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就业 > 就业信息网 > 本地就业专栏 > 本地就业分析

就业指导专刊2012年第5期(总第66期)

发布时间:2014-09-24 来源:本网原创

目录

一、成功创业之诫:找错合作伙伴

二、 成功创业之戒:忽视成本预算 

三、VC揭秘创业失败6大原因:过于执着 缺乏长期目标 

四、创业者应该有ABZ三个方案 

五、是“就业难”还是“择业难”? 

六、俞敏洪谈创业:“利益+人情” 

七、创业成功与“好学生”“差学生”的迷思 

八、十年间 那些我们一起错过的赚钱时光 

九、徐小平:就业追求待遇 创业追求理想 

十、准备创业:学会倒着走路

一、成功创业之诫:找错合作伙伴 

    每位创业者在决定创业后首先会遇到一个问题:是自己 “单骑走天下”,还是与人合伙集体上阵打天下?现实的情况是,有人单打独干闯出了一片天地,有人合伙创业却因“一山难容二虎”令本已形势大好的事业半途而废。

  仓促之间三人合伙
  自从江南春以楼宇电视开创了一个全新广告模式之后,一下子打开了许多人想依托传媒创业的视野,其中就包括了像周海鹏这样的在校大学生。
  周海鹏将视线瞄准了高校的餐厅,他原本看中的是学校餐厅墙壁,并制作了商业分析以及可行性架构,和后勤去谈合作。因为成本过高,转而投向餐厅餐桌广告。“当时和学校谈下来的合作方案是,交给校方6万元,我们获得两年学校所有餐厅桌椅的广告发布权。但是对于我们还在大学校园的在校生而言,6万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于是,我决定和寝室同学合伙,彼此都比较熟悉,也算可信任。”
  两位室友得知周海鹏的创业计划之后,都认为可行,没有多加考虑便欣然加入,决定共赴商海。一切都仓促展开,口头约定以入股资金为准,利益风险每人各担三分之一。

  利益面前分崩离析
  在创业之前,周海鹏就信心满满,他说:“传媒最主要是做好自己的平台建设。我已经有了学校餐厅这一平台,广告效果好,留存时间长,广告易被接受。再加上伙伴的加入,生意定不难做。”很快,周海鹏和伙伴便收回了前期投资,并开始着手进入其他高校的广告市场。
  “有了成功的模式之后,其他高校很快与我们谈妥了合作,并同意我们以分期的形式缴纳合作款项。”手里有了平台,有了客户,一切顺风顺水。就在这时,周海鹏接到一个让他有些意外的电话。“那是一个小风投看上了我们的项目,决定给我们投资100万元,帮助我们加速扩张。”
  谁知就是这100万元,让这个本大有做头的项目最后只是昙花一现。“关于这100万元的用法,我们有很多分歧。我的想法是先将原本看中的餐厅墙壁也先落实下来,而合作伙伴的意见是先在各高校圈地,谈更多的高校,甚至是外地高校。合作伙伴想拿出一些钱来增加人手,而我想添置一辆中高档的车子作为工具,因为在我看来社会很现实,有好的包装谈客户会事半功倍。”
  一旦心生嫌隙,纷争在所难免,周海鹏冲动之下做了一个让他至今后悔不已的决定。“我净身出户,并和他们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十年不涉足传媒行业。”然而周海鹏的退出并没有将项目重新带上正轨,反而像是在搭高积木中抽出了一块,风雨飘摇,最后草草收场。

  点评
  现在的大学生非常聪明、勤奋,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努力赤手空拳开创一番天地。
  所以,不要因为怕疏远你的同屋而拉他入伙;也不要因为某人有某种用得上的技能就一起开公司,而不管你喜不喜欢他。一个初创公司,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因此在这上面不能将就。

  处方
  创业是件非常美妙且不断痛苦的事情,选择合作伙伴一定要非常谨慎。首先,人品过关;其次,创业伙伴之间有互补性;再次,能沟通,相互信任;最后,要能共同承担责任。
  在创业之初,合伙人之间最好都建立起契约精神,把未来可能预想到的情况设计出来,体现在公司章程中,使未来的变化有据可依。另外,可以拿出部分股权给后来加入的业绩出色的合伙人进行再分配,预留出一个活口,在制度上保持一定的弹性。   

 

 

来源:大学生创业网

二、成功创业之戒:忽视成本预算 

    电话是直拨还是IC卡,A4纸是用单面还是用双面,复印机和空调会不会在不需要的时候关闭……这些细节如果被忽视,也许会成为压垮公司财务的那棵稻草。
  

    创业在毕业时
  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魏斌在大学校园里就尝试过做代理,从最简单的电话卡,到代理信用卡申办,几乎校园里出现过的业务他都试过。2007年毕业之时,魏斌认为“是时候接触一下真正的商业”了。是年7月,他和在农业院校读研究生的高中同学一起,在南京办起了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标是做水培植物。
  “水培植物科技含量比较高,我们在市场上调研后发现当时在南京做这个的企业很少,大部分都是南方供货,我们就认为本地化生产的成本一定优于市场竞争对手,所以就定下了这个系那个木。”于是,魏斌拿出大学期间积累的一点资金,又向家里申请了部分“赞助”,总共投资了12万元,由同学出技术,2人团队开始试水。

  成本出乎意料
  令魏斌难以接受的是,实际运行的成本比之前计划的多出太多。公司租了5个大棚,租金在事前就做了预算,尚在计划之列。但是公司真正开始运行时已经到了10月下旬,两人突然发现,要保证水生植物顺利生长,必须要为租用的大棚提供温控设备,除了设备上的开销,仅电费一项,每个月一个大棚的电费就要多出1000多元。这样一来,成本高出市场许多。
  他们也尝试过用烧煤来控制温度,并买来了几百个重的煤炉,但花了钱、付出了人力却并没解决问题。。

  万般无奈的转型
  不得已之下,魏斌决定改做泥土培植的花卉租赁。“刚开始,我觉得花卉租赁应该是赚钱的,一盆花一年能收100多元,成本只要20多元。”但是事实并不顺利,2008年初南方普降大雪,场地的提供方缺乏维护,等过完年回到公司,魏斌发现棚里的花卉已经冻死了一大半。刚毕业缺少社会经验的魏斌当初没有看清楚合同的细节,所有的损失最终由他自行承担。
  当初的美好设想最终只化作万般无奈,去年5月,魏斌最终决定暂时停止创业的尝试。现在,他在一家贸易公司上班,但他并没有放弃创业的想法。“如果有机会,还会再试试,至少我们会把成本考虑得更充分一些。”他说。

  点评
  大草原上的动物们有自己的生存法则。狮子只有跑得更快才能得到食物,而羚羊也只有跑得足够快,才能避免成为食物的噩运。创业者也是如此,赛跑的对象不是竞争对手,而是自己的账单。让收入跑过成本,你就赢!  

     处方
  学会事前算账。在财务核算上,很多创业者习惯于事后算账或者边干边算,缺乏事前的财务预算、事中的财务控制。以至于一旦发现财务出现危机时,很多事情都已经晚了。
  其次,核算成本时别太简单化。有些创业者甚至会简单到把销售价格减去进货价格再减一些基本的可见成本(房租、税费等)剩下的就当作利润。而他们自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没算钱,也没有意识到把一些较大的设备器材进行按月分摊计入成本,久而久之,陷入业务看似增长、利润却从未出现的怪圈。 

 

来源:中国大学生创业网

三、VC揭秘创业失败6大原因:过于执着 缺乏长期目标 

如何知道一家公司是否会失败呢?虽然谁都没有魔法球可以预知未来,但在创业这条艰辛的路上,确实存在一些常见的陷阱,有的可能显而易见(如不了解市场),有的可能不那么明显(如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以下是VC揭秘的创业失败最常见的6大原因:

 

  1)自认为是alpha客户

  纽约HighPeaksVenturePartners合伙人MarkPeterDavis表示,作为企业家,确实应该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但需要清楚的是,你并不是一个普通客户,而应该超越自己为企业的成功寻求契机。

 

  2)没人会给你钱

  加州RinconVenturePartners合伙人JohnGreathouse说,当企业资金耗尽时,不要消极地认为没人会给你钱,重要的是要搭建一座信任的桥梁。全世界可利用的资金数额庞大,你的任务是巩固业务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3)不知道如何获取客户

  纽约ComcastVentures的KathleenUtecht认为,现在很多企业过分注重技术开发,而忽略了客户获取。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客户有很多选择,特别需要了解客户、了解市场。

 

  4)过分执着于自己的想法

  帕洛阿尔托风投公司Venrock的UtecthBryanRoberts表示,当前市场瞬息万变,过分执着于自己的想法,而不懂得随机应变、与时俱进的人往往容易失败。

 

  5)缺乏长期远大的目标

  弗吉尼亚GrotechVentures的合伙人DonRainey认为,从短期来看,对财富的追求确实可以成为创业的动力,但并不能保障企业的长期发展,因为一旦遇到比较大的问题,这样的动力往往会显得苍白无力。优秀的企业家通常是那些在生活中与困难共舞的人,他们的内心有坚定的信念,有急待自我证明的强大动力。

 

  6)你是一个局外人

  Utecth说,假如你不是那种魅力大、气场足的人,建议你雇佣一个这样的助手。企业有一个聪明内敛的创始人是一件好事,但这样的创始人往往需要一个个人魅力大、善于社交的CTO。 

 

 

来源:大学生创业网

四、创业者应该有ABZ三个方案 

企业家们经常会收到许多自相矛盾的建议,这些建议往往来自于那些聪明的专家们。比方说,你会经常被告知:你需要固执的坚持,也需要时刻展现出灵活性;你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奋斗愿景,也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动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这样的紧张情形也时常出现在你的职业生涯建议上。有的会建议:想想下一个十年你想达到什么样的位置,为了这样的目标你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长远职业规划。而其他的则会对你说,一个美好的计划就像一个紧箍咒,会让你在突然爆发的机遇面前看不清方向。因此,你需要保持灵活性,甚至更加投机些。

 

  谁是对的呢?我只能说两者都有其自身的道理。企业家是灵活的固执者。与我工作过的那些最好的企业家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对待规划和战略都非常的严肃,但是并不会去设置一成不变的方案。在我与Ben Casnocha最新合作的书The Start-Up of You:Adapt to the Future,Invest in Yourself,and Transform Your Career中,我们指出,任何专业人士都可以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自身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即使你没有计划去创立公司。

