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文明平安校园创建网 > 我与双创

王仙岭下话青春—《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校歌》感悟

发布时间:2019-11-05 来源:宣传部

东塔岭下,郴江岸边,我们穿越风雨走过昨天,厚德笃学,重能砺行,我们用激情点燃,点燃知识的火焰。啊!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我们的梦想在这里杨帆,美丽的校园是人才的摇篮,孕育英才,桃李满天,美丽的校园是人才的摇篮,孕育——孕育英才桃李满天,桃李满天。

王仙岭下,风光无限,我们放飞希望播种今天,奋发图强,开拓向前,我们用拼搏书写,书写豪迈的诗篇。啊!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我们的青春在这里杨帆,崭新的校园是理想的摇篮,拥抱辉煌奔向美好明天,崭新的校园是理想的摇篮,拥抱——拥抱辉煌奔向美好明天,美好明天,美好明天!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校歌共分两段,246个字的歌词,简洁明快、寓意深远、朗朗上口,体现了学校的地理文化、教育期望。在这短小精炼、脍炙人口的校歌的熏陶、激励中,形成了严谨淳朴的校风。

“东塔岭下,郴江岸边,我们穿越风雨走过昨天。” 这里点明我们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沿革。东塔岭(湘南起义记念塔)是郴州市委、市政府为纪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97年的78年中为革命事业牺牲的7339名烈士而修建的纪念塔。当年,在大革命失败的历史关头,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后,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与湘南特委共同发动了震惊全国的湘南起义。郴江河是湘江二级支流,郴州市区的母亲河,发源于南岭之一的宜章县骑田岭之巅,冲出江口峡谷后,在郴山丘岗间蜿蜒穿行。一路接纳,一路滋润,日夜不息,向北流去,一直走到风景秀丽的飞天山脚下,一头扎入耒水怀抱。就是在这片红色热土上,2001年郴州市机电工程学校、郴州市商业学校、郴州经济职工中专合并升格为郴州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郴州市建筑学校、郴州文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并入学院。目前学院已是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湖南省文明高校。东塔和郴江,以及这背后深厚的红色基因,赋予了我们不屈的精神、无边想象和宽阔博大的胸怀,它既体现了吞纳涵容的深厚本性,也体现了谦逊宽和的做人本质。

