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三因制宜
每个学年的春夏之交,是各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的日子。年少轻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结束。面对未来,有太多的憧憬与迷茫。年轻的你我,准备好了吗?
关于求职,我认为以下三点需特别注意:
一:因己之长,扬长补短。理工科专业的同学,面对竞争对手时,如何脱颖而出?大部分人的专业素质相差无几,你需要做的是充分凸显你的特长让用人单位看到,而你的这个特长恰恰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一位学机电一体化的同学由于熟练掌握网站设计知识而被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选聘。可是,自己的短处该如何处理?一个语言木讷的工科学生若想充分的显露自己的口才无疑是东施效颦,他可以换一种策略:我口才不好,但我实干,不声不响的做好几件事,不信别人不刮目相看。
二:因势利导,择善而从。一位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毕业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留在一个二线城市的一个二甲医院做一名住院医师,一种是去县区级医院做一名医生。当时这位同学充分分析形势:随着国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渐完善,基层医院,大有作为,于是他选择了后者。若干年后,他成了这个医院的业务副院长,成了一方名医。在沧海横流的时代大潮中,谁能独具慧眼,谁就能少走弯路。文科同学考公务员的很多,特别是学政法专业的,最近国家规定许多单位在招收公务员、法官时,要求有基层工作经验。那么,有时候以退为进,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如果你的进取心和知识也在“以退为进”中退化,那还是要三思为好。
三:因需求职,超值回馈。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我们都是猪八戒》,在一个公司里,有一种人是做大事、做顶梁的,如猴哥;有一部分人是做实事、累事的,如老沙;大多数人都是猪八戒:也能做些事但不实干,一不小心就犯错,牢骚、抱怨忒多,这种职员是最不让上司放心的,其实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是种商品,必须上上司感觉你是“超值”的,至少也应该“实惠”,要不然留你何用?这样做看起来像是人才吃亏了,其实不然,你在超值回馈的过程中,你的能力已经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说不定机会已经在下个路口等着你,抱怨牢骚永远不起任何实际意义。
从蘑菇族到向日葵族
作者:佚名
刚上班,为了给公司里的同事和主管们,留一个好印象,麦晓迪每天都提前来到办公室打扫卫生,开始,同事们看到整洁的办公桌和桌上冒着热气的茶水,会真心地表示感谢,并顺口夸赞麦晓迪几句。
但当这一切,渐渐演变成了麦晓迪的固定工作之后,同事们也慢慢变得习以为常起来。甚至,偶尔还会因为麦晓迪的不经意提醒她,譬如:因为麦晓迪泡茶时不留神滴在桌上的水,没有及时抹去;又或者因为,麦晓迪在清洁桌面的时候,不注意把文件挪了地方等等。
上班半年来,麦晓迪一直在办公室,干着影印和跑腿打杂的工作,每天重复着简单的劳动。职场中人麦晓迪发现自己,俨然成了“蘑菇族”里的重要成员,在公司里,有很多时候,都是被置于阴暗的角落(在不受重视的部门,从事打杂的工作),很多次辛辛苦苦忙了半天,到头来,却还要无端被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更别说及时得到前辈同事有心的指导了。
成为“蘑菇”的麦晓迪,每天上班路上,都默念着自创的“三要”格言,默默地给自己加油鼓劲,1、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不要担心你的努力别人没有看到;2、要保持谦和活力的职场形象,不要计较一时受到的冷遇;3、要学会从杂事中积累经验和素质,不要担心没有机会厚积薄发。
“蘑菇”麦晓迪努力让自己心态放平衡,不把抱怨摆在脸上,受委屈的时候,麦晓迪就暗暗告诫自己说:小女子刚出校园,缺乏工作经验,也缺乏担当重任的能力,初入职场,只有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能让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以后才能不永远包揽这些杂事。
于是,同事们每天看到的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麦晓迪“蘑菇”。
不久,麦晓迪就发现当“蘑菇”也有当“蘑菇”的好处,麦晓迪部门的办公室在八楼,但影印文件却需要下到一楼,许多同事嫌上下楼麻烦,复印起来还耽误时间,都不大乐意去,看到麦晓迪是新来的,就不约而同地把这项差事全交给了她。
麦晓迪发现,每次她都能得以借助复印的间隙时间,仔细全面地学习她手中复印的材料内容,有不懂不明白的地方,麦晓迪就主动向同事虚心求教,借着帮忙跑腿的东风,同事们也都乐意对此指点她一下。
很快,麦晓迪就成了本部门的“影后”,负责办公室里所有人的影印工作,部门里谁需要复印了,只要大声喊一句:小迪,帮我去复印一下。接下来,麦晓迪就会快马加鞭地从八楼跑到一楼。因为麦晓迪的谦和勤快,同事们工作中需要帮忙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她。
在替同事叫外卖的过程中,麦晓迪也间接地明了了众人的性格和爱好,因而,虽然是公司的新人,麦晓迪却很快就和同事们融洽起来。有次,同事张姐有张报单来不及做,麦晓迪主动请缨帮忙,报单让主管非常满意,以此为契机的麦晓迪,也渐渐地踏上了由“蘑菇族”走向“向日葵族”的路。
新年团拜会上,公司老总满意地祝贺麦晓迪等几位新人,顺利通过了公司“蘑菇期”的考验,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至此,麦晓迪才恍然大悟,原来做一名“蘑菇”,是企业考验新人的必修课之一呀!
