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约教育新时代丨迈向教育强省的“湖南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教育改革发展述评

2018-12-23

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湖南教育走过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成就。总体来讲,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步入了“上好学”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到教育大省的历史性转变,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万所,其中学前教育蓬勃发展,2017年全省有幼儿园14670所;义务教育跨越了“全面普及”和“基本均衡”两大关口;高中阶段教育步入全面普及、协调发展的新阶段;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教育”,全省普通高校数109所,4所高校入选“双一流”;职业教育“星火燎原”,目前职业院校达到461所;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近1.3万所。全省在校学生1317.8万人,在职教职工90.19万人,教育总规模位居全国第7位。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年均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4、4.2、3.2、0.58个百分点。

这是湖南教育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为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建设科教强省”的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写了迈向教育强省的“湖南路径”。

长沙县职业中专,学生在实训。

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日前,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密集深入高校调研和出席教育工作相关会议、活动,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

有观察者认为,这不仅反映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教情结,更释放了一个中部教育大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科教强省的强烈信号。

教育,在湖南人的心中,也历来有着无可比拟的位置和沉甸甸的份量。“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发端于湖南郴州的话,无比鲜明地说出了教育在湖南人心中的地位。

地处中部的湖南不沿边、不靠海,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靠什么竞争?湖南人深知: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也因此,湖南历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湖南公认的一张名片,正是这一战略认知的生动反映。

2007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把教育作为增强我省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重要基础与关键环节,确保湖南教育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响亮地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

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手中,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湖南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从人才大省向科教强省转变,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再次响亮地提出了“科教强省”的战略目标。

强基础、补短板、解难题,落实在办学兴校上,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湖南这个中部省份的重教力度:全省教育事业经费五年间增长了40.6%,2017年达到1516.57亿元。全省中小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省义务教育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基本覆盖全省,2018年获批全国首个“国家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

湖南的重教意志,在法律保障上也得到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修订了《湖南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此外,还出台了27个重要政策文件,极大地保障了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省委、省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带动了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教。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涌现了更多的重教书记、重教市长、重教县长,许多地区把教育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

作为贫困地区的怀化市,为解决县乡村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年出台了一系列硬措施推动县乡村教育均衡优质发展。11月下旬,怀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县乡村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若干意见》,形成了“1+7”文件体系,即主体部分和7个附件。

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怀化农村学校。

“这样的力度在怀化历史上前所未有!”12月12日,怀化市委副书记邹文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文件是以怀化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出台的,而且主体部分21条每一条都明确了责任单位,共涉及到十几个部门、单位以及各县市区,这就清楚地表明: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局的事,而是党委、政府各部门的事,是大家共同的事,谁也不能推脱了事、敷衍塞责!

记者看到,文件不仅全面,而且很具体。第三条“实施乡村教师关爱工程,稳定乡村教师队伍”里,对新建或改建教师周转宿舍,明确提出“套内达到有厨房、有厕所、有浴室的‘三有’标准,每套面积原则上不低于35平方米”。“要想抓好教育,老师、校长是第一位的,一定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提高待遇,改善生活条件。”邹文辉说。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近日,桃源一中食堂坚持不盈利,为每位学生返充百元伙食费的公告,让桃源一中迅速成为了“网红”。被《光明日报》报道后,继而引来中央媒体的集体关注。12月5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再次深入报道了桃源县一中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的做法,引起全国广泛关注。

“食堂同样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桃源一中校长燕立国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位教育人的初心。多年来,桃源一中坚持“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坚持素质教育的实践,让学生会学习、敢表达、善分享,学校被评为清华大学等几十所国内知名高校的优秀生源基地。这是新时代湖南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效的一个鲜活案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蒋昌忠说,多年来,湖南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育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德育内容体系不断丰富,德育实施体系创新发展,德育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德育工作成效显著。

全国优秀大学生、长沙理工大学2015级研究生邹勇松,“全国道德模范”周美玲,湖南科技大学学生、“向日葵女孩”何平,还有毕明哲、彭月丹、何芹姣……他们都是湖南优秀学生的典型代表。全省广大中小学生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每年有3000余名中小学生获得省级以上三好学生、美德少年、新时代好少年、最美孝心少年、宋庆龄奖学金等荣誉。这正是我省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下的硕果。

