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约教育新时代丨科研成果让浊水清、黑茶“红” 湖南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

2018-12-23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着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了事业发展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均衡、优质、创新发展的教育成果惠及7300万湖南人民。

当前,总体来讲,我省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步入了“上好学”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到教育大省的历史性转变,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回望历史,城镇大班额和农村学校薄弱等教育难题如何消解?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改革如何实施?高校“双一流”建设又如何推进?近期,湖南教育新闻网记者深入永州、怀化、长沙、湘潭等地,走访幼儿园、中小学、职业院校和高校,探寻来时足迹,报道发展经验,展望教育未来。

加强学科建设 推动内涵发展

作为高校科研人,应该以怎样的治学态度来对待科学研究?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的博士生彭宁的回答是一封凌晨三点秒回的短信。

“我们当时在郴州一家企业开展实验,为了达到实验条件,我和同学们一直忙到了凌晨三点才完成准备工作。”彭宁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想把这一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老师柴立元,又怕打电话吵醒他,便和同学们决定给柴老师发短信,没想到几秒钟过后,同学们就收到了柴立元的回复,“老师平常的科研任务十分繁忙,但依然在时刻关注我们的实验进展,当时就感觉心里特别温暖。”

专注,严谨,全力以赴,正是在师长的言传身教下,近年来,中南冶金人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一系列引人瞩目的科技成果与技术得到应用推广。

“废金属废水的重金属离子非常多,传统方法很难将这些离子除干净,达不到国家新的排放标准。”为此, 中南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明了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关键技术,目前已在省内众多大型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推广应用。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柴立元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就好像一只手很难将多个乒乓球抓住,而多只手却能将多个金属离子同时抓起。”

巨大的“黑匣子”接上水管,就能净化青海盐湖的卤水。制造锂电池所需要的锂,就是从这种净化过的卤水中提取的。中国的锂资源80%在盐湖中,但中国盐湖卤水镁锂比偏高不易提取,中南大学的科研团队用十多年时间攻破了这一难题。这项或将改写世界锂产品产能的原创颠覆性技术,最终以1亿多元的高价成功“转”出,成为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又一个产学研的典型项目。

冶金与环境学院主持党委工作副书记的田庆华是一名青年“冶金人”。年仅37岁的他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矿产冶炼尾矿,并且已经获得过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五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田庆华说:“我们青年冶金人要继承老一辈学者严谨治学的精神,现在的科研条件、科研环境比老一辈时好太多了。我们在传承冶金人精神的同时,更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研究,既要‘顶天’,也要‘立地’,要把责任感转化为现实的行动。”

近5年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其中人才培养方面,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1项,获批省部级教研教改项目6项,本学科学生获得国际或国家级竞赛奖励31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冶金工程学科获评A+学科。2017年,该学科获批建设国家“世界一流学科”。

已经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业翔是中南大学元老级的“冶金人”。在谈到冶金学院的未来发展时,刘业翔说:“我们要走在生产的前面,为生产创新开路。针对冶金工程的薄弱环节,我们要从高效、节能、环保、低成本四个环节进行改进,向无污染、无废料的冶金工业发展。”

在我省高校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内涵发展的过程中,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是一面旗帜,也是一个缩影。目前,我省有3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2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根据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省高校有3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分别有25个学科、58个学科、95个学科进入前10%、前20%、前30%。

今年10月,省教育厅、财政厅和发改委联合发文公布了全省本科院校“双一流”建设项目名单,计划第一个周期共建设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2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64个、国内一流培育学科80个、应用特色学科80个。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1°的极限,高温长达15分钟的煎熬。除过神话中那只大闹天宫的猴子和盗取了天火的普罗米修斯,我实在搜刮不出记忆里还有什么生物能如它一般在这样的环境中存活。它被称为芽孢……”与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相隔不远,同在巍巍麓山下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课堂内,一堂别开生面的微生物课正在进行之中。

4张圆桌,每张圆桌6名同学,教室里的5台显示器使学生无论坐在圆桌的哪个角度,都能舒服地看到课件。青年教师胡胜标用一段余秋雨《苦难中的高贵》的文字开启了当天的教学。这是湖南师范大学着力打造的“金课”。

在胡胜标看来,所谓“金课”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探究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纳入课堂教学,以学生素质和能力发展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使课程内容有用、有趣、有效,这样的课程既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又因为生动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学过程中,胡胜标通过大量的提问互动和分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其中。在两分钟的分组自由讨论里,学生可以通过可触摸的显示器屏幕来辅助演示自己的思路,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他介绍说,智慧课堂具有互动性和小班制的特点,教室的可触摸式的屏幕也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学生有参与感。

为了平衡科研与教学,胡胜标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即使是周末也泡在实验室。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前沿动态。像这堂课,他前后改了30多次课堂稿,才有了最终的呈现。