 

  我曾参与过很多起初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到的企业。我们看看其中两个拥有巨大影响力而颇具代表性的公司:Flickr和Paypal。在成长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图片储存和分享网站之前,Flickr是一款供多人玩的网络游戏。而Paypal也是从一个移动手机加密平台,慢慢发展为掌上设备的资金转移服务平台,并最终成长为网络支付领域的领导者。为了学习与成长,两者都曾坚持自己最原始的愿景。然而,正因为锲而不舍的坚持以及保持巨大的灵活性,两者都改变了其产品最初的发展方向并最终获得了用户的青睐。

 

  那么怎样在你的创业和职业生涯中保持这种灵活性坚持呢?下面是我使用的体系:方案ABZ。在商业活动与生活过程中,你需要有三个方案:方案A,方案B以及方案Z。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方案。

 

方案A是你目前正运作的方案,也就是你认为可以在目前的市场取得胜利的观点方案。对于Flickr的两位创始人Caterina Fake和Stewart Butterfield来说,方案A就是坚持其多角色网络游戏的运营发展。在当时,大多数游戏都只能在很少的几个人之间玩,角色非常有限,而且其体验非常单一固定。而Flickr则希望打造可以让成百上千的玩家同时在线玩的多角色游戏,并且始终坚持为游戏增添新鲜体验。为了获得用户,他们建立了很多社交性的工具诸如群组、即时信息交流工具,最终,他们建立了至关重要的工具:它允许所有的游戏玩家通过该工具分享彼此的照片——也就是如今Flickr的雏形。

 

下面说说我自己的经历,我曾经最初的职业规划(也就是方案A)是获取学术成就。因为当时我觉得,要想实现建立一个更好社会的理想,没有比在世界范围传播学术观点获得影响力更好的了。随着我在哈弗大学的继续深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人们如何聚集、如何通过群组交流以及如何与社会互动的知识。而且我还认识到,学术上的成功意味着你需要写一些非常专业的著作,而这些东西往往只有50个人能读到。

 

  方案B则是一个全新的方案:当你发现一个新的机遇,而且它比你目前正在做的工作更具发展潜力时,你的重心就需要转移到这个新的方案上来。有时,你从方案A转移到方案B的原因很简单,就因为它不会取得成功。事实也是这样,当出现了方案B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方案A不会成功。但是尽管方案B可能看起来具有更多的成功潜力,方案 A有时仍然是有效并可以取得成功的。无论转变的原因为何,所谓最好的方案B也因人而异,它取决于你目前所做的工作,这样你才可以将你拥有的经验运用到新的方案上来。

 

  对于Flickr来说,图片分享这个工具如此受到人们欢迎,多少有点让人感到意外。Caterina和Stewart当时不得不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坚持其方案A发展网络游戏,还是放弃游戏业务(及其2万多忠实用户)转而将重心转移到图片分享?他们选择了后者。但可以肯定的是,Caterina和Stewart当时仍然在继续其最初的想法:建立一个社交网络空间,他们只是看到了图片分享比网络游戏更具有发展潜力这个方向而已。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对学术的追逐引领我转移到一个新的方案B,并且找到了一个可以让我获得更大影响力的职业路径。我的第二个方案就是做新的软件。在软件领域的成功也意味着获得“影响力”,不过这样的影响力比学术成就要深远的多。在某些情况,建立一个成功的产品意味着你可以改善上百万人的日常生活。为了追寻这条新的道路,我首先通过在苹果和富士通网络部门的工作机会,将自己的焦点集中于学习相关技巧和关系上;其次,我开始寻找并联系可以和我一起创业的合作伙伴。后来,当我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司,我招聘了许多非常聪明的顾问和工作伙伴,以使自己可以尽快的学习和调整方向。并且,从公司的发展构想来说,尽管我的第一个公司(SocialNet)并不成功,但是Paypal和LinkedIn都是我经历了这些而慢慢调整方案所取得的成果。

 

需要牢记的一点的是,你不需要给出一个非常详细的方案B。你只需要在实施方案A时,时刻注意到自己运动轨迹的每个参数。你需要时刻考虑那些“相邻可能性“,那些可转移的技巧,机会有时就这样水到渠成似进入了你的视野。 

 

方案Z有两个至关重要的部分。首先,需要搞清楚如何去识别你目前是否正往一个更糟的方向前进;其次,这个告诉你如何操作的方案应该在何时发生。也许当你的信用卡欠债达到一定限额后,你就会提前支取你的401K养老金,或者去星巴克找一份工作。该方案可以给你一定的确定性,因为它呈现了你职业生涯中的一些不确定性和风险。当创立首家公司SocialNet时,我的父母在他们的住宅为我提供了一间房间,以防止我失败后面临的窘境。住在那里或者重新找一个份工作是我当时的Z方案。它让我拥有将自己扔到商业世界的信心,让我知道当所有的一切都行不通时,我仍然可以大踏步的在道路上前进。为了可以重新开始,你需要拥有在失败的道路上继续生存的能力。

 

  读者们可以看到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有过这样的成长路径。然而能将此道应用到自己生活中的则屈指可数。类似于方案ABZ这样的体系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掌控生活。不管我们是正准备创业、在创业的路上或者正工作于大型企业,我们都应该记住:终极的创业就是你自己。 

 

来源:创业邦

五、是“就业难”还是“择业难”? 

    为什么“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难”这个字是模糊不清的字眼,依据不同人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大学毕业生是产品——劳动力——的供给者,就业难是说他们的产品——劳动力——的销售难。但是天底下再难以销售的产品最终都会销售出去,只要它的价格降得足够低,有些产品必要时要低到负数才有人买。事实上,前段时间曾有报道说,一些大学毕业生愿意零薪水就业,那是把他们的劳动力价格降到了零。一些学徒工甚至要交学费,那是把劳动力降低到负数了。

 

  可见,我们可以把“就业难”这种模糊的说法改成“初次就业收入低”这种比较清晰的说法,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含义是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收入低于其他就业群体。写到这里,我上网查询了相关研究,发现有报告说技校生工资高过大学生。最近我在农村找保姆照顾老妈,月薪也涨到1600元(当然还包吃包住)才勉强找到人,而我教的学生,去年毕业时好不容易找到工作,月薪也就1500元左右。这都表明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收入低于其他初次就业群体(比如技校生)这个事实大体上是真实的。换句话说,如果大学生愿意降低劳动力价格,即接受较低薪水,就业就不难,所以,“就业难”其实是“选择难”。那么,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我发现大体上有如下几个观点:第一是说大学生太多了;第二是说有一些大学生学的东西不符合社会需求;第三是说一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太高,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就业,换言之,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需要更新。 

 

这三种观点都没有错,但都没有用。

 

  首先,大学生劳动力价格下降肯定是因为供给过多所致,因为任何东西的价格下降都是供大于求所致;其次,大学生学的东西不可能完全符合社会需求,除非大学生和大学教育的提供者都是神仙;再其次,说一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太高,其实是责怪卖方不愿意降价,但天底下任何产品的卖方最初都是不愿意降价的,要求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其实就是要求人家降价。大学生不是傻瓜,如果把自己的劳动力降价对自己有利,他们自会降价,用不着专家来指点。

 

  要得到有推测力的解释,首先需要弄清楚大学、学生、劳动力需求机构这三者的关系。在笔者看来,大学是生产和销售知识的机构,学生是他们的顾客,学生决定购买什么知识,而学生购买知识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目的是制造自己的劳动力,学生制造好自己的劳动力之后,要想办法卖出去,这就是寻找就业岗位了。而劳动力需求机构(企业、政府等)则是劳动力的买家,是学生的顾客。

 

  大学生们往往是从高中来,其间没有经过社会的锤炼,对社会究竟需求什么样的劳动力缺乏了解,用经济学的话语来说,获取相关劳动力需求信息的成本比较高。但由于学生有家长和学校的帮助,所以这方面的问题并不是造成学生们制造出来的劳动力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主要原因。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制造劳动力所需要的投资周期比较长所致。劳动力的制造,除了义务教育按照相同的格式进行之外,到了高中阶段就开始有个性化发展了。从高中二年级文理分班开始算,到大学4年,有6年时间。即使到大学开始,也有3至4年时间。投资周期是挺长的,其间劳动力需求市场和劳动力供给市场之间的均衡态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简而言之,三四年后各类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如何变化,是很难预测的。很多朋友常常问我什么专业好就业,我都无法回答。我也没有听到谁人敢说他能够预测三四年后某一类工作岗位的薪水如何变化。 

 

    但更糟糕的是,大学生们并不是按照毕业时的劳动力价格的高低来选择就业岗位的,而是按照他一生的总收入来选择就业岗位的。也就是说,他们需要预测的时间不是几年,而是几十年。这种预测的难度就更大了。相反,技工学校毕业生就读时间相对比较短,同时,由于蓝领工人未来的工资涨幅比较稳定,并不像白领那样差异比较大,因此,预测几十年后的总收入相对而言所需要的信息费用要低得多。这就是为什么大学生初次就业比技工学校毕业生难的原因。

 

  上述分析所推测出来的一个含义是,只要是自己找工作,信息费用巨大的问题就存在,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该在取消大学毕业生毕业分配制度之后就存在了,而不是现在才有的。我搜索了1999年的文献,果然发现那时就有人研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了,这就验证了我的推测。另一个含义是,公务员的高工资和高福利,导致大学生就业时的参照系更加复杂,信息费用更高,初次就业时的选择就更难了。

 

  对于信息费用巨大的事情,我们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出了一套机制来解决它,这套机制就是市场机制。进一步解释市场机制如何降低信息费用,则是另一篇文章的话题。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六、俞敏洪谈创业:“利益+人情” 

    关于如何管理,如何笼络人心等等,俞敏洪在创业之初也读了不少管理著作,然而,俞敏洪平时读得最多的还是和中国古代相关的书,比如《老子》、《孟子》、《三国演义》。

 