职场白领必须忌讳的恶习
作者:佚名
社会中的政治和经济密不可分,在职场中职场政治和个人能力同样密不可分,职场的精英们个个有能力,懂政治。个人能力表现为时间掌控能力、知识水平、现场问题解决能力,职场政治能力表现为判断自身所处环境的能力。那么,在职场中白领需要注意的禁忌有哪些呢?
一、不要人云亦,要学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单位、部门的管理、运行、决策,需要有人献言献策,适时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往往会取得双赢的效果。时代在发展,过去的措施需要完善。领导的部署有时不一定周密,别人的建议不一定正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味的赞美显得庸俗。
二、有话好好说,不要一味好辩逞强。
在单位、部门的会议上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和同事讨论问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可固执强调自己的观点。如果你对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很有把握,可以变变方式,而不可在办公室一味强辩。
三、不可在办公室当众炫耀自己。
露骨的夸耀自己的才能,毫无掩饰的炫耀自己的生活,不会博得别人的喝彩,只会招来嫉妒贺麻烦。你的才能别人都看得见,如果你怕被埋没,那就在具体工作中去表现。
四、不可在办公室倾诉衷肠。
不可把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及家庭隐私毫无保留的告诉别人。你想宣泄或寻求别人的帮助,一般来说,在利益方面同事不会帮助你,有时还会招来非议,甚至灾难。
五、说话要分场合,有分寸,关键是得体。
说话是一门学问,博士毕业生在社会交往的课程中,也不一定及格。这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和学习,靠自我修炼,靠悟性,别人代替不了。
让你初涉职场就能轻松工作的技巧
作者:佚名
经过几年的学习,大学生终于要走出无忧无虑的象牙塔,夹起公文包,开始准备为每天的面包而奋斗,当然也正是将自己的梦想放飞的时候。刚毕业的大学生被称为“职场新生代”,平时在家在学校都不免有些养尊处优,大事做不好,小事不屑做。
经过几年的学习,大学生终于要走出无忧无虑的象牙塔,夹起公文包,开始准备为每天的面包而奋斗,当然也正是将自己的梦想放飞的时候。也许初涉职场,意气风发的你真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心态。然而,现实却总不能尽如己愿,光有满腔热情是不够的。在才踏入职场的时候,要懂得7要4不要。
初涉职场7要:
一要,认真了解企业文化。
每家公司都有林林总总的成文、不成文的制度和规则,它们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公司的精髓———企业文化。想迅速融入环境,在公司里如鱼得水,就要对这些制度、规则烂熟于心,严格遵守。初来乍到,切记莫逞英雄,天真地想去改变公司现有的文化,这样你只会给自己惹来麻烦。
二要,快速熟悉每位同事。
忽然跳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圈子,面对的是一张张或亲切、或深沉、或谦虚、或倨傲的脸。从中找到几位兴趣相投、价值观相近的,与之建立友谊,尽快打造自己在公司里的社交圈。这样,一旦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不愁没人对你进行点拨;遭到恶意刁难时,也不致没人出手援助。不过要注意,与同事搞好关系应把握一个度,千万不要钻进某个狭隘的小团体,拉帮结派只会引起“圈外人”对你的对立情绪,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要,做事分清轻重缓急。
一个人的能力、精力有限,谁也不是超人,不可能一夜之间解决所有难题,做完所有事情。当一大堆工作同时压到你身上时,按“轻重缓急”的次序依次完成,是最合理的解决之道。暂且把那些杂七杂八的小事搁下,集中精力处理棘手的事情,安抚要求苛刻的客户。做好一件事,远比事事都尝试、最终却一事无成要强得多。
