宜丰县内已有15个经销点,一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利润达100多万元。

 

  如果你认为戴文昊他拥有了如此规模的水泥销售店,他便满足于此,那就错了。他从未放弃一丝商机,有了水泥销售的资金,他又开始投资机砖厂,2007年他的宜丰县石市镇土桥机砖厂正式挂牌成立,单厂投资670万元,雇佣工人17名,年产量800-1000万块。有了前面产业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人脉,他的砖厂也蒸蒸日上,2011年机砖厂扩建,招用工人39名,年产量增加到2500-3000万块,年产值达650万元。

 

  同年,戴文昊在土桥镇花费150万元,承包了5个村小组的荒山800亩,用于种植油茶。他雇佣了数十名村民一起劳作,不过由于茶树的种植周期比较长,直至今年初才开始产生经济效益,今年他的油茶籽产量约有1万斤,但这只是开始,保守估计从明年开始每年年产量可达50万斤。今年,他获悉了就业局鼓励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后,向宜丰县劳动就业局申请了20万元小额贷款,用于油茶林的日常维护和工人工资的支付。

 

  问他成功的经验,他说道:“创业不仅需要头脑,还需要的是勇往直前的激情,更需要说干就干的勇气。如果一味的安守现状、守业,只会止步不前。人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把握时机、激流勇进!”(江西省宜丰县劳动就业局 黄婷)

 

 

五、小额担保“贷”来新“钱”景—山东文登区下岗职工刘新杰创业故事

 

    家住文登区小观镇南廒村的刘新杰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毕业后参加工作十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所在的单位经济效益逐步下滑,大部分职工都下岗自谋产业。

 

  在经历了几年的磨难后,刘新杰最终选择了在泽库镇养殖海参。开始时胆子小,手中钱也不宽裕,就从二十几亩开始养起,抱着试试看的心里,尝试一下是否有养殖海参这个财路。起先几年养殖行业也不景气,缺乏养殖经验,也没有管理水平,在与几位有经验的养殖前辈的交谈中,他学到了养殖技术,也经常与一些专家教授探讨、学习怎样科学养殖,合理搭配饲料及科学的管理,经常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使他基本掌握了科学管理,科学养殖的经验。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养殖海参小有成绩,市场销路和利润都比较满意,养殖规模也由最初的二十几亩发展到七十几亩,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的不少村民。

 

  正当他们信心百倍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由于外地参冲击市场以及2013年温度过高海参大面积死亡,造成连续两年海参销售出现滑坡,给海参饲养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损失,大量的海参卖不出去,可以说一夜之间海参市场消失得无影无踪。面临这种形势,当时大部分养殖户经不起折腾,干脆砍掉不干了。是“砍”还是“留”?刘新杰心理非常矛盾。坚持下去海参没有销路,眼前已经赔了不少钱。砍掉将前功尽弃,损失就更大。他整天茶饭不思,与妻子反复分析海参市场、研究海参行业的发展趋势。他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海参产品国内市场需求量会不断增加,市场萧条只是暂时的。另外,他是大户,如果他不干了,周遍的乡亲也都会不干,那么,他辛辛苦苦打造的海参养殖业将就此成为历史。经过分析,他决定保留下来并且自己培训参苗。

 

  刘新杰经过调查发现,自己培育参苗相对外购可以节约很多成本,而且品质也相对更优异,但是决心好下,真正做起来却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缺少资金!正当刘新杰一筹莫展的时候,文登区劳动就业办的人员下乡“赶大集”宣传政策。工作人员了解了刘新杰的情况后,向他介绍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现在刘新杰依靠贷款的十万元自己培训参苗,大大节约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利润。

 

  按照相关规定,凡在法定劳动年龄以内,具有本地户口、诚实守信,且有一定劳动技能的登记失业人员、军队退役人员、被征地农民、残疾人、随军家属、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及境外就业的,均可申请小额担保贴息贷款,贷款的期限为2年,额度最高为10万元。

 

  今年,文登加大了对失业人员创业的扶持力度,专门从失业保险基金扩大支出中拿出423万元加入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中,预计可增加200多个贷款个体申请,目前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总量已达1223万元,并且每月举办两期失业职工创业培训班,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创业和就业指导培训,最大限度满足失业人员的需求。