  我喜欢去探索人们描述的原因背后的真正原因。我看到历史里有规律性,一定是偶然和必然结合产生结果,所以我有时和员工谈话,就会去看他们和我讲话表面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的时候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表面的原因是有道理的,但是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自己是“以半本《论语》治天下”,后来的俞敏洪则是一把广告刷打江山,一部《三国》治天下。俞敏洪对《三国演义》的痴迷,使他对用人与管理洞若观火,对于如何协调人际矛盾,如何做好管理者,都有莫大的助益。

 

  俞敏洪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反复琢磨为什么曹操和刘备会成为天下枭雄?曹操是一个普通士兵,一个小官;刘备纯粹就是一个乡下人,最后他们各霸一方天下。如果没有曹操,刘备肯定能夺得天下;如果没有刘备,曹操肯定也能夺得天下。因为有了刘备,才有三分天下。俞敏洪分析道:

 

  曹操手下有一大帮伟大的人物,他本身就很伟大;刘备手下也有一大帮伟大的人物,刘备也很伟大。为什么曹操对关公那么好,他还要过五关斩六将,非到刘备那儿去?曹操手下的人,不管刘备怎么拉拢,也不到刘备手下去?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才争夺战。就是抢人才,人才就是一切。……

 

  研究曹操和刘备这两个人为什么能称霸一方?我发现,他们得天下,刘备偏重人情,用人情来拉拢人。你们都是我兄弟,打天下就是一起的,就是兄弟,结拜。曹操没跟任何人结拜过兄弟,曹操用的是什么?是利益,当然也有人情。曹操有智慧,有思想,有人品,但是他更多用的是利益和规矩。

 

  当初,俞敏洪请朋友们回来与他共同创业之后,每人分一个领域,自己赚钱自己花,所以也就没有了利益上的冲突,人情与利益兼顾。2000年,俞敏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我发现,企业要干好,三大块儿,一是利益,二是权力,三是人情。但是,当时(创业之初)我是个体户,我只要抓住两点,利益和人情,权力不用说,就在我手中,用好了就伟大,用不好就拉倒。

 

  我认为好朋友一旦进入利益纠纷状态,朋友就玩完了,所以他们从国外一回来以后呢,我就选择了一个就是说每人承包一块,个人干个人的,在新东方这个屋底下面,一起干。……就这样干那么三五年,大家觉得干得挺不错。

 

  在新东方原来的诸侯割据式的体制框架下,团队成员的利益界定非常清楚,当事业的不断发展变化使得原有利益格局打破后,重新进行公司化改造,个人的利益面临重新分配。俞敏洪表示:

 

  任何人面对利益变动,都会有心态上的失衡。比如有些部门,原来的地盘没了,新的地盘也没分到,感觉上落空;外面的管理人员引进来,下面的人员成长起来,“老人”地位削弱等等。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感觉什么也得不到了,就会做出很极端的事情来,比如会让你也什么都得不到。

 

  俞敏洪早期管理的新东方,总是在利益和人情之间找平衡点,俞敏洪也曾似乎找到了平衡点。

 

  我发现,利益放在第一位,假如我给你的利益超过了别的地方给你的利益,那么,你留下来干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我当时意识到,只要我手下有老师就什么都行。第二,在给你利益的情况下,我再给你人情,你就会很舒服,你就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了。当时,我的人情比较低级,就是请老师吃饭,喝酒,出去玩儿。我们是哥们儿,我们是兄弟。我当时就是在这种浅层次上,用利益和人情调整关系的。

 

  俞敏洪表示,当时还没有走到调整王强、徐小平这类人物深层次利益关系上去。因为,俞敏洪认为,他们绝对是志同道合的人,思想境界是差不多的,对未来的追求也是差不多的,肯定会有利益冲突,肯定利益放在第一位,但是可以在思想的层面谈利益了。

 

  同时由于过去深刻的友情关系,王强、徐小平从来不把我当做上下级的,他们都以为他们是我的上级,在管理上不能令行禁止。这就给后来者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新东方在经受了股份改造引发的高层危机之后,俞敏洪不得不去处理这种思想层面上的利益关系,去解那个结。俞敏洪这时候意识到,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新的组织结构出现,只有各归其位,才能把每个人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在友情为基础的结构里,你不能下命令、不能指挥,只能通过友情来权衡利益和权力,很可能形成一个矛盾圈和是非圈。

 

  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如果没有良好的组织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新东方很可能做不下去。

 

  2002年俞敏洪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新东方利益的重新分配,最后的那个结,就在徐小平身上,(徐)小平只是一个代表(2001年11月俞敏洪请小股东投票表决,是支持徐小平还是支持自己)。这个结不解,新东方就走不动了。最后大家做出抉择,徐小平离开董事会。

 

  事后,俞敏洪总结说:“友情上注意分寸,保留一份关心与交流,不(要)过于求助于友情,让友情卷到痛苦与矛盾中来。”然而:

我个性太注重友情,太注重别人的感觉,我这个性看上去是宽容,过分了就是纵容的感觉。但是我没有办法,改不了,以至于新东方的管理结构没法建立,因为管理结构最重要的就是令行禁止,说一不二,我做不到。

 

  俞敏洪坦言:“在新东方,骨干们很容易越过规矩谈感情。”

 

  我一个人做事通常能够雷厉风行,但与一帮人做事时,要顾及这个人的面子,那个人的面子,就变得相对软弱。有些时候都是各打五十大板,你这样做也对,这样做也错,通常会使他们不知我最终的态度。在利益分配时,总想保护每个人的利益,总想给每个人特别恰当的位置。

 

  多少次俞敏洪在遇到了急速扩张带来的利益、亲情、友谊的冲突时,他就开着那辆红色大发狂奔,吓坏了身边的王强。

 

  当企业做大之后,企业内部的管理十分复杂,这就有必要借助一种制度来对员工的行为加以规范,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上市之前的那些年,俞敏洪始终在利益和人情中间玩中庸、找平衡,搞得筋疲力尽、狼狈不堪。俞敏洪希望用严厉的美国上市公司管理规则来规范内部,以制度说话,避免前面出现的人情和利益纠葛,从而实现自身的救赎,让企业顺利发展。

 

  新东方上市之后,创业元老一一退出管理层,俞敏洪认为,徐小平、王强、包凡一未能进入管理层,不是一个遗憾。

 

  如果他们进入管理层,那才叫遗憾。那样他们的长处就不能发挥出来,发挥的都是短处,那多没劲。

 

  新东方上市之后,王强、徐小平等一干创业元老的淡出,换来的是更加职业化、更加专业化的经理人团队,这是超越了兄弟情谊,更多依赖切实实利益拼建起来的崭新结构。抛却人才的团队组合反而让俞敏洪感到轻松。

 

  我喜欢新东方的人为了利益来和我叫板,因为他自己的价值估计,和我对他的价值估计都可能失误,叫板能帮助双方达成平衡。

 

 

 

 

来源:俞敏洪谈创业

七、创业成功与“好学生”“差学生”的迷思 

    人们常常喜欢从一个点想象出一条直线,从一个现象得出一个硕大的结论。但是有点儿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多么的谬误。一个点,可以画出很多直线,也可以画很多曲线。一个现象尽管支持某一个结论,但并不意味着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绝对不意味着这个结论是精确和完整的。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出这么一个似是而非的规律:“一流学生就业,二流学生出国,末流学生创业”,作者从而更延伸了一个耸人听闻的结论:“好学生们进入社会以后反而去向那过去的差生们讨口饭吃”。他的那个数据点就是他的一个高中同桌,一个当年的“差生”,现在的生意成功者。

 

  这个结论并非此作者首创。流传硅谷的一个著名创业家,甲骨文(Oracle)公司的老板拉瑞.埃里森(Larry Ellison)在受邀给耶鲁大学2000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曾狂妄地嘲讽:

 

  “耶鲁的毕业生们,我很抱歉――如果你们不喜欢这样的开场。我想请你们为我做一件事。请你――好好看一看周围,看一看站在你左边的同学,看一看站在你右边的同学。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夹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会怎样?一样是失败者。失败的经历。失败的优等生。

 

  说实话,今天我站在这里,并没有看到一千个毕业生的灿烂未来。我没有看到一千个行业的一千名卓越领导者,我只看到了一千个失败者。你们感到沮丧,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我,埃里森,一个退学生,竟然在美国最具声望的学府里厚颜无齿地其余散布异端?我来告诉你原因。因为,我,埃里森,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就目前而言――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艾伦,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而你没有。再来一点证据吧,因为戴尔,这个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他的排位还在不断上升,也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

 

  虽然这篇讲话其实只是一个网站模仿埃里森开的玩笑,但网文作者和“埃里森”似乎有些道理。他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几个人、几个数据、几个点,而这几个数据恰恰能支持他们的观点,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画出一条直线,一条藐视千年学院系统、嘲讽正统社会的直线。

 

  这个命题其实可以包含好几个问题,例如,成功是什么?创业成功就是人生成功吗?上学和创业有什么关系?

 

  首先,成功的定义可以是多元的,可以是创业赚钱服务客户,可以是做官造福一方,可以是学者著书立说,可以是艺术家美的贡献,可以是能工巧匠的巧夺天工,可以是科学家探索奥秘,也可以是探险家发现自然。。。如果用某一种成功去藐视其他成功,是多么的傲慢而无知!(我在另一篇文章“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成功”中对成功有更多的讨论。)

 

  学校设立的目的是为社会批量造就和培养各种人才,不是只造就某一种人才,也不能造就所有的人才。有很多统计数据显示学位越高的人,终生的收入越多(收入包括自己创业和工资收入);现在各国政府官员当然也大都“精英”—即高学历的人掌管;现今要成为学者,高学历几乎成了不二路径。如果按主流社会对成功的普遍定义:当官,出名,发财,那么这三项与学历的正相关是不可否认的,有很多研究提供这方面的数据。这也是教育产业存在的理由。如果以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来论成败,我个人认为人文学者,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成就以及其历史久远性要远大于政治家和商人,因为前者发现普遍规律和创新,而后者主要是从事社会管理和分配。

 

  很多人认为“创业”有点儿特别。创业成功和上学多寡以及上学时的成绩好坏,似乎没有明显的相关。看世界各地各种级别的学校,还真没见过“创业专业”—尽管有些学校的商学院也开了有关创业的课程。我认为即使学了商学院的“创业课”,也未必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不管你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

 

  创业需要综合素质,最重要的一点,是勇气和动力,“Just do it!”而勇气和动力有天生性格的成分,有水到渠成的幸运,也有被逼无奈的背水一战。天生性格和学历应该没有什么明显的关系,水到渠成的幸运大多会降临给学历高的人,因为他们是社会层层筛选出来的精英;而上学较少的“差生”,则往往不得不和“背水一战”狭路相逢。

 

  创业成功与否虽然和学历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创什么业、如何创业,却和学历以及个人经历戚戚相关。中、小学毕业就创业的,往往是开个饭馆,或许最后开成了全球的连锁店;大学没毕业的创业可以去卖电脑,或许最后变成了Dell;研究生创业想着做复杂的算法,算来算去,最后算成了Google。。。能够成功创造任何一种“业”,都是难能可贵的,需要很多聪明和智慧,但不同的“业”其知识成分终究不一样。

 

  其实“拉瑞。埃里森”以及其“讲话中”(伪造的)提到的那些个成功的创业者,还有网文作者的成功商人朋友,并不属于真正被淘汰的“差生”,他们都是聪明人,有勇气、有运气的聪明人。其学历高低以及是否“好学生”和他们最后的创业成败并无因果关系。他们具备了能从平淡无奇之中发见机会的本领,有勇气和动力“Just do it”,能克服很多困难最后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他们的“成功”学校难以批量复制。他们这些“点”,只是“奇点”。

 

 

来源:我学网

八、十年间 那些我们一起错过的赚钱时光 

套用周星驰的话说:“曾经有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失去后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回首过去10年,你曾经错过了几次投资的大好机会呢?