作为拥有109所高校的高教大省,湖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推进构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典型经验推往全国。

红色是湖南的底色。湖南各级各类学校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丰富的地理优势,积极开拓红色资源育人平台,营造浓郁红色文化氛围。

湘潭大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湘潭,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倡办并亲笔题写校名并亲切嘱托“一定要办好”的大学,红色资源丰富深厚。该校坚持以红色研究基地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将红色文化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学生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近年来,该校涌现出了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文花枝、杨怀保,救火英雄夏形义烈士,服务老人2万名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百佳志愿者”邓榕;带着“木偶”爸爸上大学的“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陈君君;因乐观与孝顺感动无数网友的尿毒症患者“最坚强大学生”胡志鹏;坚持公益11年,为他人筹集物资、善款超过40万元的“全国百佳志愿者”王达佳等一大批道德典型,被《光明日报》等媒体誉为“湘大群模现象”。

群英荟萃,群模闪耀,必定有良师引导、有成长土壤。12月17日下午,记者在学校见到了已是83岁高龄的湘潭大学老教师曾子其。退休22年来,他一直担任大学生“义务辅导员”,联系指导近100个学生党支部,累计找学生谈话3900多次、给学生打电话谈心9900余人次,与176名学生党员发展对象进行入党前谈话,写了26篇党建文章、10万字的党课讲稿。学生由衷地感慨:“曾老师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把握好方向!”

曾老师在与学生谈心。资料图

“坚持三年、五年就很不容易了,像曾老一样不求回报,踏踏实实地坚持20多年,确实令人敬佩!”面对师生的交口称赞,曾子其说,有一份光,就要发出十份的热,“只要自己还走得动,就会一直做下去。”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曾经,“我要上学”的声音,既是贫困孩子无奈的呼喊,也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心中的痛。而如今,“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在湖南已经实现。

龙花,今年18岁,是湖南省凤凰县落潮井乡牛堰村一位苗族女孩。花一般的年纪的她本该同龄女孩一样安安心心无忧无虑地在校园里学校。然而,贫困家庭条件却给了她的上学路狠狠一击。2012年,父亲因病去世,家庭全部重担落在母亲身上。但祸不单行,母亲不久后也突然病倒,2013年,她最爱的妈妈也永远离开了她。就在龙花以为梦断了的时候,一系列教育惠民资助政策降临在小花身上,助其重返校园。

像龙花这样改变命运的孩子,远不止一个。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学、读得起书,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以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不断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大力实施精准资助,使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及时得到资助,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和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和“三不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前不愁、入学时不愁、入学后不愁)工作目标。

实际上,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湖南也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面对这样的省情,湖南教育人充分发挥教育阻断代际贫困的治本功能,打出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教育扶贫攻坚战。

以高校为例。2015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全省本科院校驻点帮扶一个贫困村。3年多来,29所高校踊跃参与,各高校书记、校长率先垂范,驻点帮扶干部及广大师生积极作为,深入三湘大地最贫困的村落,座谈调研、指导谋划、献计献策,建公路、兴学校;扶产业、提素质;通电商、强培训……各项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据统计,各本科高校3年来累计投入驻村帮扶资金2.69亿元,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各类培训10.8万人次,资助贫困学生9900多名,帮助18个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如今,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决胜期,全省109所高校已全体参与到服务脱贫攻坚战中来。

“以人民为中心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必须始终做到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夏智伦说,教育作为第一民生工程,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好的教育的需要,获得自身发展、奉献他人和造福社会的能力,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以及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之贯穿到了教育政策的各个方面。

“孩子都挤在讲台边了。”“被挤到教室外边的窗台下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班额一度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曾经有媒体报道,湘中某城关镇小学,一个班的学生数达到108人。家长为此不断投诉。

