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约教育新时代丨扩学位 促均衡 优师资 湖南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2018-12-21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着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了事业发展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均衡、优质、创新发展的教育成果惠及7300万湖南人民。

当前,总体来讲,我省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步入了“上好学”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到教育大省的历史性转变,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回望历史,城镇大班额和农村学校薄弱等教育难题如何消解?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改革如何实施?高校“双一流”建设又如何推进?近期,湖南教育新闻网记者深入永州、怀化、长沙、湘潭等地,走访幼儿园、中小学、职业院校和高校,探寻来时足迹,报道发展经验,展望教育未来。

化解大班额之前,永州某小学“拥挤的教室”。

新学期开学,教室里焕然一新。

破解难点 努力告别“拥挤的教室”

“原来班上有81名同学,桌位前靠讲台后靠墙,坐里面的学生出去得从同学的桌椅上爬,最主要的是班上学生多了,稍微有人不守纪律,你一句我一句的,整个课堂秩序就乱了。”就在一年前,李艳斐还是永州市冷水滩区梅湾小学的一名家长,每次到学校去接送女儿,教室里拥挤不堪的场景总让她揪心不已。

而在女儿郑诗译的回忆中,从教室到操场这段短短的路程仿佛格外漫长,“有时候想趁着课间休息到操场上去玩一下,但楼梯间太挤了,刚刚下到操场上课铃就响了。”

“为什么没有选择别的学校就读呢?”“梅湾小学已经是我们这里最好的学校之一了,当时整个城区小学的情况都差不多,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

据了解,由于历史欠账、城镇化进程加速和“二孩”政策放开等原因,永州市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较为严重。2017年底,永州市义务教育共有16577个班,其中56人以上大班额班级数6512个, 66人以上超大班额班级数3579个,大班额、超大班额占比均排全省名第一。据测算,要想真正化解大班额现象,永州市共需新增学位23万个,概算投资100.96亿元。

“接到任务后,市里成立了高规格的学位建设领导小组,书记、市长亲自挂帅并带头联系学校项目建设,坚持‘一季一调度’,全程跟进督办。”永州市副市长谢景林介绍,2017年,永州启动新一轮学位建设三年攻坚计划,市委市政府把学位建设和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作为一号民生工程和人大一号议案推进,高位保障学位供给,“市里明确,把学位建设与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和执行力考核,对全年未完成学位建设任务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不提拔、不调动、不评优评先。”

过去,永州市城区建新学校,往往是先卖掉老校区,筹集资金再进行新校建设。而现在,在永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下,城区各学校老校区不再用于商业开发。

“这所学校是‘抢’回来的!”永州六中校长谢宇军开玩笑地说。原来,六中所在的地块本是潇湘技师学院闲置的老校区,去年已被永州市城投以近4亿元的价格拍下,准备搞房地产开发。

纵使黄金万两在眼前,也要坚持教育优先。永州市委主要负责人果断拍板,停止房地产开发,利用原有教学设施办一所中学。经改扩建后,老校区焕发生机,永州六中新立。今年秋季入学,永州六中共解决学位约2600个。

与潇湘技师学院老校区一样,城区里,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农校区,祁阳师范学校和道县师范学校老校区全部用于义务教育办学,矛盾少、环境好、学位多、见效快。

在充分挖潜的基础上,一批按“国标”配套建有功能教室和学生体验课程基地的新学校拔地而起,距离梅湾小学不到两公里,一期工程占地40亩的映山小学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前期加班加点的紧张建设,今年8月,映山小学正式对外招生,现有38个教学班,学校1586名学生全部从附近4所小学按片区自愿分流过来,郑诗译正是其中一员,“现在我们班上只有44名同学,上课不挤了,课间也能和朋友去操场玩了。”