四要,绝对遵守公司章程。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有些是无论在哪里都必须遵守的,比如不迟到、不早退、办公时间不打私人电话、不揩公家的油等等。也许没有人因你早下班10分钟而指责你,但老板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在这种小事上栽跟头,可真是得不偿失。
五要,学会任劳任怨。
一般说来,一开始用人单位都会把一些琐碎、单调、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交给大学生,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让他得到锻炼。这个阶段缺乏乐趣和挑战性,往往让大学生觉得自身价值无法体现。其实这个时候应该任劳任怨地做好。要相信,这只是小小考验,只有表现好,才有机会获得进一步施展才能的机会。
六要,和老板适当保持距离。
怎样拿捏和老板的距离,向来是职场新人的一大困扰,既不能拒之千里,也不便“紧紧追随”。和老板适度保持距离是必要的,尽量避免“马屁精”的嫌疑,否则会在无形中失去许多同事的信赖。当然,对老板要绝对尊敬,万一与之产生冲突,一定要克制克制再克制,不然只有另谋高就了。
七要,会工作,也要会娱乐。
无论是新潮时尚的电脑网络游戏,还是有贵族气息的高尔夫球、网球,或最大众化的麻将、象棋、扑克牌,总得会上一两样。和同事一道参加娱乐活动,是联络感情、拉近距离的绝佳方式,很多时候,友谊就是从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中衍生而来的。“书呆子”在职场中不会受欢迎,既会工作又会玩的人才能左右逢源。
初涉职场4不要:
一不要,好高骛远。
初涉职场最常见的问题是择业的盲目性。有些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定位,抱着好高骛远的就业心态进入职场,希望一下子就进入高层管理岗位。其实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首先是要从自身来适应社会,以自身条件为前提,合理地选择相应的工作。
二不要,锋芒毕露。
年轻人往往锋芒毕露,但在职场里,还是韬光养晦比较好。太急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刮目相看,表现得急于求成是很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仅会给人自高自大的印象,更主要的是会使你过早地成为人们的竞争对手,倘若你没有厚积薄发的底牌,一旦成为强弩之末,那只有被人嗤之以鼻,逐出场外。所以,别太拿自己当回事。
三不要,不要怕吃亏。
刚毕业的大学生被称为“职场新生代”,平时在家在学校都不免有些养尊处优,大事做不好,小事不屑做。工作里或者与同事的相处过程中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容易怨声载道。其实在工作的过程中,多表达对别人的敬意并时常恰当的使用礼貌用语,或者热心跑腿,合理的情况下多帮助别人完成份外的工作,都不是吃亏。平时工作中应该多考虑其他同事的感受,多感谢他们平时对自己的帮助。加班更加不是吃亏,反而是福。因为学会合理加班,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四不要,不要怕说“我不懂”。
初入职场,对公司的特点、运营方式尚不熟悉,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要敦促自己迅速进入角色。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妨直说“我不懂”、“我还不大明白”,或向有经验的同事讨教,无论对方学历有没有你高。不懂装懂或抛开问题不管是最不可取的做法,那样的话,就等着“老牛拉破车”般地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慢慢蠕动吧。
大学生初涉职场,在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效的工作经验的积累,学会从一个“学校人”变成“职业人”,逐步提炼自己的职业含金量和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是保证职场顺利发展的有效手段。
6
个改变让你找回上班的好心情
作者:佚名