 

  为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效应,文登区形成了以“人社、妇联部门主动牵头,财政、邮储,建信,农信主动配合”的运作格局,对有创业意愿的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士兵、农村妇联、大学生以及残疾人等创业群众进行政策咨询、贷款申请、资料审核、创业培训、贷款发放等服务,财政及时审核和拨付贴息资金,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今年1至6月份,文登区共有172人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其中84人申请成功。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38万元,带动80余人就业。(文登就业办 通讯员 毕圣杰)

 

 

 

六、一位大学毕业生的田园创业梦――记江西省宜丰县新庄镇南垣村大学毕业生姚慧锋

 

    姚慧锋,1981年出生,2005年毕业于西南林业大学。2011年放弃城里的高薪岗位回到家乡江西省宜丰县新庄镇南垣村,从事CSA(一种名为“社区支持农业”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农业项目,让一些城里人爱上了“稻香南垣”。

 

  因为爱,做个不一样的农民

 

  南垣村三面环山,宁静秀美。姚慧锋因为深爱家乡的山水田园,在北京一家医药公司做了6年市场营销后,辞掉月薪上万元的工作,回乡种田。

 

  2010年,姚慧锋偶然接触到了CSA,并在广州一家CSA机构实习了一年。“这种农业经营模式是消费者和农民直接对话,消费者预付一年的生产费用,农民将农产品送进消费者家门。没有中间商环节,以相互信任为基础,农民增加了收益,消费者得到了安全生态的食品。”姚慧锋介绍说,CSA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成熟的农业经营模式,近年来在中国迅速发展,国内CSA项目达到了200多个,分布在近20个省市。

 

  之后,姚慧锋带着梦想回到村里。“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中,消费者和农民相互信任的基石是生产原生态的安全农产品。姚慧锋第一年试种了30亩水稻,菜枯饼做肥料,稻田养鸭、自制草药杀虫,稻谷通过一家CSA公益机构直送城市社区。生态种植,对接社区,30亩水稻纯收入近6万元,比传统方法高了许多。

 

  2013年,姚慧锋成立了稻香南垣生态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吸引了12户村民入社,面积增加到120亩。今年,合作社社员增加到30户,种植面积超过了300亩。

 

  原生态,安放城市和乡村的梦想

 

  今年初,经双方达成协议,上海市民邹俊预付给姚慧锋一亩水稻的生产费用3500元。而姚慧锋则在一年内通过快递公司陆续为邹俊每月提供180公斤生态大米。邹俊不用担心大米品质,因为姚慧锋会通过网络向他“直播”水稻生长过程。今年暑假,邹俊还将带着家人到南垣村游玩,实地查看自己的“开心农场”。

 

  目前,除广州一家CSA机构订购外,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户城市居民与姚慧锋“对接”,享受着秀美乡村原生态的农产品。姚慧锋说,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因为许多城市居民看重食品安全,已从“吃饱”转移到“吃好”上来,这为CSA提供了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同时,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也会推动农村原生态健康耕作理念的回归。

 

  姚慧锋有更大的田园梦想――主打“稻香南垣”品牌,注册了商标,还以“稻香南垣”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我想通过CSA,将南垣村打造成‘稻米文化生态村’,把全村1200亩稻田做成‘市民农田’,开辟农宿文化旅游,建立水稻文化博物馆。”现在有5个朋友合作准备注册公司,推动“稻米文化生态村”建设。

 

  也许是CSA的感染力,也许是姚慧锋的不懈努力,现在每月都有好几批大城市的市民前来观光、考察。省内5所高校的学生社团也在南垣村建立了实习基地,经常进村开展活动。去年11月,姚慧锋申报的“稻香南垣生态社区营造项目”获得福特汽车社区参与创意奖,得到了5万元奖金。

 

  坚持着,探索农业经营新模式

 

  因为预收消费者支付的生产费用,农民与消费者成为种植风险的共担者。因此,有朋友称姚慧锋返乡种田是“为农民寻找一种不亢不卑的姿态”。

 