每年投入5000万,5年内开发国家级规范教材20部,10个专业、20门课程进入国家双万行列,建设智慧教室100间,搭建省级双创平台20个……为进一步巩固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和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湖南师范大学重拳出击,出台了《一流本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重点内容、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这是学校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打出的“组合拳”。

一流课堂需要一流的师资。近两年来,湖南师范大学广纳海内外名师,先后引进了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在内的100多名师大家加盟,同时要求教授必须参与本科教育,相继实施“潇湘学者计划”和“世承人才计划”。湖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洪新介绍:“ 世承人才计划就是要将我们的教师队伍做大做强,潇湘人才计划就是要从海内外引进一大批名师来加盟,进而努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湖南师范大学全面梳理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内容、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使用更多信息化、互动性的教学手段,及时淘汰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水课”,积极打造“金课”。该校本科教学评建办主任银海强介绍,“到2022年,学校力争打造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型专业思政、核心素养、通识教育、教师教育、双语教学、创新创业、虚拟仿真、社会实践‘三型八类’精品课程群。”

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高校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人才需求,共增设普通本科专业点419个、调整本科专业点11个、撤销本科专业点3个,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需求总体基本适应;共立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926项,全省本科学校共有45门课程列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13门课程列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省教育厅资助开展的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已扩展到25项,每年参赛学生超过15万人次,获奖学生近3000人次。

提升科研水平 助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

黑茶,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具有去油腻、助消化、调肠胃的独特作用,是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生命之茶”。进入21世纪,因外形粗放笨拙、品饮储运不便、质量控制不稳等缺点,再加上市场的放开,安化黑茶风光不再,2006年,综合产值不到2亿元,税收仅24万元。

早在1991年,为探明黑茶与茯砖茶品质及风味形成的机理,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在导师施兆鹏教授的带领下,与团队成员历时3年之久艰苦研究,在《茶学科学》出版了由他主笔的《黑茶制造化学》专辑。2003年,在导师施兆鹏的嘱咐下,刘仲华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再次出发,踏上了用科技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复兴之旅。

“喜欢喝黑茶的人都知道,茶叶中的‘金花’,即冠突散囊菌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黑茶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湖南农业大学校长符少辉介绍,从2005年开始,刘仲华开始研究茯砖茶“发花”的工艺。

一次失败、两次失败、三次失败……经过无数次失败后,刘仲华不仅找到了最佳温度、湿度和茶叶透气性,让无梗的鲜嫩茶叶发出了茂密的“金花”,还发明了黑茶诱导调控发花、散茶发花、砖面发花及黑茶品质快速醇化等加工新技术,科学系统研究探明了黑茶的健康密码,为黑茶从边销茶蜕变成健康茶、时尚茶,奠定了科学依据,古老的黑茶在市场上又红火了起来。

通过刘仲华及其团队所带来的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安化黑茶产业在2006年至2016年产值从2亿多元增长到160多亿元。研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转化产品——轻轻茶,其产品附加值提升近10倍,销售额已近1亿元。2017年,湖南茶业集团(含控参股企业及基地)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出口8000万美元,利税5.5亿元,带动了50万户茶农增收。

“在湖南农业大学的科技支持下,公司技术中心已经逐步发展为湖南省茶叶产业化所需高新技术的原创中心、研究成果产业化推广应用的孵化中心。”湖南省茶叶集团董事长周重旺说起湖南农业大学强大的科技支撑感念不已。

湖南农业大学校长符少辉表示,学校围绕湖南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综合需求,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注重“全产业链”思维引领全省主导主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探索了高等农业院校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模式与新机制。

该校在创新驱动湖南现代农业发展中创造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在长沙、衡阳、岳阳、湘西、永州建立5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围绕生猪、茶叶、葡萄、柑橘、淡水鱼等特色产业建立了27个特色产业基地。与76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建立了科技战略合作关系,与180多个涉农企业签署了科技项目合作协议。

创新驱动现代农业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湖南省40%以上的重要涉农企业使用了该校的技术成果,40%左右的主要农作物推广新品种由该校选育,每年推广面积约5000万亩。为隆平米、临武鸭、安化黑茶、东江鱼、永州熙可、湖南烟草等系列湖南名优农产品品牌提供技术支撑,为塑造一系列湘字号农产品和食品品牌作出了重大贡献。

省教育厅科技处数据显示,近5年,全省高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1万项,经费120.5亿元;获国家科技奖55项,占全省的58.5%;牵头承担全省80%以上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863”计划项目,90%以上的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诞生了天河超级计算机、高性能复杂制造技术、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技术、“海牛号”深海钻机等系列国际国内领先科技成果,还参与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京沪高速铁路、国产首台大直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等多项重大科技工程。

全省高校与省内所有市州和70%以上的县(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省内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战略联盟293个,联合建设了38个“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类的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57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135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与企业联合建立了473个科技研发平台,近5年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过20亿元。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谭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