面对繁忙的工作没必要担忧,只要你坚持做几个改变,就完全可以找回生活的乐趣。
1、有秩序的生活
有秩序的生活会使你每天都头脑清醒、心情舒畅。每天下班前整理好办公桌,定期清理电脑中的文件和电子邮件都是必要的。
2、多参加体育运动
应该每天至少从事一项体育运动,而且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最好还能在家里开辟出一块能彻底不受打扰的地方,每天去那里待上一刻钟,在这段时间里,只想积极的、让你开心的事情,这种短时间的充电对你的情绪会大有帮助。
3、找到工作中的乐趣
要弄清楚自己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金钱、精彩的生活还是挑战的刺激,然后想想现在的工作能不能给你提供这些物质条件或精神上的感受,如果两者相去甚远,你就应该考虑变换一下工作了。
4、乐观面对一切
其实让人产生疲劳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忧虑、紧张或不安的情绪。请尝试着“假装”对工作充满热情和兴趣,微笑着去接每一个电话,在上司通知周末加班时从内心叫一声“太好了”,每天早上都给自己打打气……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很肤浅的事,这是心理学上非常重要的“心理暗示”。
5、学会调节心理
与其让一些无可挽回的事实破坏我们的情绪、毁坏我们的生活,还不如让自己对这些事情坦然接受,并加以适应。要记住,有些时候后悔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只要不再失去教训就行。
6、不要将工作带回家
忙于工作的你,不要将工作带回家,尽量不要加班,杜绝周末查看电子信箱、打工作电话。学会慢生活,可以从运动开始。每天运动1小时以上的人,心脏局部缺血的发病率只是很少参加运动者的1/4。
要做一个有主见的职场人
作者:佚名
对于70后、80后,《没头脑和不高兴》这部动画片一定不陌生,里面两位小主人公一个做什么事情都“没头脑”,另一个做什么都“不高兴”,两个夸张的人物至今还伴随着笑声,留在不少人的记忆里。
长大后,进入职场,才发现其实“没头脑”和“不高兴”不单单是动画片里颇具讽刺性的人物,一些职场人的行为中不时闪现着“没头脑”和“不高兴”两个小人物的影子,成为职场中最忌讳、最不受欢迎的两类人。今天,让我们走近职场中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听听他们的故事。
职场故事:
“没头脑”把老板气犯了病
小田工作两年了,照理说经过两年的磨练,应该可以独当一面了。可是在同事和老板眼中却不是这样,大家经常私下里叫他“菜鸟”。为啥?听听同事咋说的:“有回单位检查卫生,小田帮我收拾桌子的时候,也不看看,就直接把我重要的文件混在一堆报纸里给扔了。”提起这事情,同事徐静仍然耿耿于怀。
小田的老板赵先生告诉记者,小田做事“没头脑”的毛病也挺让他犯愁,“一次让他和客户签署协议,协议我还没过目呢,他就直接给对方了,对方签署后回传,我才知道,里面的内容有很多不符合公司的规定,对我们太不利了。当时一股火上来,我的心绞痛就犯了。过后只好跟对方商量重签,弄得客户认为我们公司不专业,非常不满意。”对于小田,老板和同事都挺不看好,这样做事没头没脑、丢三落四的同事谁敢跟他合作?谁又能将重要的事情交代给他?想升职,不可能,保住工作已经不错了。
专家点评:细节决定成败“做事不动脑筋、粗枝大叶是一些职场人的通病。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老板,你的下属一次次犯这样那样的低级错误,他在你这里一定会慢慢失去信任,甚至是不可饶恕的。”长春典中点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张总经理推荐小田读读《细节决定成败》,“有些职场人做事总是粗心大意、缺乏条理、忽视细节,其实能够反映一个人能力、素质的往往就是一个小细节。如果能力有问题,可以慢慢提高,这种‘没头脑’的错误并不是能力不够,也不是不能避免。”
专家支招:准备一个记事本,记录下自己即将去做的工作,每一项工作都事先想清步骤和需要注意的环节,标注在本子上,以此来培养自己做事的条理性。
职场故事:
“不高兴”要被开除了
“我家有一个营业员,工作能力、形象什么的都挺好,就是太情绪化。”某品牌吉林总代理蔡总如是说,提起这名爱不高兴的营业员,蔡总觉得挺上火,“她特别敏感,非常情绪化,我和别的营业员说话说多了,她都觉得是我对她不好,她常常会私底下问我,是不是自己做错什么了,导致我对她不满。有的时候整得我一头雾水。”