超大班额教室里拥挤不堪。

为解决大班额问题,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消除大班额列入统筹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目标,列入2018年全省12件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据统计,湖南省委、省政府3年共计安排不少于45亿元奖补资金,约占消除大班额建设资金的1/3。今年7月又从地方债券中切块9个亿用于消除大班额工作。同时,湖南从2017年起,4年内将安排12亿元支持40个武陵山、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县和国家级贫困县建设“芙蓉学校”,预计新建校舍面积达129.3万平方米,新增学位8.7万个。截至2018年底,湖南已累计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1.8万余个,超大班额比例下降至0.5%,全省基本消除超大班额。城镇学校“太挤”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大班额化解后,教室变得宽敞。

湖南各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也不断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做大做好“蛋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入园难”“入园贵”曾经是社会反映十分强烈的问题,但是在长沙,却得到了有效破解。

1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长沙市现有公办幼儿园473所、普惠性民办园1032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22%,已提前两年完成目标,让24万余名孩子享受“质优价惠”的学前教育。

位于长沙河西的北京御园幼儿园2016年移交给岳麓区后,政府投入600万元进行设计、装修和设备采购,2017年11月,一所漂亮的公办园面向周边市民孩子招生。“孩子上民办幼儿园的话,1个月要3000元,这里只要1050元,而且环境好、伙食好、老师素质高。”白杨树班一个学生的爸爸雷勇说。

“明年1月初,我们将推出‘长沙市幼儿远程教育资源包’,包含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良好品质、健康体魄培养等内容,全部免费,这在全国还是第一家。”12月17日,长沙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缪雅琴向记者透露。

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

普通教育、业余教育、幼儿教育“三教”齐抓的“桃江经验”;普通教育发展“三个重点”的“东安经验”;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汨罗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成功范例,来湖南取经的全国同行络绎于途。一个地处中部的省份,何以一次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列,一次又一次引着全国教育同行的目光?

“创新发展,是湖南教育40年来绕不过去的关键词。”蒋昌忠说,“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是湖南人的精神品格,融入在了湖南人的基因深处。透视40年的湖南教育事业发展,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湖南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和经验,当前,湖南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我们必须始终做到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

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教育继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多项重大改革举措领跑全国:率先下放高校职称评审权,向13个省直管县下放教育管理权限;率先实施乡村教师人才津贴制度;率先启动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率先实行县级政府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考核;率先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率先出台教育扶贫规划和《关于高等教育服务脱贫攻坚指导意见》。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湖南经验”“湖南模式”涌现。

让我们把目光瞄准广大乡村。

湖南乡村教育占比大,乡村学校师资缺乏、优秀人才进不来、留不住,一直是乡村教育之痛。为此,2006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2008年和2010年又分别启动并实施了“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至今共招收21275名公费师范生,已培养毕业9710名“四能四会”(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写会画、能教会研)能力突出的公费定向乡村优秀小学教师。

12月17日上午,湖南一师学生在练舞。

截至2018年10月,全省共招收培养各类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师范生6.23万人,其中已毕业2.27万人。这些毕业生全部补充到农村学校任教,深受基层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欢迎,现已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生力军。

为解决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2013年,湖南又在全国率先实施乡村教师人才津贴制度,对43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乡村教师按学校在自然村寨、村委会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三个档次,每人每月发放700元、500元、300元的人才津贴,并于2016年将这项政策覆盖到所有贫困县。2015年起,为乡村教师落实了每月200-500元的乡镇工作补贴,且不抵扣乡村教师津贴。

消息传来,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人心振奋,不仅极大地稳住了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很多地方还出现了城镇教师争相前往农村学校工作。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湖南经验”,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肯定。2016年,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入选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工作案例。2014年,全国推进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湖南经验全国推广。

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全省组建中小学网络联校1035所,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优质师资短缺,部分学校开不齐课程等问题。2018年,教育部立项批准湖南建设全国首个“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

千秋功业,惠泽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湖南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教育公平为第一原则,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创新发展突破瓶颈,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教育权、发展权,其坚守的原则、奠定的格局、确立的制度、打下的基础,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基石,成为未来社会的助推器、稳定器。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阳锡叶 邓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