    “珍惜”与“错过”的矛盾交织,恩怨起伏,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难以回避的重大主题。

    在《大话西游》中,至尊宝错过了紫霞,于是只能仰天长叹:“如果上天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要在这段爱情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不过对许多时下的年轻人来说,《大话西游》里的这段神吐槽早就OUT了。如今最给力的“错过”还要数去年底刚刚上映就创下中国台湾影史票房纪录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与3年前那部同样红遍台湾的《海角七号》不同,《那些年》在风靡台湾地区后,又一路席卷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几乎所有华语地区。

    《那些年》为何能引起各地观众的普遍共鸣呢?归根到底,还在于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一段青葱岁月,都像柯景腾一样,那些年由于“幼稚”、“冲动”、“胆怯”等各种原因而错过的沈佳宜也成了心中永远的朱砂痣。而且经过岁月的不断打磨,这颗朱砂痣也越加显得弥足珍贵。《那些年》的上映如同不经意间拂去了这颗朱砂痣上的灰尘,一时之间,刹那芳华,不可方物,成为青春最好的祭奠。

 

赚钱机会

 

每个投资者心中都有N个“沈佳宜”

    “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好想拥抱你,拥抱错过的勇气。”由于“幼稚”、“冲动”、“胆怯”等各种原因,许多人的人生中不仅错过了“沈佳宜”,还错过了许多绝佳的投资机会。

    2001年,B股对国内投资者开放,引发了一波B股大牛市,那时,你在干什么?

    2003年,房价开始吹响了上涨集结号,随后几年一发不可收拾,站在那个房子还在卖“白菜价”的节骨眼上,你在想什么?你是紧握着手里那点积蓄准备将来养老看病,还是勇敢买房呢?

    2005年,4年熊市折煞了绝大多数股民对股市的热情,然而在那个黎明前的黑暗时刻,你是与众人一同抱怨,却错过了其后两年的大牛市,还是坚持“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割肉我入场”的信念,从而赚得盆满钵满呢?

    2007年,当流动性泛滥成灾之时,无数散户依然坚守在6000点的高位梦呓着A股冲击10000点,但有人却慧眼识珠,发现了中国艺术品投资时代的悄然降临。你是前者还是后者?

    2009年,当市场上普遍对金价的持续上涨感到恐惧和忧虑的时候,你也跟着一起恐惧了吗?

……

    回想一下,过去那些年出现过的投资机会,你抓住了几个?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他抓住了大牛股,而我却让本可翻倍的收益从眼皮底下溜走。为什么?他当年敢于出手买房,而我却在犹犹豫豫中目送着房价坐上火箭。为什么?他敢于辞职创业,今天网店开得红红火火,而我却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对老板唯唯诺诺。是因为贪婪、恐惧、胆怯、犹豫这些心理因素,还是由于自己当时缺乏足够的投资理财知识和经验呢?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我敢打赌十年之后我连log(对数)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会活得好好的,但是我无论如何也不想失去关于追你的回忆,尽管最终我并没有和你在一起。”《那些年》中,柯景腾这样诠释他对课堂知识的看法。如今已是成年人的我们,或许的确不需要记得log是什么意思。但有些课堂上老师没有教授的知识,却可以成为我们终身受用的宝贝。

    原上海银行副行长王世豪对记者说过,在中国一步步走向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出现过一些特定的投资理财机会。有些人成功抓住了其中的一次或者N次机会,从而成就了今天财务自由的幸福生活,然而更多的人却总是一次次让机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这是因为机会永远都留给有准备的人。把握理财机会需要一定的投资理财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投资者平时做个有心人,通过阅读各种理财书籍、刊物学习各方面的理财知识,同时要能敏锐察觉到各理财市场的发展变化和各种国家大事,从而在第一时间抓住投资机会。

    除了知识储备,良好的心态也是避免“错过”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要认准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另一方面也不能抱着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想法去博投资机会。因为理财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和财富缓慢积累的过程,以正常的心态参与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

 

“沈佳宜”嫁人了 投资机会还会来

    在投资市场中,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本组《封面文章》,我们就通过10位投资者的真实经历,为大家回顾了过去10年中出现过的10个绝佳的投资机会,目的并不是让读者为“错过”而懊悔,而是通过分析梳理这些投资机会出现的原因、市场演变、最终结果以及投资者的心态变化,帮助读者更好地认清自己“错过”的原因,并且证明一个最重要的理财信念:错过了当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留下的将是终身的遗憾,但错过了当年的投资机会,却并不打紧,因为投资机会永远都存在,并且永远垂青于那些懂得不断学习和拥有勇气的人。就像《那些年》里说的:“每尝过一次爱情,我都能获得无与伦比的勇气,在跌倒的时候吹拂伤口,然后重新站起。”放下过去,放眼未来,抓住下一个投资机会,你就是理财达人!说到底,理财是一生的功课,我们随时可以从头再来!

    最后,套用《大话西游》里那句经典台词,与所有经历过“错过”的投资者共勉:“如果上天再给我一个投资机会,我会对那个它说三个字:‘我买了’!”

10年机会逐个数

2001

机会:B股

人物:张培芬

    “回头看看,当时真的什么都不懂,如果真的买了B股,后来赚钱了又没有及时抛掉的话,说不定倒还套着呢!”现年43岁的张培芬是上海某部委的一名公务员,对她来说,2001年B股那波大牛市是她终身难忘的。

    1999年,随着“5·19”行情的启动,张培芬也在同事的劝说下开始投资股票。尽管当时炒股完全是听同事的消息,但在牛市中,这种危险的炒股方法也让她赚了不少钱。到了2001年的年初,单位里开始有不少同事议论B股可能会对内开放了。“当时我压根不知道B股是什么东西,后来听说B股是用外币结算的,还可以T+0交易,风险比A股大,我就有些担心了,因为我生性还是比较谨慎的,之前买A股已经赚了点钱,所以当时也没当回事。”张培芬说道。

    2001年2月19日,传言果真兑现了。张培芬身边不少同事都开始炒B股,而B股也像发了疯似地不停上涨。一时之间,鸡犬升天。“我记得坐我写字台对面的小陈当时只用了0.4美元一股的价钱买了(900908),后来听说到6月份的时候就涨到了1.2美元了,3个多月涨了2倍啊!不过他当时没抛掉,到8月份股价反弹的时候0.8美元一股卖掉了,也赚了1倍多了。”说到这里,张培芬兴奋极了。

尽管错过了这次由对内开放而兴起的B股大牛市,但张培芬也并没有显得特别沮丧,因为虽然当时她身边不少同事都借此机会赚了一大笔钱,但也有些同事由于贪心而没有在高点离场,最终导致收益少了许多。也有的同事经不住诱惑,在5、6月份的时候追高入场,从而被套在了高岗上。“就说那个氯碱B吧,后来直到2007年大牛市的最顶峰才碰了一下1.2元的高位,现在也才只有5毛多,这种历史性的投资机会错过了以后就很难再出现了。”张培芬总结说。

 

    点评:1992年2月,B股市场诞生。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后,B股市场的大门正式对境内投资者关闭了。直到2001年2月20日,为了激活B股市场,让海外投资者重回国内,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下发通知,决定自2001年2月21日起,允许国内居民买卖B股。这一政策瞬间打开了沉寂多年的B股市场资金流动大门,从2001年2月19日到6月1日,上海B股指数涨幅达189%,很多B股个股甚至上涨超过300%,不仅让一大批当年的套牢者得到重新获利的机会,也使不少看准时机的投资者获利颇丰。

然而与管理层希望通过开放B股吸引外资踏上归途恰恰相反,B股开放之初外资立即上演胜利大逃亡,而“解放者”则是国内的无数散户。就在B股经历了那个“疯狂的春天”之后,立即迎来了暴跌,许多没有认清B股暴涨本质的国内散户再次体会到“纸上富贵”的苦涩。

    此后,关于B股改革、关停或与A股合并的呼声和传闻不绝于耳,但B股真正的改革始终不见踪影。B股市场始终处于A股小跟班的尴尬状态。今天,B股已成了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只有少数投资者抱着将来B股改革时可能获取制度性溢价的心理而继续在B股中潜伏。11年前炒B股的热潮也成为了一个不可复制的历史片段。

2002

机会:商铺

人物:刘绍益

    2002年,上海楼市刚刚起步,商铺投资同样也蕴含着很多的机会。如在那段时间投资商铺,既可以做到在价格底部进入,享受到物业本身增值带来的收益,同时还能够分享到铺位租金上扬带来的巨大收益。

刘绍益是上海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创业,经营一家小规模的印刷厂,家境比较殷实。因为手中有闲钱,在2002年前后,他曾考察了好几个商铺项目,但最终都没买,回头看来,委实错过了不少机会。而错过这些机会的原因,却仅仅只是一念之差。