蔡总告诉记者,更荒唐的是,一次在给别的营业员开工资的时候,没有零钱就多给了几元钱,这位“不高兴”就又不高兴了,“她说我偏心,对别人比对她好。”为此,蔡总找“不高兴”谈话,“我找她聊过,可她又觉得我对她有偏见;有时候我心情不好,她也会跟着战战兢兢,有客户来买货,她也没法进入状态。”虽然蔡总认为她“挺可怜的”,但仍旧对记者表示已经决定近期换掉这名员工,“遇到这种人,也没什么办法,就是尽早换掉,企业也不会花精力和时间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专家点评:小心情绪化断送了你的前程“情绪化可能让你蒙受损失,甚至断送了大好的职场前程。”千万别以为这是危言耸听,张总经理告诉职场人,除了薪水,其实职场中有很多隐形的福利,如学习培训的机会、被领导委以重任,这些都可以使你的职场之路越走越宽敞,但前提是领导器重你、同事信任你。“试想一下,一个成天总爱乱发脾气,经常把不高兴挂在脸上的同事,谁又能对他有好感呢?”张总经理认为:“极端的情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应该能够驾驭自己的情绪,学会用平和的态度去对待事务和困扰,而不是成为不良情绪的奴隶,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专家支招:树立明确的职场理想,并将之记录下来,每当情绪发生不良变化时,就拿出小本子,重新默读自己的职场理想,用对职场理想的向往来减弱不良情绪
求职面试最忌提的几个问题
一、忌问招聘人数
最明显的就是问“你们要几个?”对用人单位来讲,招一个是招,招十个也是招。问题不在于招几个,而是你有没有这百分之一或十分之一或独一无二的实力和竞争力。“你们要不要女的?“这样询问的女性,首先给自己打了”折扣“,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
二、忌急问待遇
“你们的待遇怎么样?”“你们管吃住吗?电话费、车费报不报销?”有些应聘者一见面就急着问这些,不但让对方反感,而且会让对方产生“工作还没干就先提条件,何况我还没说要你呢”这样不好的想法。谈论报酬待遇是你的权利,这无可厚非,关键要看准时机。一般在双方已有初步聘用意向时,再委婉地提出来。
三、忌不合逻辑
面试的考官问:“请你告诉我你的一次失败的经历。”答曰:“我想不起我曾经失败过。”如果这样说,在逻辑上讲不通。又如考官问:“你有何优缺点?”答曰:“我可以胜任一切工作。”这也不符合实际。
四、忌说有熟人
面试中急于套近乎,不顾场合地说“我认识你们单位的某某”、“我和某某是同学,关系很不错”等等。这种话主考官听了会反感。如果你说的那个人是他的顶头上司,主考官会觉得你在以势压人;如果主考官与你所说的那个人关系不怎么好,甚至有矛盾,那么你这样引出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自我遭殃。
五、忌超出范围
例如面试快要结束时,主考官问求职者:“请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这位求职者欠了欠身子问道:“请问你们企业的规模有多大?你们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是求职者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提出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求职者应当提问的范围,使主考官产生了厌烦。主考官甚至会想:哪有这么多的问题?你是来求职的呢?还是来调查情况的呢?
六、忌不当反问
例如主考官问:“关于工资,你的期望值是多少?”应聘者反问:“你们打算出多少?”这样的反问就很不礼貌,好像是在谈判,很容易引起主考官的不快和敌视。
外企面试考官最爱提十个问题
1、请介绍一下你自己
这是外企常问的问题。一般人回答这个问题过于平常,只说姓名、年龄、爱好、工作经验,这些在简历上都有,其实,外企最希望知道的是求职者能否胜任工作,包括:最强的技能、最深入研究的知识领域、个性中最积极的部分、做过的最成功的事、主要的成就等。这些都可以和学习无关,也可以和学习有关,但要突出积极的个性和做事的能力,说的合情合理外企才会相信。外企很重视一个人的礼貌,求职者要尊重考官,在回答每个问题之后都说一句“谢谢”。外企喜欢有礼貌的求职者。
2、在学校你最不喜欢的课程是什么?为什么?