消除大班额,老师也减负。本学期,胡玲辉从三多亭小学选调至映山小学担任语文教师,校园里,像她一样作为骨干教师前来充实新校师资队伍的共有19名,大大带动和提高了映山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从前我带的班上有将近70个孩子,批改作业尤其是作文就特别累,对后进生的辅导也很费劲。”胡玲辉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带的班上只有45名学生,“一个晨读就可以完成班上学生的读写听默小测验,及时总结数据。批改作业也轻松不少,更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截至今年10月底,永州市2018年学位建设项目学校113所,已开工学校92所,已竣工学校30所,完成投资27亿元。今年秋季开学,全市新增学位11.6万个,全市超大班额基本消除,为2019年全面消除大班额打下了良好基础。按照当前全市学位建设和消除大班额工作推进力度、速度和程度,永州市2020年前将顺利完成23.57万个学位建设目标任务,在及时有效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提前实现按标准班额办学的同时,还备有足够的储备学位保障未来5年以上学位增长需求。

补齐短板 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今年8月2日,京华中学寄宿部揭牌仪式在永州市冷水滩区岚角山中学举行。作为区直属中学之一的岚角山中学正式交由京华中学托管,成为京华中学的寄宿部,两校实施同步教学管理,共享教学资源,力争将其打造成全区示范性寄宿制学校。

岚角山中学占地面积达109亩,校园里绿树成荫,教学楼、综合楼、办公楼、师生公寓、田径场等设施一应俱全。但由于学校地处城郊,相对偏远,加之教师队伍建设与城区学校相比仍有差距,近年来,学校生源不断流失,全校仅剩260余名学生。

京华中学寄宿部成立后,京华中学本部将有着丰富办学经验的副校长周显玉派驻寄宿部任校长,并选调18名优秀教师前来任教,“他们有的是省、市、区学科带头人,有的是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他们既是学校的办学基础,也是招生的活广告。”

“我是7月20日上任的,刚来这里的时候,可以说是破烂不堪,硬件、软件都不像样子,学校账面上仅剩下几百块钱。”周显玉说起开学前那段“开荒”日子,仍旧记忆犹新。他以办公室为家,十几名新来的教师在以教室改造成的临时宿舍里“蜗居”了两个多月。

“开荒”期间,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前来就读,周显玉带领教师们抓紧改善学校的学习生活条件。翻修学校建筑、增设学校安保措施、架设热水管道,为学生宿舍全部安装了电风扇,购买了4台大型洗衣机用于给学生洗衣服......一桩桩,一件件,周显玉想得很具体,做得很细致。

“最难的还是招生,让学生进城读名校容易,要让学生到从城里到农村来读书可就不那么简单了。”为了顺利招生,周显玉扛着京华中学的“金字招牌”发信息、打广告,从京华中学本部熟悉的学生入手,宣传前来寄宿部就读的好处。新学期开学,校园里一共来了1500余名新生,学生人数较之前翻了5倍。

初来乍到,部分学生因从未寄宿或不适应城外生活,情绪上出现了较大波动。学校在学生公寓里设立心理咨询室和生活指导室,女生公寓聘请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周显玉自己则在男生公寓住了20天,帮助学生们尽快适应环境。

为了最大限度地照顾孩子,学校从食堂抓起,“不抽一根烟、不喝一口酒,不拿一分钱回扣!”周显玉下决心从源头上降成本,2.25元一斤的大米谈到了2.05元,1.8元的面包谈到了1.5元,光是面包利润一天就能节省450元,最终,这些省出来的成本全部用于提高伙食标准,“食堂里,有6块钱和8块钱两个价位的伙食,其中6块钱是三荤一素,这在全市来说都应该是最实惠的。”

京华中学寄宿部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作为一所合作办学的新学校,除了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学校的教育质量能否配得上京华中学这块牌子,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此,周显玉不仅自己带头上课,凝聚学风,还在校内开展青蓝工程,邀请本部名师前来上示范课。副校长文武说:“教研组经常交流、互相点评,课堂上提高学生参与度,以课程改革来带动课堂提质。”

该校家长刘小红说:“孩子之前在城区学校读书,班上学生比较多,老师很难顾到所有学生,现在来到新学校,每个班的学生控制在40多人左右,孩子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与冷水滩区“名校托管弱校”模式不同,东安县的“1+X”模式组建的是类似“兄与弟”的协作性联盟,全县13个教育集团就是13个“命运共同体”。集团内学校基本保持人财物三独立,实行管理互通、领导流动、师资共享、质量共进等“八大行动”,追求教学教研“齐步走”、资源共享一体化,其集团化办学经验获全省推介。