    2002年初,刘绍益了解到,在徐汇区斜土路、大木桥交叉口处有商铺出售。商铺是金色港湾的配套商业,每个铺位大概将近100平方米左右,开发商承诺“买一送一”,即购买商铺可获赠相同面积的地下室。

刘绍益除了对商铺很感兴趣之外,还想连同二楼的公寓也一并买下来。二楼的公寓有两个房间朝南,通透亮堂,外面还有一个面积大约50平方米的露台。按照他的计划,考虑把这里改造成为办公室,外面的露台上可以搭个凉棚,如有客户过来,可以喝茶聊天。附带商铺赠送的底层甚至可以摆设备,也做库房、机房。

    不过就在刘绍益选好房,准备交付定金的时候,开发商又提了一次价,公寓从4950元/平方米涨到了5100元/平方米,这让他心里有了一点小疙瘩。他要求售楼小姐打点折扣,但对方就是不肯松口让步,这让他有些耿耿于怀。就在僵持的那段时间,售楼小姐表现得很殷勤,隔三岔五打电话过来,催促他过去交定金,这反而起了反作用,“我认为可能是卖不掉了,才故意找到我”。双方僵持了一个月后,刘绍益明确告诉对方“不要了”。

    后来的市场行情走势让他有些追悔莫及。两年后,商铺由最初的10000元/平方米涨到了25000元/平方米,现在附近出售的商铺挂牌价更是达到了75000元/平方米。同时,随着徐汇商圈辐射,以及周边商业氛围日渐浓厚,不断有品牌店进驻,租金水平开始升,目前已经达到了10~12元/平方米·天,一套面积大约100平方米的商铺,年租金收入可达40万元左右。

另外一次机会出现在静安区。2002年的夏天,他得知康定路上有一套面积约80平方米的临街商铺,对方要价8000元/平方米。看过之后其他方面都比较满意,除了面积,因为他想找一间面积大一些的商铺。最后一次见中介的时候,他还带了2万元,准备交付定金。中介见他诚心买房,主动表示免收他的中介费,希望促成交易;房东表示也可以去掉零头。但他最终还是没有把钱拿出来。目前,康定路上的商铺售价已经超过了70000元/平方米。

    还有一次,刘绍益甚至放弃了到手的机会。

    那是在2004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三江路、龙漕路路口,又看到有商铺对外销售。其中一套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底层商铺,房型正气,让他感到非常满意。开发商报价30000元/平方米,周边公寓已经卖到了19000元/平方米,两相对比,显得商铺售价并不高。也许是因为有了前两次教训,看好房之后他马上取出5万元付了定金。

    但付了定金之后,刘绍益又觉得心里有些不太踏实起来。他发现周边商业氛围很淡,商圈辐射不到这里,因此担心以后商铺难以租出去,造成长期空关。恰好他认识的一个人也想买那里的商铺,于是刘绍益把自己的房号转让给那个熟人,自己来了个“金蝉脱壳”。

事后,刘绍益承认还是看走了眼。商铺刚刚交付,就被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看中, ,签了一份, 长期租约。而在一年之后,周边商铺的售价便涨到了50000万元/平方米。如今,周边的社区商业氛围逐渐浓厚起来,包括克莉丝汀饼屋、海王星药店、罗森超市等都已进驻。

 

    点评:投资商铺,除了获得物业本身增值所带来的收益之外,还能因为商铺出租而带来的高额租金回报,所以素有“一铺养三代”的说法。在2002年前后,上海的房价水平尚处于低位,而且除了市中心区域外,很多地方的商业氛围都没有成熟起来,因而在那段时间,投资商铺既可赚到物业增值带来的收益,也能享受到租金上涨带来的长期稳定回报,商铺投资可谓是“双丰收”。

    中原地产对上海历年来商铺投资回报率做了分析统计,发现在2002年前后,平均回报率在10%~12%;即使在2005年前后因为房价的上涨导致回报率有所回落,但也达到了8%左右,比较理想;只是到了2008年以后,才降到6%以下。

    即使在目前,商铺的投资回报率已经回落到低位,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周边区域还是有机会可以挖掘,比如部分目前商业配套一般,但未来人口将大量迁入的区域,无疑能够成为新的“掘金点”。

2003

错失的机会:住宅

人物:崔建强

    下面这个故事,或许大家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我们可能不止一次地听到身边有人这样说:“要是我当初把那套房子买了……”

从下面这个即将登场的故事主角身上,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人一再浪费购房时机。这一次,我们把视角对准了一位“新上海人”,名叫崔建强,陕西人。他的经历,很有代表性。

    上海的住房也曾经有过“白菜价”,崔建强就碰到过。

    “你绝对想不到,那个时候我曾有机会只花不到10万元,就可以买到一套房”。2000初,由于换了一份工作,崔建强从黄浦区搬到了闵行区静安新城。这个社区是一个动迁房性质的大型社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配合静安区市政动迁而建。整个新城由十二个分区组成,最早的一区建于1996年底,最新的十二区于2000年竣工。他跟同事一起,在一区租住了一套两房。

    半年后的一天,房东通知他们另行租房,自己准备把房子挂牌出售。可能是出于考虑减少售房成本,比如节约中介费用,房东提醒崔建强,如果他愿意买,可以再便宜一点,总价大概9.8万元即可成交。

    他租住的这套两房面积约72平方米,以房东当时的报价来计算,单价只有1360元/平方米。现在看来,这简直相当于白送!记者在静安新城走访时了解到,目前出自该社区的二手房报价在1.8万~2万元/平方米之间,对比之下,当时的价格连现在的零头都不到!

但崔建强当时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说:“当时还是个单身汉,并未成家,买房的欲望不是很强烈。”但现在回头来看,如果当时买了那套房,无疑抄了大底。

    崔建强在一家台资公司上班,随着自己技术水平的提高,收入也多了起来。同时,已经成家的他,随着儿子的出生,买房已经成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他爱人也认为在上海买房更加靠谱,可以把小孩接过来带在身边。

    2003年夏天,已经买了房的同事现身说法,劝他买一套。虽然当时房价又涨了一些,按照他当时的条件,完全有能力承受。崔建强当时已经积攒了大概八九万元,有能力支付首付款。而且按照他当时已经接近5000元的月收入,应付月供没有任何问题。其间,他又搬了两次家,从静安新城搬到平阳二村。不到3年时间,就搬了3次,频繁的搬家让他感到有些疲惫不堪,买房的欲望也很强烈。

    但房价的快速上涨让他感到有点纠结。不到3年时间,附近的二手房价涨到了4500元/平方米,自己辛辛苦苦攒了3年,居然只够付首付款,这让他感到有些不甘。机会往往是稍纵即逝,就在他犹豫的时候,房价不断上涨,原本足够支付首付的积蓄,在几个月之后却发现不够了,这反而进一步打消了他的买房念头。就这样,在犹豫中,崔建强选择了放弃。

    “我当时要是在上海买了房,现在也是一个百万富翁了。”谈起自己曾经错失过的机会,崔建强自嘲地对记者说,“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为何就不能果断决绝一些,买了再说。要是知道房价会涨到现在这个水平,我砸锅卖铁也要买。只可惜啊,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了。”说这话的时候,他举起右手,狠狠地挥了一下。虽然他最终还是在老家陕西咸阳买了一套房,但如果当时把房子买在上海,至少现在老婆、小孩可以每天跟自己呆在一起,一家人有享不尽的天伦之乐。而现在,他只能通过电话,向家人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更主要的是,在上海打拼了十多年,因为经常换房搬家,那种漂泊不定的感觉已经紧紧地攫住了他的心,没法摆脱。

 

    点评:近年来房价的上涨,原因非常复杂,诸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需求增加、供应结构不合理、投资性需求比例过大、土地价格快速上涨……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房价一路快速上涨。其间在2005年和2008年因为宏观调控和金融危机曾有所停滞,但随后依然保持快速上涨态势。直至2011年宏观调控政策作用显现,房价上涨势头才被遏制住。根据上海市发改委曾经公布的一份市场监测资料显示,在2003年初,包括黄浦、徐汇、静安在内的市中心商务区,中档楼盘售价在7000~9000元/平方米之间,高档楼盘也不过15000元/平方米。包括宝山、闵行在内的外围区域,普通楼盘售价在3300~4500元/平方米之间。而如今,同等品质的楼盘,售价均已上涨了6倍左右。如上述市中心商务区的中档楼盘售价普遍在45000~60000元/平方米之间,外环线附近的新盘单价也超过了20000元/平方米。在这一轮将近10年的“房产牛市”中,不管何时买房,都有赚头,其区别在于赚多赚少。

2004

失去的机会:开网店

人物:陈俊华

    陈俊华目前在一家IT公司任职,生活过得波澜不惊。“其实2004年时候就有同学找我一起开网店创业了。”陈俊华挠了挠头说,“当年没想到啊,现在网购会这么火。”

    原来,当时陈俊华刚刚毕业工作不久,在一家外资小企业上班。“那时候工作也是乱找一气,就想着先埋头干两年,学点东西再说。”陈俊华回忆说。就在那个时候,他本科时候的室友来找他,说是想要一起开家网店创创业。

  “也是因为计算机专业的关系,大二、大三的时候我们俩都喜欢鼓捣鼓捣电脑,一起搞搞各种硬件、软件的。”陈俊华笑笑说,“后来么也就仗着有些‘手艺’,就帮师姐啊师妹的修修弄弄。”毕业之后,陈俊华的室友继续留校读研,因为空暇时间比较多,就想着找点事情做,然后就想到了开一家电脑数码的小专营店。

    “他找到我,说是希望一起出点钱,然后他可以主要负责跑货源、硬件技术,我则侧重网店的维护、软件方面,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学校附近租一个小的实体店面,反正他有时间,可以提供一些维修等技术服务。”然而,陈俊华跟家里商量了一下,觉得当时网络购物还是“不靠谱”,老百姓的购物习惯、消费心理是一方面,网店在支付、运送和质量保证方面也都有着很多不完善之处。况且自己刚刚工作,既没有闲钱也没有很多精力去忙这些事,“可能也是觉得太麻烦了吧。”陈俊华叹了口气。

