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能机构 > 教辅机构 > 信息中心 > 信息化与产业研究

人工智能引领教育的跨越发展

发布时间:2019-09-16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人类正加速迎来、日益走近智能时代,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当前蓄势待发的5G规模商用,将成为推进人工智能跨越式发展的又一新动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今年5月16日至18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参加会议的有50余名各国政府部长、来自105个会员国的500余名代表以及来自联合国机构、学术组织和社会各界的近100名代表。会议围绕“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引领与跨越”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条件下教育发展创新的思路和举措,会议的最重要成果就是通过了《人工智能与教育北京共识》(以下简称《北京共识》)。

  《北京共识》的形成过程,围绕目前及未来人工智能与教育之间的关联互动,是凝聚各国共识、汇聚各方经验、集聚各界智慧的过程。会议召开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由各国各界相关代表组成的起草小组,通过线上多次交流讨论形成初稿。会议召开期间,起草小组5次召开集体会议,梳理会议各国代表意见,广泛吸纳共识,逐条逐句对初稿进行了几轮大幅修改。最终,在会议闭幕式上提交全体与会代表讨论并通过。

  联合国于2015年9月通过并于2016年1月正式启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的目标4(SDG4)是“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而《北京共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共识文件,指导建议会员国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议程的落实。

  《北京共识》共44条,就应对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对会员国、相关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分别提出行动建议,这些行动建议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确立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的战略共识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前沿问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条件下教育发展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扩大共享,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北京共识》在多方面积极响应了习近平主席的重大倡议。

  一是强调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议各国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和学习系统性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促进全民享有公平、有质量、适合每个人发展的终身学习机会,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二是强调教育战略政策规划。建议各国将人工智能与教育政策有机配合,通过采取政府全体参与、跨部门整合和多方协作的方式规划教育人工智能政策,建议从终身学习的角度规划并制定与教育政策接轨的全系统教育人工智能战略。

  三是强调教育创新实践。支持对与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关的前沿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的有效实践,以期在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构建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国际共同体。

  不同技术水平国家所关注的重点存在差异

  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更多关注人工智能可能给教育带来的促进作用。

  促进教育的管理与供给。 通过整合或开发适合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换代,运用人工智能在各类学习场景中引入新的教育和培训供给模式,使教育的管理和供给更加公平、包容、开放和个性化。

  促进教师的赋能。 通过动态审视教师所需能力,制定适当的能力建设方案、强化教师培训机构,支持教师在人工智能的教育环境中有效工作。

  促进学习和评价。 促进人工智能与学习方式变革深度融合,辅助不同学科领域的学习任务,支持开发跨学科技能的人工智能工具,支持学生综合能力多维评价和大规模远程评价。

  促进系统性研究。 促进系统性研究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分析跨学科办法对学习实践、学习成果以及新学习形式的出现和验证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促进高端人才培养。 支持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加强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培养本地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建立具备人工智能系统设计、编程和开发的大型本地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库。

  而技术水平不高的国家则更多关注如何解决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不均衡问题以及如何规避两极分化的风险。关注两极分化风险的评估,评估各国之间存在的不均衡性,关注在使用和无法使用人工智能国家之间的两极分化风险,并特别关注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以及受冲突和灾害影响的国家等。建立各类开放交流平台,作为人工智能课程、人工智能工具、教育人工智能政策实例、监管框架和最佳做法的信息交流中心,使源代码资源和课程向所有人开放,开展南南合作和北南合作。关注资源筹集的强化,建立多利益相关方的伙伴关系并筹集资源,确定多种筹资渠道,以增加对教育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缩小人工智能鸿沟。

  从多元视角审视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关系

  由于各国国情和文化背景有别,各国审视人工智能和教育关系的角度各有不同,为更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多元视角。

  一是关于性别平等。强调人工智能专业人员中女性占比低,可能加剧已有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支持对女童和妇女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在人工智能劳动力市场和雇主中推动性别平等。强调在教育领域开发不带性别偏见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同时应用程序应有利于推动性别平等。

  二是关于老年人群。关注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妇女的需求,使其具备人工智能时代生活所需的价值观和技能,使较年长的劳动者具备相应的从业技能并能够融入社会。

  三是关于包容性。确保人工智能教育工具能够有效包容有学习障碍、有残疾以及使用非母语学习的学生。

  四是关于人工智能基本素养。进行有效的人机协作不能忽视对识字和算术等基本技能的需求,应采取体制化的行动,提高社会各个层面所需的人工智能基本素养。

  突出强调人工智能的使用要合乎伦理

  强调人工智能的开发设计应用要合乎伦理。 认识到人类智能的独特性,人工智能的开发应当为人所控、以人为本,设计应公平、透明和可审核,部署应当服务于人并以增强人的能力为目的。要就人工智能对人和社会的影响进行价值链全过程的监测评估。要关注对人工智能的多元化理解、宽泛外延、各种差异较大的定义以及在不同场景中的多样化应用及其引发的伦理挑战。对人工智能领域深层次伦理问题进行稳妥、长期的研究。

  强调教育数据和算法的使用合乎伦理。 认识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可能带有的不同偏见,这些偏见是训练人工智能技术所使用的数据自身所携带的,以及流程和算法的构建和使用方式所固有的。处理好数据开放获取和数据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制定全面的数据保护法规以及监管框架,保证对学习者的数据进行合乎伦理、非歧视、公平、透明和可审核的使用和重用。

  强调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公平。 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教育是改善最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的一个契机,要确保人工智能够不分性别、不分地域、不分残疾与否、不分社会地位、不分贫富、不分民族或文化背景地促进全民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发挥人工智能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创新,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而《北京共识》提供了国际的共识、思路与经验,也体现了中国主张,为我们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指导。我们要秉承互利互惠原则,进一步扩大与教科文组织、相关联合国机构、各成员国在教育人工智能方面的合作,不断巩固扩大《北京共识》影响,推进共同治理,实现人工智能引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共享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红利。

  (作者任友群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共识起草小组中方代表,刘志鹏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综合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