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力群(1915年-2015年2月10日),湖南省桂东县人,北京大学毕业,1935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2015年2月10日16时5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邓力群名邓声喈,出生于书香门第,祖辈父辈,均具科举功名。父亲邓藩诚,是前清最后一次科举的秀才。母亲唐氏出生于大户人家,在家中排行第三,人称三姑娘。婚后他们一共诞育了七子一女,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大成人,并让他们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条件和重视教育的家风熏陶培养了邓力群刻苦学习、善于思考、追求进步的优秀品质。
创办“力群电台”
从1937年怀抱救国救民理想奔赴延安到1945年抗战胜利,邓力群先后在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中央政治研究室等部门从事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1949年,邓力群奉命担任中央联络员,创办“力群电台”,架起新疆与党中央之间的通讯桥梁,
邓力群随刘少奇到苏联莫斯科不久,苏联方面就向我党提供了美国策动国民党在甘肃、宁夏、青海的马步芳、马鸿逵等退守新疆、脱离中国的图谋情报,建议共产党提前解放新疆。邓力群此时临危受命,转做中央密使,直接从苏联奔赴新疆。
1949年8月15日,邓力群带着一部秘密电台经苏联抵达新疆伊宁,向中央发出了第一封电报。从此,这部电台被称为“力群电台”,成为中央与新疆的通讯桥梁。
1949年9月12日,邓力群联络上了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并向他发送电报“我台与你台今日开始联络。关于我的工作,希多给指示。”
“力群电台”从 8月15日开通,一直工作到11月底,前后有100多天,发给中央的电报有150多份,为中央正确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邓力群发给彭德怀的第一封电报
敢于较真碰硬
1969年秋,邓力群因为拒绝检举批判刘少奇被迫害,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直到1975年才恢复工作。恢复工作后到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工作,为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作出了贡献,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再次受到迫害。“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后,邓力群参与起草的《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被作为“三株大毒草”之一印发全党批判。他当着清查者的面,在题目上画一个圈,一条直线划下来,签上“邓力群”的名字,表示:这篇文章是我主持搞的。每句话,每个标点,都由我负责;上面没有布置,具体参加工作的同志也没有责任。后来邓小平同志曾满怀感情的说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全党顶不住,一个半人顶住了。半个刘仰峤,一个邓力群。
国家主席李先念曾这样评价邓力群:“邓力群这个人只有骨头没有肉。”宋平也曾评价邓力群“骨头是硬的”,并称赞他“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敏感”。
邓力群与宋平在一起
找事不能走捷径
邓力群一身克己奉公,从不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为亲友谋取任何私利,把严格要求融入深深的关爱之中。
他在给儿女的信中这样说道:“正是这些已经死去的和还在活着的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战的英雄好汉抚育了我,教养了我,激励我振奋,鞭策我前进。永远记住他们,学习他们,永远不忘记他们,不背叛他们,完全像他们一样的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而忠贞奋斗,勇往直前。”
对待家乡桂东亲友,邓力群确是如此。邓力群的曾孙邓义雄曾想请当了大官的老公公邓力群帮忙找点事做,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寄给老公公时,邓力群回信告诫邓义雄:“要靠自己,不能走捷径。”邓力群没满足邓义雄“找事做”的要求,而是寄了一些书过来,要他勤奋学习。如今,邓义雄不时会跟晚辈们讲起这件事。收到邓力群寄来书的,还有邓湘文、邓清源等邓家后辈。现在,邓湘文的女儿读大二、邓清源的儿子读大二。“伯父邓力群说过,将来搞什么,还得靠教育。”邓湘文介绍,这些年来,他们邓氏宗族150多人里,先后有30多人凭书读得好,走出了山村。
任何时候都是一颗平常心
“文革”期间,邓力群受到冲击,从领导岗位上撤了下来,下放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在这期间,邓力群给儿女们写下了许多书信,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勉励他们牢记党的宗旨,做一名光荣的普通劳动者。后来邓力群曾回忆道:“我受重用时,老罗和儿女们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高兴。比如我当选为书记处书记了,我没在乎,回到家里也没有讲,他们看到报纸以后,也没有特别高兴,还是跟以前一样。按照老百姓的话说,吃饭时没有因此添一个菜,酒也没有因此喝过一次,很平静的地对待我受重用。”
“多读书,为社会多做贡献”
“堂兄邓力群很重视教育,在他影响下,村里后辈读书风气很浓。”1986年6月15日,邓力群弟媳——桂东县流源乡流源村村民陈惠群告诉记者,她两个儿子先后读书出去参加工作,都是受邓力群的影响。
1988年4月,阔别家乡58年的邓力群回到故乡,他用一个下午时间,到流源学校和师生们座谈交流。流源学校是流源村在清末兴办的,是邓力群的母校。邓力群的父亲在该校当过教员、校长,邓力群5兄弟都在该校读过书。1929年,邓力群在该校毕业后到长沙读书,再考取北京大学。
“邓力群要求一切从简,学校只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了‘欢迎邓力群回母校’几个字。”当时在学校任教的退休老师邓海清回忆,“他和每个老师握手,很亲切,说自己回母校是来看望老师、同学的。”
“他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对教育的重视和关怀。座谈会原本预定2个多小时,但足足用了4个多小时。”邓海清说,“邓力群回忆他读书时,男孩子可以上学,女孩子不可以。现在社会进步了,他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记住革命先烈,发扬优良传统,把学校办得更好,培养出更多人才。”
座谈会结束后,邓力群把他一家人花钱买的500多本书籍送给母校,希望师生“多读书,为社会多做贡献”。他还捐了5万元,成立教育奖励基金。
邓力群与母校师生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