    让陈俊华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淘宝、支付宝等互联网商务的蓬勃发展,很快网购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连快递业都跟着火热了起来。前年陈俊华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听说,室友后来就自己开了店,不但在淘宝上已经算是‘信誉老店’,在学校附近的实体店也是小有名气了。“想来还是颇有些后悔的。看看现在新开的网店,已经不像当年那样了,竞争越发激烈,人气、信誉的影响很重要,又充斥着大量仿冒、作假的情况,做实体商品的起步就比较难了。”陈俊华最后说,“回头看看,也只好说是与机遇擦肩而过了吧。”

 

    点评:跨入21世纪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陈俊华读的计算机专业在当时也是十分火热。然而,日新月异的变化仍然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料。随着8848、ebay易趣等网络拍卖网站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互联网购物逐渐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而到了2004年,异军突起的淘宝网加上支付宝平台给网络购物支付方式带来的变化,使得网购真正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由于较低的门槛和较高的灵活性,网购的魅力一年年地显现,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也逐渐接受了这种改变。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也带动了网店创业的发展。然后,到了今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2004年的那段时间,网店的创业已经变得很普遍、很大众化了,相对的,我们错过的那份最开始的机遇,如今也就有些不一样了。

2005

失去的机会:股市

人物:黄梦洲

    今年33岁的黄梦洲就职于一家4A广告公司,是同事眼中的小帅哥,因此平时同事们都喜欢叫他“黄帅”。早在黄梦洲上大学的时候,他就跟着父亲一起炒股票。当时A股正处于1999年到2001年的那波大牛市中,然而当他大学毕业后,自己独立操作股票账户时,却迎来了熊市。由于市场低迷,黄梦洲便一直采取短线操作思路,一到止损点立刻认赔出局,而一到止盈点也同样毫不手软,见好就收。

    这样操作一直到2005年,黄梦洲都是有赚有亏,总的来说还算小有收获。然而正是由于习惯于这种熊市思维,使得2005年下半年A股出现上涨的时候,黄梦洲依然认定这只是熊市中的昙花一现,998点肯定还会被跌穿。

    正是在这种惯性思维的指导下,黄梦洲不停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2005年“打”到了2006年,手里的个股从未持有超过3个月的,但在牛市中,这样的操作却使他的收益落后于大盘,直到2006年9月,上证指数突破1700点后,几经挣扎后的黄帅才停止了短线操作,但到了2007年3月,眼看着股价持续上涨,黄梦洲又忍不住恐惧了起来,清盘出局,这样一来,他又错过了2007年大牛市的大部分收益。此后几年,黄梦洲每每谈起这段投资经历就抱怨说:“熊市思维害了我!”

 

    点评:2001年,上证指数上摸2245点,随后开始一路下行,虽然其中也有过几次反弹,但终究不成气候,其中股市长期上涨乏力的关键因素在于股权分置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股权分置在很多方面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且随着新股发行上市不断积累,其不利影响也日益突出。终于在2005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股改的开始。8月,中国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出《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股改开始大规模推行。也正是在股改推行之时,上证指数触摸到了998点的历史低点,突破了许多股民的心理防线,股市“推倒重来论”等极端悲观的舆论甚嚣尘上。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人民币汇改启动,人民币汇价由挂钩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外币,从此开始,人民币步入了长期升值的通道。在股改和汇改两大根本性利好因素的作用下,2005年下半年开始,A股市场蹒跚回暖,2005年10月完成最后一跌后,A股正式步入了连续两年单边上涨的超级大牛市中。然而站在2005年往前看,又有多少股民能预见到这一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呢?

2006

失去的机会:基金

人物:薛英

    薛英是上海一家进出口公司的销售总监,平时工作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2005年的时候,薛英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涉足基金投资。

“我还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我买的第一只基金是上投摩根中国优势,还是冲着当时的明星基金经理吕俊去的。但是买了以后工作实在太忙了,后来这笔投资就给忘了。”薛英说道。

    到了2006年,A股的持续上涨也让她身边越来越多的同事和朋友开始谈论和涉足股市,薛英当时也和丈夫谈起过要不要再买点基金的事。但从事科研的丈夫却对投资这档子事没什么兴趣,还总是以“世界上哪有那么好赚的钱?”“你忘了前两年买股票被套的经历了?”等说法来反驳薛英的主张。

    而此时,薛英由于经常需要出差而将家里的财政大权交给丈夫,自己也鲜有功夫过问,这事也就这么耽搁下来了。就在2006年12月,A股发动了一波气势汹涌的蓝筹股大行情,一时之间群情激奋。薛英看到新闻,于是抽空上网查看自己的基金账户,却突然发现之前买的几只基金都不见了。一问丈夫才知道,原来这些基金早在3个月前就被丈夫赎回了。只是丈夫怕薛英反对而没有告诉她。知道这个情况后,薛英还和丈夫争辩起来,只是丈夫依然坚持认为基金这东西有得赚就不错了,不要太贪心,而且A股当时已经创出历史新高了,随时可能掉头向下。对基金投资并不太在行的薛英听了之后,也觉得不无道理,而且就算现在追高风险也太大了。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薛英丈夫的想法太过保守了,只可惜薛英在忙碌的工作中,没能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市场和打理基金,使得薛英不但在2006年的基金大爆发之年收获有限,在之后2007年的大牛市中也没能有所斩获,错失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依靠投资理财致富的机会。

 

    点评:如果说1998年是中国基金元年的话,那2006年无疑是中国基金大爆发的元年。这一年,开放式股票型、混合进取型基金全年的累计平均涨幅为130%和125%,与上证指数130%和指数120%的涨幅相比基本持平。这一年,净值增长最高的3个开放式基金分别是景顺长城内需增长(182%)、上投阿尔法(173%)和上投摩根中国优势(171%)。由此也开启了市场追逐明星基金和明星基金经理的热潮。

2006年,凡是选择通过基金投资股票的基民,只要持基不动,绝大部分人的收益都跑赢了股民。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在强烈的赚钱效应刺激下,“基民”、“养鸡(基)”等新鲜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体上。从此以后,基金也已成为老百姓最熟悉的理财手段。

这一年,指数基金首次展示出它在牛市中上涨迅猛的魅力。同样是在这一年,封闭式基金在净值大幅增长和折价率大幅缩小的双重作用下,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全年所有封基的平均回报率高达148%,年度市价回报率第一的甚至高达240%。

2007

失去的机会:艺术品

人物:秦春荣

    为了寻访艺术品收藏、投资领域的人物,记者找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拍卖研究所的所长秦春荣。没想到,秦春荣一听记者的来意,立刻就笑了:“要说在艺术品方面错过的机会,那真是随手拈来,每年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故事。我自己在2007年就遇到过一回,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秦春荣告诉记者,他的爱好比较广泛,喜欢收藏各种类型的艺术品,也经常逛逛各处的古玩市场、拍卖行,这里看看、那里瞧瞧。2007年的春天,一个平日里相熟的古玩店老板打电话给秦春荣,说有件“好东西”让他过去店里看看,“一准”喜欢。当时那家店在徐家汇附近的一个古玩花鸟市场,秦春荣第二天中午吃了饭就兴冲冲地出了门。“那天一直下着小雨,我还很清楚地记得是打了个车过去的。”秦春荣顿了一顿,接着回忆道,“我一推门进去老板就招呼我到里屋,神秘兮兮地拿出了一个象牙雕件。”说到这,秦春荣摇摇头,又笑着说,“那真是,突然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原来,老板拿出的这根一米左右的象牙是非常完好的一整根,上面精巧地雕刻了缩小版的清明上河图。秦春荣解释说,象牙的制品历来都是非常珍贵的,整根的象牙更是如此。在艺术品收藏里,象牙跟鸡血石等其他一些收藏品都属于杂项,“而象牙更被称为是杂项里的上品,品质极高,也很适合做成精细的摆件。”秦春荣的话语里透着感慨,“我本就喜欢清明上河图,家里还有一幅1:1高仿的清明上河图的绢画,当时见到这么一根象牙,自然大为动心。”

    虽然喜欢,但老板开出的3万元左右的价格还是让秦春荣很是犹豫。“毕竟按那时候的市场情况,3万元说不上便宜。”秦春荣告诉记者, “那天也真是犹豫了好一会。”由于老板死活不肯让价,最后秦春荣还是没有买下那根象牙雕件,“那时候觉得要不还是先等一等,看看市场的情况再说。”秦春荣叹了口气说,“千金难买早知道啊。”

    “那现在这根象牙能值多少?” 记者急忙问。秦春荣笑了,连连摆手:“现在后面加一个零也不止咯!”他接着说,之后市场渐渐走高,大概过了一年多就后悔了。“后来有段时间真是越想越觉得后悔,可是后悔也没用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好东西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秦春荣接着告诉记者,由于现在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象牙制品已经愈发显得稀缺。而几年前的那根象牙既不是从地下挖出来的猛犸象象牙,也不是较为粗糙的非洲象象牙,而是偏细腻的、货真价实的亚洲象象牙。“再加上老一辈工匠比之机器更为精细的做工,现在真的已经是一货难求了。”秦春荣也是释然般地又笑着说,“价格十倍甚至上百倍地往上翻,也算在所难免的了。”

 

    点评: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无论是文化上的精神需求还是金融的投资需求,都大大促进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2005年末、2006年初,我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已达7000万人,一片“全民参与”之势。2006~2007年,作品的流拍、价格的下跌却使得买家进入了一定的迟疑观望,市场的火热态势有所降温。不过,艺术品投资作为继金融投资、房地产投资后的新方向,依然越来越多地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和认识,市场在短暂的停歇之后很快一路走高。

到了2009、2010年,各种100%成交率的拍卖专场、过亿元的拍品频频出现,许多专家都惊呼“天价”、“看不懂”。应该说,收藏市场虽不像股市、楼市有着明显的大起大落,可是近年来投资热点的频频出现,使得收藏市场不管是投资者的数量还是藏品的类别都大大地扩充,渐渐成为了一大新的投资方向。艺术品市场本就充满遗憾,站在今天回首那个价格低、赝品少的2007年,我们错过的机会真是数不胜数了。

2008

失去的机会:读MBA

人物:杨文

    如果说投资股票、基金、房地产、金银币是外部投资的话,那么给自己充电便可以理解为内部投资。对于职场一族来说,培训、再教育也是提高职场回报率的有效途径,不过那些年里,投资自己的成本也在一路上涨。

