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约教育新时代丨湖南:把更好的教育摆在第一位

2018-12-22

《“湘”约教育新时代》湖南:把更好的教育摆在第一位

《“湘”约教育新时代》湖南:把更好的教育摆在第一位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的教育被摆在了第一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教育走过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步入了“上好学”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到教育大省的历史性转变,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这是湖南教育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为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建设科教强省”的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在湖南人的心中,历来有着无可比拟的位置和沉甸甸的份量。“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发端于湖南郴州的话,无比鲜明地说出了教育在湖南人心中的地位。

崇文重教,是湖南人的情之所系、优良传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更是历届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浓厚情怀和清醒的战略认知。

地处中部的湖南不沿边、不靠海,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靠什么竞争?湖南人深知: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只有发展好教育,才能发展好经济。也因此,湖南历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湖南公认的一张名片,正是这一战略认知的生动反映。

早在1978年6月,湖南就召开了全省教育战线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大力提升教师地位。1993年5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不久,湖南省委、省政府就在邵东县和长沙县召开贯彻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暨义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进入21世纪,湖南把教育工作摆在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2007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把教育作为增强我省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重要基础与关键环节,确保湖南教育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响亮地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

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手中,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湖南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从人才大省向科教强省转变,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再次响亮地提出了“科教强省”的战略目标。

在建设“科教强省”的历史进程中,湖南省委书记、省长既当“司令员”,又当“吹号员”,甚至还深入一线当起“宣讲员”。

强基础、补短板、解难题,落实在办学兴校上,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湖南这个中部省份的重教力度:全省教育事业经费五年间增长了40.6%,2017年达到1516.57亿元。全省中小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省义务教育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基本覆盖全省,2018年获批全国首个“国家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

湖南的重教意志,在法律保障上也得到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修订了《湖南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此外,还出台了27个重要政策文件,极大地保障了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近日,桃源一中食堂坚持不盈利,为每位学生返充百元伙食费的公告,让桃源一中迅速成为了“网红”。被《光明日报》报道后,继而,引来中央媒体的集体关注。12月5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再次深入报道了桃源县一中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的做法,引起全国广泛关注。

“食堂同样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桃源一中校长燕立国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位教育人的初心。多年来,桃源一中坚持“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坚持素质教育的实践,让学生会学习、敢表达、善分享,学校被评为清华大学等几十所国内知名高校的优秀生源基地。这是新时代湖南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效的一个鲜活案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蒋昌忠说,多年来,湖南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时不我待的奋斗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育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德育内容体系不断丰富,德育实施体系创新发展,德育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德育工作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大德育工作力度,认真扣好中小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湖南省中小学两型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确保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湖南还探索建立起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德育内容体系,推动中小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近年来,全省产生省级德育精品课2000余堂,其中全国精品课206堂;省级德育优秀案例500余个,其中全国优秀案例30个;创建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81所,其中全国特色学校15所;创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体的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70个,其中全国基地11个;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学校239所,青少年活动中心126个,乡村学校少年宫1615个。全省广大中小学生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每年有3000余名中小学生获得省级以上三好学生、美德少年、新时代好少年、最美孝心少年、宋庆龄奖学金等荣誉。

作为拥有109所高校的高教大省,湖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推进构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典型经验推往全国。

2009年,湖南引入项目建设的理念,并以此为抓手着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特色化与长效化建设,使思想政治工作有平台、有经费、有声誉。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三年为一个周期,目前已建设三个周期。

9年来,省财政共投入经费7000余万立项建设省级项目3362项,如第一周期立项建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项目159项、校园文化精品建设项目138项、合格心理咨询室项目113项、德育实践项目577项等,带动立项建设校级项目9000多项,全省高校90%以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参与了项目建设,有力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虚功实做,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整体水平大幅提高,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充分肯定,教育部简报多次向全国进行推介。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学、读得起书,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以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不断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大力实施精准资助,使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及时得到资助,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和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和“三不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前不愁、入学时不愁、入学后不愁)工作目标。

据统计,2014年-2018年,全省共落实各类政策性学生资助资金247亿元,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215万人次,其中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和免学费资金216.5 亿元,资助各类学生2175万人次;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0.5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近40万人次。全省用于学生资助的资金投入年年增长,其中,财政性投入年均增长7%,金融性资金(助学贷款)投入年均增长12.5%。

目前,湖南省还有37个贫困县、3209个贫困村、216万贫困人口,特别是还有11个深度贫困县、549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面对这样的省情,湖南教育人主动担负起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心系三湘父老的情感,充分发挥教育阻断代际贫困的治本功能,打出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教育扶贫攻坚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广大干部师生,从教育扶贫、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三个方面入手,发挥优势、挥洒汗水,深入最贫困的地区,书写了湖南教育人脱贫攻坚的壮丽史诗。

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教育继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多项重大改革举措领跑全国:率先下放高校职称评审权,向13个省直管县下放教育管理权限;率先实施乡村教师人才津贴制度;率先启动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率先实行县级政府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考核;率先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率先出台教育扶贫规划和《关于高等教育服务脱贫攻坚指导意见》。

湖南乡村教育占比大,乡村学校师资缺乏、优秀人才进不来、留不住,一直是乡村教育之痛。为此,湖南于2006年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截至2018年10月,全省共招收培养各类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师范生6.23万人,其中已毕业2.27万人。这些毕业生全部补充到农村学校任教,深受基层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欢迎,现已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生力军。

为解决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2013年,湖南又在全国率先实施乡村教师人才津贴制度,对43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乡村教师按学校在自然村寨、村委会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三个档次,每人每月发放700元、500元、300元的人才津贴,并于2016年将这项政策覆盖到所有贫困县。2015年起,为乡村教师落实了每月200-500元的乡镇工作补贴,且不抵扣乡村教师津贴。

消息传来,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人心振奋,不仅极大地稳住了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很多地方还出现了城镇教师争相前往农村学校工作。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湖南经验”,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肯定。2016年,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入选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工作案例。2014年,全国推进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湖南经验全国推广。

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能在教育信息化这需雄厚财力支撑的项目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湖南同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近年来,湖南大力推广以华容县为典型的企业参与县域整体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探索中西部地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新路,不仅缓解了政府投入的短期资金压力,也为解决“因技术及设备更新换代快导致信息化过于烧钱”难题探索了一条新路。

同时,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网络联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以“1+N”或“N+N”的形式,将优质学校与乡镇中心校、教学点组成一体化的网络联合学校群,实现网络主校与网络分校课堂教学过程同步实施、教师同步研修、教学资源同步共享,目前全省组建中小学网络联校1035所,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优质师资短缺,部分学校开不齐课程等问题。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禹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