这个问题外企不希望求职者直接回答“数学”、“体育”之类的具体课程,如果直接回答还说明了理由,不仅代表求职者对这个学科不感兴趣,可能还代表将来也回对要完成的某些工作没有兴趣。这个问题外企招聘者最想从求职者口中听到:我可能对个别科目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正因为这样,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这门课程,通过学习对原本不感兴趣的科目也开始有了兴趣,对于本来就有兴趣的科目我自然学习得更认真,所以各门课的成绩较为平衡。通过这样的问题,外企可以找到对任何事情都很感兴趣的求职者。
3、说你最大的优缺点?
这个问题外戚问的问题的概率很大,通常不希望听到直接回答的缺点是什么等莫如国求职者说自己小心眼、爱忌妒人非常懒、脾气大、工作效率低,外企肯定不会录用你。外企喜欢求职者从自己的优点说起,中间加一些小缺点,最后再把问题转回到优点上,突出优点的部分。
4、你认为你在学校属于好学生吗?
外企的招聘者很精明,问这个问题可以试探出很多问题:如果求职者学习成绩好,就会说:“是的,我的成绩很好,所有的成绩都很优异。当然,其他方面包括实践经验、团队精神、沟通能力我也做的很好,应该说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如果求职者成绩不尽理想,便会说:“我认为是不是一个好学生的标准是多元化的……”有经验的招聘者一听就会明白,外企喜欢诚实的求职者。
5、说说你的家庭
外企面试时询问家庭问题不是非要知道求职者家庭的情况,探究隐私,外企不喜欢探究个人隐私,而是要了解家庭背景对求职者的塑造和影响。外企希望听到的重点也在于家庭对求职者的积极影响。外企相信,和睦的家庭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6、说说你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看法?
外企对这个问题和感兴趣,只有有备而来的求职者能够过关。求职者可以直接在网上查找你所申请的行业部门的信息,只有深入了解才能产生独特的见解。外企认为日最聪明的求职者是对所面试的公司预先了解很多,包括公司各个部门,发展情况,在面试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提到所了解的情况,外企欢迎进入企业的人是“知己”,而不是“盲人”。
7、就你申请的这个职位,你认为你还欠缺什么?
外企喜欢问求职者弱点,但精明的求职者一般不直接回答。他们希望看到这样的求职者:继续重复自己的优势,然后说:“对于这个职位和我的能力来说,我相信自己是可以胜任的,只是缺乏经验,这个问题我想我可以进入公司以后以最短的时间来解决,我的学习能力很强,我相信可以很快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进入工作状态。”外企喜欢能够巧妙地躲过难题的求职者。
8、你期望的工资是多少?
外企的工资水平是很灵活的,何种能力拿何种工资。外企喜欢直率的人,但这个问题却不能正面回答,外企希望听到:“以我的能力和我的优势,我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我相信我可以做的很好。但是贵公司对这个职位的描述不是很具体,我想还可以延后再讨论”外企欢迎求职者给其定薪的自由度,而不是咬准一个价码。
9、你能给公司带来什么?
外企很想知道未来的员工能为企业做什么,求职者应再次重复自己的优势,然后说:“就我的能力,我可以做一个优秀的员工在组织中发挥能力,给组织带来高效率和更多的收益”。外企喜欢求职者就申请的职位表明自己的能力,比如申请营销之类的职位,可以说:“我可以开发大量的新客户,同时,对老客户做更全面周全的服务,开发老客户的新需求和消费。”等等。
10、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外企的这个问题看上去可有可无,其实很关键,外企不喜欢说“没有问题”的人,因为其很重视员工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外企不喜欢求职者问个人福利之类的问题,如果有人这样问:贵公司对新入公司的员工有没有什么培训项目,我可以参加吗?或者说贵公司的晋升机制是什么样的?外企将很欢迎,因为体现出你对学习的热情和对公司的忠诚度以及你的上进心。
面试别把薪酬谈的太低
薪资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痛的话题,尤其是在薪资普遍陷入滞涨的时候,求职管理求职者对薪资的期望值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面试,试题管理面试中降低。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超过30%的受访者面试时在薪资问题上处于被动接受状况——“公司说多少就拿多少”。有些求职者甚至在整个面试中都不主动与企业谈论薪资话题,造成入职时才愕然惊醒“薪资居然这么低”。
薪资谈低了,木已成舟了,悔恨不及时,我们更要做到肚中有墨,只有知道了游戏规则,才能把游戏玩好。在找回旋的余地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薪资谈低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一:勇气不足
“不知道要如何开口”是在前程无忧论坛上“谈薪”相关帖子中被提及最多的句子。
应届毕业生和面试经验较少的职场管理职场新人容易在强势的企业面前产生“失勇”的情绪,一脸任人宰割的表情尽显自己的弱势与不足。没有足够的勇气与企业谈薪——不敢先提、不敢详问、不敢说不。
回旋余地:我们可以把“勇气不足”看作是我们成长中一个必经的过程。你总会被企业宰割一次,但要明白这只能有一次!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心智历练场,让心态平和。在日后的日子中不断磨练自己,积累砝码到下一次的薪资谈判中。若能处之泰然,恭喜,你升了一级!