提及MBA学费的一路飙升,杨文不由地唏嘘。

    2008年,在职场历练了四五年后,杨文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正出现瓶颈。“每天做的是差不多的事情,工作的热情也开始消减”。让杨文觉得比较苦闷的是,短期之内也看不到职场提升的希望。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的他开始寻找新的职业机会。不过,在面对自己心仪的职位时,杨文觉得学历是一道门槛。“虽然对于职场来说,经验、能力是更重要的指标,但是学历也是一项硬性指标。”毕业于一所非知名高校,杨文始终觉得必须拥有一张硬PASS。

    杨文选择了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的业余班MBA,杨文的打算是一边工作、一边进修,花上两年的时间为自己“增筹”。

    “工作之后再念书何其不易!”杨文感慨说,“每天要花几个小时复习备考,对天天上班的人来说太难了。”坚持了一个月,杨文最终放弃了考试。

    “可以说,这是一次让我非常后悔的放弃。”杨文这样说。去年,已经跳槽到一家基金公司工作的他再度拾起了进修的愿望,“职场生涯越往上走,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杨文告诉记者,刚刚公布的笔试成绩还算理想,不出意外的话,到9月份就会再次走入校园。

    不过,让杨文有些吃惊的是,4年间,MBA的学费已经出现了飙涨。“我记得2008年的学费是8.8万元”。但4年后再度报考,杨文在招生简章上看到的学费是18.8万元。“是的,最初我以为自己看错了,但是没有错,4年后学费涨了10万元”。

 

    点评:事实上,这并非个案。从2008年开始,各大商学院MBA、EMBA的学费就从微调改为了猛调,上涨的幅度丝毫不亚于房地产市场。上涨幅度最大的两年分别出现在2009年和2011年,其中2009年不少商学院的学费上涨幅度超过30%,2011年知名商学院的学费上涨幅度则达到了50%~60%。一方面,MBA教育的投入成本处于上涨,另外一方面学费价格也反映出了再教育市场的供需关系。像2008年、2010年所出现的经济不景气,大批职场人士选择到商学院就读以图职场再造,也推动了MBA、EMBA的学费大幅上涨。此外,像长江、中欧这样的最贵商学院,每年则保持4万~5万元的学费增长速度。

2009

失去的机会:黄金

人物:马明强

    那些年,黄金无疑是最牛的投资品之一,从百元的价格起步,黄金一路上涨到400元/克附近。黄金吸引了诸多投资者的关注,也给更多的投资者带来了遗憾。

    马明强年届五十,有一些积蓄的他一直想找一些给财富增值的途径。关注起黄金,还要从女儿送他的生日礼物说起。女儿为了表孝心,在老马过生日的时候送上了一根50克的生肖金条。让老马没有想到的是,一年多的时间里,金价就从150元/克涨到了200元/克。

    女儿介绍说,金店售出的生肖金条,涨幅大的金条还可以回售到金店。2008年,老马的股票、基金都大幅缩水,唯一增值的就是这根金条。老马一下子对黄金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也格外关注和黄金投资相关的各种信息。

    不过,老马的投资理念是绝不跟涨,因为前几年的证券投资市场给了老马异常惨烈的教训。可是老马没有想到的是,正是“绝不跟涨”这一点让他在黄金单边牛市里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投资良机。

    2009年春节,老马打算用这一年的年终奖来开始自己的黄金投资。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经历了2008年的下行后,黄金走出了一波凌厉的行情,从750美元/盎司的位置一路走高,两个多月的时间,涨幅就达到了惊人的30%。“差点触到1000美元/盎司”,老马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春节那段时间,我一直都在金店里看行情。”老马回忆说,尽管黄金涨势喜人,但对于还没有入场的他来说,“买”还是“不买”成为了放在老马面前的难题,“总不可能只涨不跌吧?”最终老马决定,等一等,等金价跌下来再做打算。

不过,让老马没有想到的是,2009年全球的货币宽松政策,疲态不减的美元为黄金提供了充足的动能。这一年,金价从1月起步,这也是全年的最低点。

     白白错失了这次机会,老马不由地有些灰心。“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黄金,越来越多的银行开设了黄金业务”。通过这些投资者教育活动,老马了解到,比起实物黄金来,账户黄金更加适合作为交易的工具。

    “我的亲戚在银行工作,在她的推荐下,我还到银行开办了黄金账户”。不过,老马之前购买的一笔银行理财产品没有到期,老马只得再做等待。这一次,老马真是“肠子都悔青了”,2009年9月份,黄金再次迎来了一波强劲的上涨,一路扶摇直上,直接冲升至1000美元/盎司上方……

    “历史总是在重演,”老马不无悔意地说,“调整的时候,总担心金价会掉头向下;上涨的时候,不敢盲目追高;下跌的时候又担心自己被套牢。”正是犹豫不决让自己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投资良机。

 

    点评:其实,很多人在看老马的故事时,都会从中看到另一个自己。我们往往会羡慕那些投资高手,他们总是能够抓住这样、那样的投资机会,从此收获自己的第一桶金,从此财富攀升,从此坐拥财务自由。但是事实上,很多机会就在我们的身边,和我们擦肩而过,甚至把我们撞得肩膀疼,但是只有回望的时候,我们才会懊恼地说:早知道!

事实却是,如果我们缺乏投资的判断力和决断力,再好的黄金机会也不会降临到我们的身上,下一个十年,你可能还在懊恼那些你错过的机会。

2010

失去的机会:金银币

人物:李力

    在2010年金银币行情来临之前,李力就已经开始接触金银币。但遗憾的是,他跟这波行情却没有多大关系。

    李力是杭州人,在上海工作。他的一位朋友在上海一家拍卖公司任职。在朋友的影响下,他也慢慢开始关注起金银币来,并经常参加与此有关的活动。2009年底,他的朋友预感到金银币会有一波行情,因为当时上海卢工和北京马甸两大国内最大的邮币卡市场中,金银币交易人气变得旺盛了起来,因此建议他趁早买一点金银币放在手上,等待行情的到来。其实,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李力自己也已经意识到,长期投资金银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总体来看,其每年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很稳定。

    朋友给他推荐了1981年中国辛酉(鸡)生肖金币。李力的属相也是鸡,因此对这枚生肖币产生了天然的好感。2009年底,他在网上看到有人报价5000元对外出售。在2010年春季的拍卖会上,这枚生肖币拍到了8000元,比较之前的价格,有了不小幅度的上涨,他又害怕买到高价,没有出手。

    心有不甘的李力来到上海卢工邮币卡市场,功夫不负有心人,居然找到了一整版10枚1981版生肖鸡,要价7500元一枚,比春拍的价格还要实惠一点。不过店主不愿意分开出售,希望有人一次性买走。同行的朋友也劝他“拿下”,因为该金币的总发行量只有5000枚,存世量并不大。但考虑到要掏出近8万元真金白银来收藏这一种金币,他又有些吃不准了。随后,这枚生肖鸡的价格走势大大出乎他的意料,2010年底最高涨到15000元,而且10枚整版因为比较罕见而价值更高。

    错过1993年1/10oz和1/20oz观音菩萨金币(有S版),让李力至今还有点懊恼不已。这种金币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右下角不带“S”字母的,在国内发行,实铸量不小;而另外一种为带“S”字母(被称为“有S版”),在海外发行,经经销商证实,发行量不大,因此收藏价值较高。但在2010年初,这个消息并不为藏友所了解,因此两种版本的价格差不多,1/10oz市场价为2500元/枚,1/20oz约2000元/枚。在2010年的春拍上,李力看到了“带S版”的观音菩萨金币,朋友表示佛教题材的金币也有不小收藏价值,可以考虑买下来收藏。但在李力看来,这种之前涨势并不是特别突出的金币,可能不会有很抢眼的表现。因此当价格超过自己的心理价位2400元之后,他便没再举牌。他的放弃却意味着巨大的损失。结果在2011年1月的拍卖会上,1/10oz有S版金币已经飙升至7700元/枚,而1/20oz金币因为存世量只有1000枚左右,价格更是飙涨到19800元/枚。

 

    点评:金银币收藏真正为人们所了解并熟知,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早在1997年,因为邮币卡市场的投机风盛,金银币曾经也火爆过一阵。比如三国银币,价格曾经炒高到3000元/套。但随着邮币卡市场泡沫的破裂,金银币也受到波及,因此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直到2006年才有所改善。总体来看,金银币从2007年开始明显上涨,到2008年年中,涨幅大概在50%左右。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从当年秋天开始价格出现回调,幅度达到15%~20%。2009年前三个季度市场走势不温不火,但年底便表现出复苏迹象,进而酝酿出2010年的大行情,上半年在2009年的基础上普涨一倍,夏歇过后,秋季行情再次出现翻番景象。

不再错过下一个机会

    看了前面那一个个令人有些伤感的故事,不少人也可能会发出这样的叹息:“那么多的机会,我居然都错过了,真是令人遗憾。”许多人甚至陷入了无尽的自责之中难以回过神来。

    然而,如果是这样,你就完全错了!我们推出这样一组文章,并不是要让大家妄自菲薄,沉浸在对过去无尽的懊悔之中,而恰恰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投资的机遇无处不在,只要你能够把握得住,就一定能成为大赢家。过去是这样,将来也一定是这样!

 

机会永远都会有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厘清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过去错过的机会而耿耿于怀,过去的不会再来,然而未来的市场机会仍将会层出不穷,关键看你如何去把握了。

    如果我们仔细地梳理一下,可以发现过去的那些市场机遇,也是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无关联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市场机会也应运而生。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等方方面面,都是与此息息相关的。当然与此同时,国际经济环境的动荡也引发了不少的投资机会。比如黄金走势的跌宕起伏,就让那些先知先觉者获得了制胜的玄机。

    从长远看,中国经济的车轮仍会按照原有的节律运转,伴随其高效增长的态势,未来的市场机会或许就已经在你身边,勇敢地去迎接新的挑战吧!

