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双一流”建设,湖南高校扛起科教强省大旗

2018-12-21

目前,我省有国防科大、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等3所高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湖南师范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根据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省高校有3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分别有25个学科、58个学科、95个学科进入前10%、前20%、前30%。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成绩的背后,我省高校如何扛起科教强省的大旗,推进“双一流”建设——

中南大学的水处理系统

中南大学:打造一流学科,推动内涵发展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力学馆水处理中心,是博士生彭宁每天学习和科研的地方,对于处理中心的每个装置、每处细节,他都非常熟悉。在校期间,他和同学们经常到全国各地的企业实践,推广实验室取得的科技成果。

有一次在郴州某企业推广水处理成果时,因为要等到设备达到一个确定数值才能开始实验,彭宁经过几天的反复调试,终于在凌晨3点多检测到设备条件达标。他立马给导师、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柴立元发了一条消息:“实验条件已调试达标。”“兄弟们辛苦了!”柴立元秒回信息。

“这条信息至今还保存在我的手机里,当时特别感动。导师那么晚都没休息,还牵挂着我们。”彭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在柴立元看来,这些科技成果与技术的推广与他们的团队和团队文化是分不开的。冶金工程学科是中南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学科的3个学科之一,2017年与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共同获批建设国家“世界一流学科”。

中南大学副校长、冶金工程学科带头人郭学益介绍:“中南大学的冶金学科是一个古老的学科,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在几代中南人的努力下,已经成为了世界一流学科,也是最早的国家重点学科。”他表示,未来该学科将瞄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为世界冶金学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现在我们这个学科从原来的资源开发发展到复杂资源的开发,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我们在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包括延伸到材料冶金、生物冶金、新能源材料、环保领域等等。

冶金与环境学院主持党委工作的副书记田庆华是一名青年“冶金人”。年仅37岁的他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矿产冶炼尾矿,并且已经获得过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五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他说:“我们青年冶金人要继承老一辈学者严谨治学的精神。我们现在的科研条件、科研环境比老一辈时条件更好、环境更好。所以我们在传承老一辈冶金人精神的同时,更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研究,既要‘顶天’,也要‘立地’,要把责任感转化为现实的行动。”

已经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业翔是中南大学元老级的“冶金人”。在谈到冶金学院的未来发展时,刘业翔说:“我们要走在生产的前面,为生产创新开路。针对冶金工程的薄弱环节,我们要从高效、节能、环保、低成本四个环节进行改进,向无污染、无废料的冶金工业发展。”

链接:今年10月,湖南省教育厅、财政厅和发改委联合发文公布了全省本科院校“双一流”建设项目名单,计划第一个周期共建设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2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64个、国内一流培育学科80个、应用特色学科80个。

湖南师范大学:建设一流课堂,培养一流人才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智慧课堂上摆着4张圆桌,每张圆桌6名同学,教室里的5台显示器使学生无论坐在圆桌的哪个角度都能舒服地看到老师的课件。青年教师胡胜标用余秋雨《苦难中的高贵》中的一段文字开启了当天的教学。

这是一堂微生物课,也是湖南师范大学着力打造的“金课”。在胡胜标看来,所谓“金课”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探究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纳入课堂教学,以学生素质和能力发展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使课程内容有用、有趣、有效,这样的课程既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又因为生动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学过程中,胡胜标通过大量的提问互动和分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其中。在两分钟的分组自由讨论里,学生可以通过可触摸的显示器屏幕来辅助演示自己的思路,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他介绍说,智慧课堂具有互动性和小班制的特点,教室的可触摸式的屏幕也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学生有参与感。

为了平衡科研与教学,胡胜标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即使是周末也泡在实验室。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前沿动态。“像这堂课,我一般要改30多次课堂稿,才能有最终的呈现。”

每年投入5000万,5年内开发国家级规范教材20部,10个专业、20门课程进入国家双万行列,建设智慧教室100间,搭建省级双创平台20个……为进一步巩固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和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湖南师范大学重拳出击,出台了《一流本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重点内容、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这是学校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打出的“组合拳”。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本科教育工作大会后,湖南师范大学全面梳理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及时淘汰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水课”,积极打造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金课”,到2022年,学校力争打造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型专业思政、核心素养、通识教育、教师教育、双语教学、创新创业、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三型八类”精品课程群,校级在线开放课程达100门以上,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30门以上,国家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20门以上。

湖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洪新介绍,在引进优秀教师方面,湖南师范大学近些年加大从海内外招纳贤才的力度。近一两年内,引进的教师有一百多名,其中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

链接 :“十三五”期间,湖南省共确定了117个专业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全省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73项。党的十八大以来,共立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926项。全省本科学校共有45门课程列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13门课程列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智慧课堂教学

湖南农业大学:扎根大地办大学,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

“喜欢喝黑茶的人都知道,茶叶中的‘金花’,即冠突散囊菌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黑茶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湖南农业大学校长符少辉介绍。从2005年开始,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开始研究茯砖茶“发花”的工艺,到目前为止,不仅掌握了让无梗鲜嫩茶叶发花的技术,还发明了黑茶诱导调控发花、散茶发花、砖面发花及黑茶品质快速醇化等加工新技术。他的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帮助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安化黑茶产业在2006年-2016年产值从2亿多元增长到160多亿元。研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转化产品——轻轻茶,其产品附加值提升近10倍,销售额已近1亿元。2017年,湖南茶业集团(含控参股企业及基地)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出口8000万美元,利税5.5亿元,带动了50万户茶农增收。

“在湖南农业大学的科技支持下,公司技术中心已经逐步发展为湖南省茶叶产业化所需高新技术的原创中心、研究成果产业化推广应用的孵化中心。”湖南省茶叶集团董事长周重旺说起湖南农业大学强大的科技支撑感念不已。

扎根大地办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围绕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需求,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注重“全产业链”思维引领全省主导主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探索高等农业院校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模式与新机制。

湖南农业大学在创新驱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创造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在长沙、衡阳、岳阳、湘西、永州建立了5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围绕生猪、茶叶、葡萄、柑橘、淡水鱼等特色产业建立了27个特色产业基地。与76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建立了科技战略合作关系,与180多个涉农企业签署了科技项目合作协议。据统计,我省40%以上的重要涉农企业使用了湖南农业大学校的技术成果,40%左右的主要农作物推广新品种由该校选育,每年推广面积约5000万亩。为隆平米、临武鸭、安化黑茶、东江鱼、永州熙可、湖南烟草等系列湖南名优农产品品牌提供技术支撑,为塑造一系列湘字号农产品和食品品牌作出了重大贡献。

链接:近5年,湖南高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1万项,经费120.5亿元;诞生了天河超级计算机、高性能复杂制造技术、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技术、“海牛号”深海钻机等系列国际国内领先科技成果,还参与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京沪高速铁路、国产首台大直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等多项重大科技工程。

全省高校与省内所有市州和70%以上的县(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省内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战略联盟293个,联合建设了38个“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类的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57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135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与企业联合建立了473个科技研发平台,近5年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过20亿元。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刘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