  姚慧锋对自己的CSA信心满满。“我发挥自己的人脉关系,建立了一个由摄影师、设计师、营销策划人员等组成的团队,义务帮我策划制作宣传‘稻香南垣’品牌。南垣村的CSA项目成熟后,再复制到周边村子。”

 

  目前,CSA遇到了农民与消费者对接难、信任度建立难、农产品有机认证难等问题。在姚慧锋看来,这都不成问题。稻香南垣合作社的成立,让农民抱团生产和经营,由他牵头对接。合作社要求农户严格按照生态食品标准种植和生产,并进行农产品绿色认证。“我们的豆腐乳、蜂蜜、土扎粉、茶油等产品,都凭良心生产,无任何添加剂。不少产品淘宝网月销量1000多件,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服。”姚慧锋还通过网络邀请市民到村里观光、游玩和考察,以建立社会信任度。(江西省宜丰县劳动就业局 汪良元)

 

七、创业的种子在校园里埋下——记湖州万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林建武的创业事迹

 

    林建武,一个来自浙江温州90后大学生,一手创办了湖州万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湖州师范学院创业园管制。

 

  学生创业 遭到质疑

 

  林建武的父母是在甘肃武威做生意的,从小就受到家庭创业气氛的熏陶的他,在进入湖州师范学院学习后,因偶然的机会于2011年2月加入了“古一达”创业工作室团队。工作室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网上销售,这也占用了他大量的业余时间。然后,随之而来的是老师和同学们的质疑声,他们认为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不应该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在学习以外。

 

  创业起步 小有名气

 

  顶着巨大的压力,林建武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走创业之路,他相信时间会证明他的努力会有回报的。之后的一年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的同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先后在四通一达快递公司担任湖州市高教区分部经理一职,主要从事正常的快件运作,开发客户等相关工作。在历经了一年多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后,林建武已经成为湖州师范学院小有名气的大学生创业之星,老师和同学们开始认可他的创业成绩。

 

  瞄准商机 创办公司

 

  随着快递点业务的扩大,他遇到了创业瓶颈。林建武发现由于校园本身太大,而快递公司的工作人员又不能将快递送进寝室,很多同学到快递点自取包裹不是很方便。瞅准这一商机,林建武决定整合资源,开办一个公司。但办公场地和人员是棘手的问题,不能远离高校区。学校得知他的困难之处后,决定将学校的一间房子租给林建武使用。他的同学们听说他那儿需要人,都纷纷过去帮忙,勤工俭学。2013年林建武创办了湖州万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家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公司,公司团队平均年龄为25岁 ,是一支年轻的创业团队。(吴兴区就业管理服务处)

 

八、吴树生:敢吃螃蟹第一人

    吴树生,江西资溪县鹤城镇排上村农民,他有着资溪人独有的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品性。他曾经是响誉全国的面包大军中的一员,后来在江苏昆山从事大闸蟹养殖。在从事大闸蟹养殖期间他一边打工一边学技术,凭着勤劳的双手、聪明的头脑、不怕困难、敢闯敢冒的精神以及虚心好学的劲头,很快掌握了大闸蟹的全套养殖技术。并他得到了公司老总的赏识,先后被安排到昆山和深圳两地跑营销。十年下来,吴树生赚了个盆盈钵满,成为家乡人眼中的能人。

 

  都市的喧嚣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使吴树生忘却家乡和家乡人民。08年,他毅然回家二次创业,利用家乡无环境污染,水质好和自身娴熟的大闸蟹养殖技术、丰富的营销经验,联合吴保生、吴桂新等农户投资500多万元创办了“资溪县蟹来缘生态农庄”有限公司。

 

  如今,吴树生的大觉山生态大闸蟹养殖场已初具规模,拥有150亩苗种繁育基地和500亩环境优越的水库成蟹养殖基地。2011年实现产值(营业额)1200万元,直接安置农民就业260人(特别是带动农村“4050”人员就业),带动农户从事“一村一品”实现收入1761万元,占家庭年人均收入的80%以上。

 

  单花独放红一点,万紫千红春满园。他致富不忘众乡亲,摒弃“艺不外传”的陋习,亲手把自己十多年来摸索掌握的一系列养殖、种植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四邻八乡的村民,帮助带动了500多户农民从事生态旅游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