 

敢于出击是关键

    当然,如果我们静下来想一想,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面对过去如此众多的机会,我们为什么会屡屡错失呢?从深层次分析,除了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外,心理层面的因素往往是主要障碍。其实,一旦机会来临,敢于出击就非常重要,这是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在前面所举出的那些案例中,许多人就是因为畏首畏尾、犹犹豫豫,从而错失了许多唾手可得的机会。

    所以,历史已经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机会不会二次敲门,如果我们面对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不采取行动的话,就会错失人生中的大机遇。这次我们对于过去十大机会所作的盘点,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有感而发,增多一些经验与激情,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住未来制胜的玄机。

 

独特技巧不可缺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的市场变化莫测,有时候很难把握到明确的方向。的确,敢于出击并不是盲目进攻,它也需要你具备一些独特的素质。就像不少专家指出的那样,其中就包括智慧、勇气和信心等方面,这是能够让你在第一时间抓住机会的秘诀所在。

很简单的道理,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机会,勇气可以帮助我们抓住机会,信心可以使我们充分地把握住机会。而且机会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只有他们才能够抓住它。

    那么行动起来吧,现在你就可以开始准备了!要做到这一点,学习是不可, 或缺的, 方法,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增长智慧,提高我们把握机会的能力;其次,掌握信息也相当关键,因为信息往往就是致富的源泉;最后,就是要更多地了解市场,只有把握住了市场的真正内涵,才能在机会出现时勇敢地去抓住它。

 

来源:理财周报

九、徐小平:就业追求待遇 创业追求理想 

他是新东方留学、签证与出国咨询事业的创始人,和王强、俞敏洪并称为支撑新东方发展的“三驾马车”。如今,转身为一名天使投资人,不再谈出国、签证、职业规划,而更多的谈创业与投资。

    在他看来,任何小公司都可能做大,而任何大公司都可能做小。既然做出选择,就要对自己真诚、干到底,不能左顾右盼、见异思迁。他指出,就业追求的是待遇,创业往往追求的是理想,而理想主义者是为理想而奋斗,不会知难而退。

  以下为徐小平的经典语录部分整理:

  1、向一位年薪50万管理者推荐一创业公司,看是否值得投入。他看完说很棒。我问他是否想加盟,他说想,但希望得到我的鼓励再定。我说:我已经说过这家公司很好,观点很明朗。但辞职创业是人生最大决定之一,去留之间,取决于你心灵的召唤,而不是我的叫唤。不能自主决策的人,做不了大事。

  2、我这几年做创业投资和辅导的经验:中国创业者,技术上不差,但他们最缺的就是人文修养。对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等人文知识与素养的缺乏,使得他们在面对客户、市场、以及利益纷争时,没有足够的精神与心灵支撑。技术与商业模式是大楼,而人文教养是地基。地基看不见,但决定大楼的高度与坚实度。

  3、一位留学生朋友,放弃高工资加盟一家低几倍的创业型公司,以现在赌未来。我说:任何小公司都可能做大,任何大公司都可能做小。既然你做出选择,就要对自己真诚、干到底。不能左顾右盼,见异思迁。就业追求的是待遇,创业追求的是理想。理想主义者是为理想而奋斗,不会知难而退。

  4、一个中国大学毕业女生,去美国读完JD,法律博士,去年年底在纽约,她问我去哪里发展?我鼓励她回国。她回来才两星期,她面谈过的五家公司,都特别想请她加盟,包括我的真格基金——有真才实学的留学生回国有巨大优势,很多人也想回来,但需要有人轻推一把。上帝只救自救者,小平只推想推者。

  5、回国发展,尤其是找工作的话,最好要有归零的心态。千万不要给自己标价,价格是市场定的。有人说:留学花费百万,回国拿几千块钱情何以堪?答案:真正的人才,竞争的不是职业生涯头几个月的工资,而是展现价值的机会!与其用工资证明自己价值,不如用能力证明。我和王强加盟新东方时,没拿一分钱工资。

  6、昨天和王强在剑桥大学演讲,王强回答“什么是成功?”时即兴说:我不喜欢“success成功”这个词,它是社会强加给你的一种标准,而且往往跟你赚了多少钱有关。我喜欢“achievement达成、成就”这个词——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去“达成”,你就会有“成就”。成功与金钱相关,达成与满足连线。 

    7、身去何处是个人自由,心在何方是人生宿命。但在当代中国,政治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如人意,使很多人处在身心分裂之中,不知魂归何处。我本人经历过80年代中早期、90年代中后期那种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的中国比现在穷,但似乎更有希望。期待改革春风再次吹荡,唤醒沉睡的中国梦。

  8、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允许人民事实上的自由迁徙,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亿万人民,离开原先家园去外地谋生工作、成家立业。这是中国改革的骄傲。但户口制度、以及依附于户口制度之上的高考制度却维持着三十年前陈规,视亿万中国家庭实际情况不顾,这有违党的实事求是精神,呼吁倾听民众心声,尽快改革。

  9、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使命和责任,如果没有真正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中年人一般而言要从头掌握一门外语就很难。除非王石那样,拿出一年时间踏踏实实去学。但即使这样,如果日常生活用不到英语,很快就会忘光。有诗为证,诗曰:人人都说英语好,开学方知难学好,忽然发奋去苦读,可恨平时用不着。

  10、和创投圈组织的创业者们共度情人节夜晚,来了三个创业团队五个人,一个记者,三个投资人。大家聊得热火朝天,情绪高昂。创业真是一个令人入迷的事业,对创业者而言,它的吸引力超过情人节。

  11、一朋友对加盟哪家创业公司举棋不定。我说:假如创业公司是一艘驶向成功彼岸的船,创业团队则是驾驭风浪的crew(船员)水手。一叶舢板能够穿越重洋,抵达成彼岸;而巨型游轮也可能触礁沉默,魂断海底。所以,选择加盟哪家创业型、成长型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船大船小,最重要的是船长及其团队。

  12、有一次中央音院音乐学系的几个学生问我毕业出路问题,我说:音乐学不是一个职业技巧,而是一种素质基础。与音乐学直接相关的职业寥寥无,与音乐有关的职业也为数不多,但如果把音乐学当做一种人文基础,个人素质,再通过培训或实践获得具体技能,则人生选择就无限宽广。此观点对文史哲数理化学生通用。

  13、有一次,一位朋友做PE的朋友告诉我,支付宝和凡客初创时都找过他,想融种子资金,但他们不做早期,所以没有投。我听了顿足,我就是投早期的,假如当初他们找到我,我很可能投:一般而言,企业高管出来做事(陈年),或者成功企业内部开创一个新的项目(淘宝、微信),成功率要比首次创业者高很多。

  14、创业失败后在创业的人,成功率也高一些。凡客是陈年的第三次创业。PayPal也是其创始人的第四次创业。创业是对人生智慧能力经验情感最大的挑战。在此向那些成功与不成功的创业者致敬。

  15、新浪推出微博,腾讯推出微信,都是典型的成熟大公司更新自己、赶上时代的壮举。假如柯达勇敢推出自己发明的数码相机,诺基亚更早加入智能手机行列,前者就不会破产,后者就不会失去不久前那种辉煌。公司是这样,个人何尝不也一样?无论多么勇武的个人,都必须不断更新自我,保持思想和智慧的新鲜。

 

来源:中国教育网

十、准备创业:学会倒着走路

创业者要学会倒着走路
  
    面对资金和市场,创业者应该先抓哪个?按常理,大部分创业者会选择先找资金,再去找市场。而“创业大讲堂”专家顾问、吉林孚如餐饮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晓玲却有另一番见解。她认为,创业者要学会“倒着走路”,应该先从市场终端寻找合适的项目,再考虑创业的资金来源。
  
    没有现金流的项目别做
  
    很多人在创业过程中发现,项目很好,也挣钱,但是钱都在账上,手里一分钱都没有。郭晓玲劝大家,这样的项目不要做。郭晓玲说,东西是卖出去了,但钱都赊着,这样做很危险。她举例说:有一个老板,经营一家宾馆,宾馆效益很好,但是,每个月她不仅不能从宾馆拿到钱,还要从家里拿钱贴补宾馆的开销,因为,宾馆大部分客人都是签单。郭晓玲说,微小企业不同于大企业,不见现钱的生意千万不要做。

    做熟不做生做小不做大  

    建议创业者在选择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做熟不做生、做小不做大。微小企业及小企业主在创业初期,不具备很强的创业能力,也缺少创业经验,应该从熟悉的行业做起,不要盲目贪大。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有几个人,每人手里都有一些钱,大家在一起总想做点儿什么事。大家商量好,准备合伙开一家酒楼,很快200万元的资金就到位了。这几个人没有一个懂得餐饮行业,先期也没有做任何预算。装修的时候才发现200万元根本不够用,无奈之下又向朋友借了很多钱。因为对这个行业太陌生了,酒楼勉强经营三年,不但没有挣到钱,还欠下很多外债。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做一个陌生的行业,会大大减少成功的几率,还不如不做。
  
    很多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盲目贪大,这样很可怕。现在很多学术界人士经常讲“做大做强”,但是这不适合小企业主。现在很多企业都是“虚胖”,看似规模很大,却没有多少效益。尤其是小的创业者,在资金等很多方面还不具备一定的实力,因此要学会小中见大。很多创业者对一些小的项目不在乎,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在温州,有人生产不起眼儿的吸管,却将吸管卖到了国际市场。产品虽小,市场却很大。

    创业者最好先选择服务行业
  
    开张营业后就要面对竞争。当然,如果创业者能够选到一个“独一份”的生意最好,否则就要考虑如何面对竞争对手。微小企业和小型企业首先要在服务上赢得客户。要学会换位思考,想想顾客需要什么,怎么能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郭晓玲建议,创业者最好选择服务行业进行创业,不要选择实体创业。实体创业需要很长的链条,从研发、生产、销售需要很多环节,不适合初期创业者经营。
  
    向市场要项目
  
    “没有市场的项目就是自杀的项目”,这是郭晓玲给创业者提出的忠告。她告诫创业者,船小调头也难。郭晓玲说,她发现很多人都想创业,都想找项目。
  
    大家习惯手里有了钱,然后再去找项目,经常是拿着钱还找不到好的项目。很多创业者在与郭晓玲交流时,都问相同的问题:郭老师,我没有钱,怎么能弄点儿钱去创业呢?郭晓玲发现这些人手里根本没有项目,她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创业者应先去了解市场需求。根据需求,再去选择项目。单单有了需求还不够,还要考虑自己可以占领的份额。找到了市场需求的项目,再去考虑资金问题。现在国家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贴息的小额担保贷款等,只要选好项目,资金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来源:应届毕业生求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