由东安县白牙市二完小牵头,塘复学校等7所农村学校参与,共同组建的白牙市二小教育集团校际联盟就是该县13个教育集团其中之一。联盟体系内,白牙市二完小牵头成立了“集团理事会”,相继打造了集团间校长交流平台、集团内校长交流平台、集团内各部门和教研组交流平台。

“‘四大平台’是我们集团根据自身特点所创。”白牙市二完小校长陈青山说,教育局并不要求各集团在具体操作层面“步调一致”,只要目标指向“质量崛起”。

与此同时,在“协作共享”原则的运行机制下,13个教育集团基本实现了“集团内教师和中层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集团内教师总数的5%”“牵头校每学年至少安排一至两名教师到帮扶学校支教”,等等。

经过3年的集团化运行,东安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白牙市二完小教育集团”有4所学校在2016年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中进入前十;横塘学校、新圩中学被认定为“湖南省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示范校”。

尊师重教 穷县也要办好教育

“来到学校的时间虽然不长,却有幸见证参与了学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作为一名会同教育人,我感到十分幸福。”站在怀化市会同县堡子镇小学操场上,去年刚刚公费师范生毕业分配至学校的青年教师杨明珍向记者述说着内心的喜悦。

作为一所偏远农村学校,曾经的堡子镇小学硬件条件很是艰苦,不仅缺少相关功能教室,就连操场跑道都是煤渣铺就,师生运动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近年来,随着会同县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堡子镇小学面貌焕然一新。

2015年,县财政投资50多万新修了学生厕所;2016年,投资20多万配备了20多个班级的多媒体设备。当杨明珍去年来到学校时,正赶上财政投资200万元,为学校建了崭新的塑胶操场。而今年,师生们又拥有了新计算机室、实验室。

拥有了塑胶操场的堡子镇小学。

堡子镇小学旧貌换新颜只是会同县中小学校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2014年,会同县启动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工程,同时统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运行补助等项目资金近2.7亿元用于全面改薄。近五年,实施农村学校“薄改”项目60余个、食堂改造项目45个,完成了30余所农村学校的“四改三化”。2016年开始,该县又全面启动村小标准化建设,2016至2018年三年累计投入5000万元,完成了34所村小标准化建设。

“穷县也要办好教育!我们是财政困难县,但近年来我们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我们始终认为做好教育,尤其是做好农村教育,一定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会同县县长周立志介绍,2014年以来,全县在学校硬件建设和改善方面投入4个多亿,“在会同,从幼儿园到高中,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最美的风景在校园!”

办好教育光有硬件还不够,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才是关键所在。地处湖南西南边陲的会同县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试点县,教师待遇与先进发达地区有明显差距,甚至与临近的贵州都拉开了档次。面对骨干教师频频被挖的现状,会同县坚持用事业、感情、待遇留人,换来了广大优秀教师的认可与坚守。

城北学校校长饶菊芳是会同县小学唯一在职特级教师,近些年,不仅有长沙某知名小学邀请她担任教导主任,还有一位开发商以30万年薪聘请她担任贵阳城区高档楼盘配套小学校长,均被她一一拒绝。谈及理由,她说:“留在会同我确实会少一些收入,但在会同,围绕一所学校的建设,县常委会可以多次开会督办进度,遇到办学难题,书记、县长愿意和校长们面对面沟通。我觉得在会同,一定能成就自己的教育事业。”

“要留住老师,首先就要让老师感觉被尊重、被信任。”周立志告诉记者,在会同县领导班子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哪怕是外调来的干部,孩子也一律放到当地学校就读,“什么是对教师最好的信任?那就是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老师。”

待遇方面,会同县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按时足额发放武陵山片区教师人才津贴和乡镇教师工作补贴,落实国家、省规定的“五险一金”、岗位津贴、绩效工资等教师待遇,2016和2017县财政安排教师政策性津补贴和福利分别为2333.4万元、1112万元,住房公积金按政策最高上限拨付分别为1971.7万元、2871万元,对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奖励,由2016年的80万元提高到2017年的300万元。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谭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