 

  与此同时,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到了支持家乡的新农村建设方面。农网改造、村道建设、兴修水利、学校建设、灾后重建,他无不慷慨解囊。这几年,为了支持家乡建设,他捐资的数额超过了8万元。用他的话说,自己的家乡,乡里乡亲,都是自家人。

 

  创办企业的艰难险阻常人难以想象,在此过程中吴树生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职工技术不足、资金短缺、客源有限等等问题都需要解决。在他成功的背后政府的支持功不可没。

 

  一是省市县的大力扶持。当前江西省市县对农家乐发展有很多优惠条件,资溪县委县政府和人社部门为蟹香园建设、营业提供了从环境、政策到资金的优惠条件,特别是江西省人社厅和江西省外国专家局从技术、培训、项目等方面给予了大力帮助和扶持。被评为江西省级一村一品示范企业。

 

  二是借助打造“一村一品”的良机,申请政府支持。建成大觉山生态大闸蟹养殖示范基地,目前该基地建筑面积1800平方的餐饮中心(蟹香楼)、“一村一品”产业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展销中心已建成使用。下一步,将围绕蟹香楼建设风格统一、乡风浓郁的农家小院群,完善蟹香园农家乐的功能。

 

  三是申请小额贷款,获小额担保贷款70万元,二次扶持60万元。

 

  四是借助江西资溪县劳动就业局开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工作人员培训班之机,对职工进行培训。创新了公司的经营理念,加强了对员工的职业培训,提高了服务质量和企业经营效益。

 

  瞄准江西资溪大觉山旅游红红火火的商机,吴树生有了更远大的目标,他预计投资3000万元拓展蟹香园项目,努力打造以“三个乐园、四大基地”(即农家公园、野趣园、游乐园;旅客接待基地、生态大闸蟹养殖示范基地、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有机果林种植示范基地)为核心的资溪农家乐旅游龙头。可实现农民就近就业岗位100个(特别是带动农村“4050”人员就业),并可直接带动近1000名农民从事生态有机农业生产,影响力辐射全县。(江西资溪劳动就业局 聂利华)

 

 

九、养鸡达人带领乡里乡亲铺就致富路

 

    刘国华同志是樟树市誉洲村村委主任,任誉洲肉鸡养殖场厂长。自2009年创办肉鸡养殖场以来,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刘国华同志带领全厂员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艰苦创业,2013年实现67万,创利32万元。在艰苦创业、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9年初,刘国华把“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作为自己的创业动力,带头投身到“全民创业”的大潮中来,他要通过自己的创业实践,影响一批人,带动一班人,致富一村人。经过市场调查,刘国华将投入成本少、饲养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市场风险小、技术简单易学的肉鸡养殖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为了减少风险,她决定与村里有养鸡经验的村民一起合伙经营,共同投资16万元创办了xx村肉鸡养殖场,养殖场占地总面积80多平方米,年饲养肉鸡规模1.1万羽。

 

  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一个人的创业之路都会有坎坷,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刘国华也不例外。他在养鸡过程中,虽然有同村人作为靠山,但是他仍然与其他人一样饱尝了创业的艰辛。养鸡,对于刘国华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必须从头学起。为了能够全面准确掌握肉鸡饲养技术,他除了购买《肉鸡养殖100问》、《养鸡技术大全》等养鸡专业书籍钻研之外,虚心向老前辈们学习养鸡技术。从第一批5000羽苗鸡购进后,她就没有离开过鸡舍。苗鸡防疫,打扫鸡粪;粉碎饲料。这些,对于从未干过体力活的刘国华来说已是不易,而鸡舍内刺鼻难闻的鸡粪味更是令他接近窒息。一个个考验,一道道难关,刘国华从容面对,知难而进,全力以赴。付出终有回报,刘国华饲养的第一批肉鸡终于成功出栏。算算帐,除了苗鸡、防疫、饲料等成本之外,5000羽肉鸡净赚11000元。刘国华收获的不仅仅是钞票,还收获了养鸡的技术与创业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人生的价值!