“厚德笃学,重能砺行。”是学校的校训。这八字校训和学院校名是由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同志题写。“厚德”就是增厚德行,加强修养;“笃学”就是专心修学,持之以恒;“重能”就是强调职教,重视技能;而“砺行”就是砥砺品行。八字校训以简洁的词语、精练的文字、朴实的词义诠释了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创立以来逐步形成的办学理念和积淀的人文精神,厚德笃学,重能砺行这八个字,思想高远豪迈,不仅文辞优雅,而且内涵深厚。既出典有据,又暗合时代的精神;既寓意深远,又深谙教育目的与大学理念;既指明了治学做人的方法,又晓谕了修身报国的道理;既追求了崇高的品格,又关怀了大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美丽的校园是人才的摇篮,孕育英才,桃李满天。”学院风光柔美灵秀,风姿绰约,有了阳光和雨水的滋润,它是那样的生机勃勃,生命无限,这也是郴州职院学子的象征,8000多名莘莘学子,汇聚于斯;数十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荟萃于此。他们在书山攀缘,他们在学海泛舟。这里群贤毕至,底蕴丰厚;这里雅人云集,群星璀璨!这句歌词所揭示的,就是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宗旨和我们业已走出的一条富有特色的办学之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郴州职业技术学院这座如诗如画的高等职业院校,开启了无数郴州学子催人奋进的青春之旅,奏响了多少湖湘儿女气势恢弘的创业乐章!长期以来学院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五对接”,突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采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率先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六位一体”能力型教学模式改革,受到省教育厅和兄弟职业院校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介。自建校以来,我校为湘南、粤北地区输送了大量高级专业人才,为促进罗霄山片区繁荣发展,湘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文化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王仙岭下,风光无限,我们放飞希望播种今天。”随着学院的发展,新校区搬迁到了郴州市城东大学城,风景秀丽的王仙岭国家级生态旅游公园侧畔。王仙岭是位于郴州市东郊的一个风景区。王仙岭主峰高999.6米,景区内山泉遍布,溪水潺潺,瀑布层叠,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植物品种2000余种。据嘉庆《郴州总志》载:王仙岭,又名王相山,旧名黄相山。宋代诗人阮阅曾有诗《黄相山》云“东带连山接五羊,西分郴水下三湘”。唐宣宗年间(公元847—860年),郴州人王相,平生习医,常采草药帮人治病疗伤,素好仁义,喜施舍,在乡邻中德高望重,后搬至城东黄相山结茅房居住。在茅房中生下王锡,后其妻去世。王锡长大后,王相常带他上山采药,下山治病。王相死后,乡下以其慈爱公正,立老人祠堂纪念,同时将黄相山改为王相山。王锡袭承父业,游心方外遇异人,得仙术秘笈,自是医术大有进步。给人治病,药到病除,且每到山上采药时,有毒蛇猛虎好像护卫一样的跟随,若遇人时,蛇虎则隐伏其后。有一年王锡奉郡差运送粮食至长沙,时值长沙温疫流行,王锡携药壶至市,临门施药。患者服药后,久病的能即愈,将死的能复生,有时一齐药能治愈三人。长沙人认为王锡是扁鹊转世。将其奉之为神明,后王锡回到郴州,隐居在其父修行之山,采药制丹,治病救人不计基数。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八月一日是,有甘露降于王宅竹林中,自始王锡不食熟食,日餐松,夜饮露。后来,王锡隐居长沙东边的一山中,至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三月十五日羽化的山为锡山,并在山中立露仙台。郴州人为纪念王锡,在郴州城西南,设立了露仙观,并在王相山王锡居住茅屋的后面建王仙观,还将王相山改名为王仙岭。北宋徽宗政和年间,阮阅任郴州知定时看了露仙观,听了露仙的传说,感概万千,逐作“露仙观”的诗:“寂寞荒坛枕水边,长沙施药正千年。松间风露如前日,何事无人更得仙。

“奋发图强,开拓向前,我们用拼搏书写,书写豪迈的诗篇。”我们虽然一代又一代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和努力学习,校园变了,学生变了,设施变了,时代变了,但我们的精神没有变,我们的志向永远没有变!体现我校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和教职员工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突出我们学校生机蓬勃的精神风貌,

“拥抱辉煌奔向美好明天。”拥抱,是一种收束状态,奔向,是一种外向状态;两者一开一合,动静结合,一种朝气蓬勃的美好姿态尽在其中!我们的理想放飞得越高远,我们的明天就越美好,明天不是梦,是一种伸手可及的实在,是一种成竹在胸的必胜信念,是一种随时可拥抱的亲切这句歌词,抒发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喟,而是一种超乎时空的大情怀,这是一个深厚博大的心灵与苍茫旷远的历史和自然之间的对话,它直抒胸臆,用不着那些轻俏琐屑的雕琢,而应该是体现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与沧桑感,一种浩然博大、毫不矫情的雍容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和古今的内在冲动和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和灵性的智慧和思考。它让我们到达了一种至妙的思想境界,就如同进入了一种人生大彻大悟的天地,一切的框范都风流云散,于是让我们神游八极,意气横陈,狂放和收敛皆游刃有余,从此就进入了音乐的华彩段!这是时代的最强音,这是全体郴州职院人的发自内心的最深刻的呼唤和呐喊!这就是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心声!

这首歌,并不流行却穿行于岁月的隧道,被一代又一代风华正茂的青年传唱。这首歌,在人们白霜染鬓时,还能激起恰同学少年的意气风发,勾起对灿烂青春的隽永记忆。漫长的人生旅途,有激情洋溢的校歌相伴,幸福的人生将从这里起航。(宣传部 胡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