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奴聚义起宜章,晃晃梭标刺大天。莫谓湘南侧岭海,骑田岭上瞩中原。”——这是开国第一上将萧克将军的诗句。有人说:萧克是“军中学者”,因为他撰写的《浴血罗霄》一出版就获得茅盾文学荣誉奖;有人说:萧克是“大树将军”,他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在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时,却心胸坦荡,无怨无悔。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萧克将军
萧克将军出生于嘉禾县袁家镇小街田村。他在世时,就给家人立下了“三不”诫律:一、所有亲属不准以他的名义向地方党委政府提安排工作、要救济补助之类的要求;二、在他活着之前,不准对他家的房屋进行整修和装饰;三、不准给老祖宗修建豪华墓地。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萧克将军的的侄孙萧石英7岁时被萧克接到北京,共同生活了10年,在萧克家风的熏陶下长大。萧石英回到家乡后,干农活、做诉讼代理,生活清贫。有人问他:“你怎么不去找萧老将军说一说?让他给你安排一个轻松一点的工作,你就不用这么辛苦啦!” 萧石英回答:“三爷爷不准的!他说过:‘我参加革命是为了中国四万万同胞,不是为了你们。我严格禁止你们打着我的招牌,向党和政府要提待遇要求,生活学习全靠自己,自己没有真本事,找靠山也没有用。’”
萧克的孙子萧云松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打算去参军,但是体重轻了0.5公斤,不符合要求。旁人觉得,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找萧老将军打个招呼这就成了嘛。萧云松的父亲萧星华第一个反对:“老爷子有戒律,不能坏了规矩。”萧克经常对孙子们说:“没有人民群众,你们什么都不是,谁都不允许在外面炫耀身份,再说,我有什么好炫耀的?我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兵。”萧克的两个孙子都很听话,在外面从来不说自己的爷爷是谁,就连填写各种表格档案,在爷爷的姓名那一栏填的都是假名字。
“搞特权是可耻的,要干出自己的成绩。”这种观念烙印在萧家子孙的心里。到萧克将军去世,他家的侄子、外甥,没有一个是他介绍出去工作的。2008年,萧克在北京逝世,萧石英等20多位亲属从嘉禾赶到北京奔丧。葬礼结束后,亲属们一致谢绝了治丧工作人员给他们买返程车票的好意。萧石英代表家属回答:“我们不能坏了将军一生的规矩,要让他走得安心放心。”
萧克出生在偏远山村的书香世家。他在嘉禾县甲种师范讲习所读书的时候,就总穿着一件破旧的蓝布长衫,与有钱人家子弟相比显得比较寒酸。但他并不以此为耻。
身居高位后,萧克将军不改俭朴朴素的作风。家中大人的衣服改了给孩子穿,洗头洗澡水存起来用于冲马桶。中央军委说要给他们修葺一下陈旧的房子,他们不同意,理由是自己住的房子“比老百姓的房子好多了”,用不着修,留下来的钱“可以帮助更困难的同志和群众”。
萧克将军的夫人蹇先佛1934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发挥自己的专长,每到一处,就用红粉浆在墙上写标语、画宣传画。1935年11月已怀有身孕的她,以坚强的毅力,胜利走完了长征路。儿子萧星华出生后在河北阜平老乡家寄养到3岁。他们把孩子领回家后,还经常带萧星华到老乡家探望。如今,80多岁的萧星华对那里依然饱含深情。几年前的建军节,他还带领了40余名医疗专家,到阜平县开展义诊赠药活动,为1000多名群众进行了诊疗。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有山河锦绣,国存岁月芳华,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家正。营造良好家风,涤荡万户风骨,才能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不断改善,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