 

  刘国华成功后,可以随处听到村民们的赞扬声。面对成功,刘国华没有浅尝辄止,自我陶醉,而是在谋划更大的创业项目,向更高的目标冲刺。她把赚得的“第一桶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养鸡事业。

 

  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头脑的人。如今,刘国华的肉鸡养殖场规模已经扩大到80平方米,年养殖肉鸡近20000羽。成功后的刘国华没有忘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创业初衷,去年8月,他在镇村领导的支持帮助下,率先组建了“xx村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免费为社员提供肉鸡养殖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在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里,这些养鸡户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和市场共享,解除了养殖过程中的后顾之忧,达到了互利多赢的最佳效果,目前的誉洲村已经成为誉洲首屈一指的肉鸡养殖专业村,众多村民通过养鸡走上的致富道路。(樟树市就业局 徐珊)

 

 

十、创业之路从香喷喷的“老碗鱼”开始

 

    田晓琴曾经是一名普通的城镇失业人员,自2002年起先后摆过地摊、经营过童装,卖过手机,种种尝试的结果都是两个字---失败,无数个夜晚她为命运的不公、维生的艰难而叹息,为自己和2个孩子的生活而发愁。如今的她却成了庆阳市百姓乐餐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华宇分公司经理,吸纳5人(2名服务员+3名厨师)就业,同时她始终秉持诚信经营、积极履行纳税义务的理念,每月都按时到税务局缴税。如今她经营的“老碗鱼”成为了百姓乐餐饮店的“形象店”,总店的人员时常会组织其他加盟商前来学习经验。餐厅的收入稳定,获得了可观的效益,并成为当地餐饮行业的一面旗帜。

 

  山穷水尽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呢?

 

  在经营童装,卖手机失败后,她没有被挫折打垮,想到自己还有2个孩子要抚养,想到自己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还要供他们上大学,就是为了这么一个简单的愿望,给了她“穷则思变”的动力,再一次开始新的一次寻找。“老碗鱼”是百姓乐餐饮的一个品牌,主要就是以加盟形式来求得发展,田晓琴通过长期的考察发现“老碗鱼”在庆阳很受欢迎,于是她也想加盟,但是接二连三的问题出现了,首先需要有一笔加盟费,然后要有像创办其他餐饮店一样的启动资金,因为总公司除了在管理上提供一定的指导外,没有任何的店面建设资助,这使原本就家庭困难的田晓琴非常发愁。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最后还是顺利创办了“老碗鱼”个体餐厅,但是由于资金不足,餐厅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

 

  庆阳市西峰区人社局的工作人员得知了她的窘境,同时通过社区了解到她具有一定的经商经验,并且为人诚信,吃苦耐劳,便主动联系她,为她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并将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可享受的一些优惠政策的宣传资料送给她;还经常跟她电话联系,随时了解她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协助她办理了小额担保贷款2万元。有了这笔资金,田晓琴重新装修了店面,安装了空调,冷藏柜等,整个餐厅环境焕然一新。不过在创业实践中,她深深地感觉到只有初中文化的她在经营管理上有时力不从心。于是申请参加了区人社局组织举办的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培训班。简短的开班仪式后,教师张小霞组织学员们进行自我介绍,进行拓宽思维训练,开放式、无讲台式的教学方式让学员颇感新颖。

 

  培训班紧紧围绕小老板们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发放了国际劳动劳工组织统一的教材,通过案例式教学,对如何提高经营能力进行了培训。

 

  加强学员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也是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培训班的鲜明特色。课堂、食堂、课后,处处涌动着学习、交流、讨论的热潮。在总结会上田晓琴用感谢、感恩谈了学习体会:“感谢区人社局给了我们这么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能力素质。我一定要怀着感恩之心,以饱满的热情、做好生意,不辜负区人社局的希望。”

 

  田晓琴始终坚持一种“做生意一阵子,做人一辈子,不怕吃苦、不怕吃亏的理念”,热情接待每一位顾客,每一老碗的鱼都盛得满满的,顾客往往在中午吃饭时还得等个半小时。

 

  眼前的成功并没有阻止田晓琴继续创业的脚步,田晓琴准备把店面再扩大,再多招聘一些下岗失业人员。(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就业服务局 杨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