原因二:不了解行情
这种情况容易发生在转行或企业属性变更的跳槽管理跳槽时。求职者面试前没有做足薪资功课,入职后一旦产生横向比较的机会便会深陷囫囵。哪怕是三姑六婆一句“怎么这么低?我们家谁谁谁……”,就会诱发三天失眠的症状。
回旋余地:求职者应为自己造成的薪资落差感而买单。回旋的余地则是再一次向上级主管提出加薪要求。前程无忧专家提醒,此次的加薪条件不能基于面试时薪资谈低的基础上,而是要以业绩突出为由,这更容易让主管和老板接受。提加薪的时间最快可以在入职半年后,但不易频繁提加薪要求,否则你的反馈信息会被上级解析为“我只要钱!钱最重要!”,这会让你失去更多发展机会。
或者你也可以要求变相加薪——提高福利待遇。若是吃进买单选择再次跳槽,请三思而后行,因为这次压上的砝码是“职业规划管理职业规划”。
原因三:不明薪资构成
这是不规范的企业最爱玩的“花招”,谈判时只谈收入总数,让求职者误以为是基本工资。等月底拿到工资账单时,才惊叹“不妙”——社保按最低标准缴;福利待遇为零;服装费、饭费、班车费从每月工资中扣除……
某上市公司人力资源经理阿克表示标杆企业更看重谈薪环节的作用,这可以避免员工因不满薪资而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
回旋余地:防范意识不强的求职者很容易吃这种哑巴亏。如果“沦落”到这步田地,则可以要求企业增加福利待遇,比如增加年假天数;要求弹性工作制;提供免费公司停车位;完善职业发展规划或给予培训机会等非现金福利,当然前提是自己有不可替代性。考虑到招聘成本和培养成本,企业或许会松口。
原因四:“前后”疏忽大意
马虎的求职者容易在“税前”“税后”的问题上疏忽大意。有些企业索性“前后”均不写明,工资却按税前发放。等你发现后询问,对方会很明确告诉你没有标注即是税前。
这一个疏忽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千元。拿上海月入1万元的白领来说,扣除需要缴纳四金的1778元左右,个人所得税就超过800元。
回旋余地:劳动合同上约定的工资数额如无特殊说明,一般来说都是指税前工资。所以面试时需要明确的,不妨直接问清楚,这个没什么可扭捏尴尬的。等到白纸黑字的写在劳动合同中后,“咸鱼翻身”的可能性就没有了,最直接的办法还是要求提高福利待遇。
以上种种情况无论怎样回旋,先机已失,你最终会发现事后弥补的总没有事前谈妥的来得那般称心。“薪资起点低,意味着日后加薪值也低”,一位在外资企业工作10年的网友曾不断提醒前程无忧论坛中的求职者一定要善于维护自己的身价。我们再次提醒求职者在面试谈薪时要掌握主动性,关系到生计环节时,不可丢胆,不可糊涂。
应届生求职案例分析
应届生找工作难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更是许多应届生的烦恼。虽然社会就业压力很大,岗位竞争激烈,但是对于得到面试甚至拿到offer的应届生来说,也不一定是一件真正开心的事,因为,这些工作似乎不是“我”理想的工作。可是,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样子呢?你的职业定位清楚吗?下面我们来看一位应届生求职就业的职业分析,看她最终是如何真正找到理想工作的。
求职者案例介绍:
应届毕业的王小姐专业学的电子商务,找起工作来针对性不强;求职方式是海投简历,她已经面试过很多企业,但即使对于面试成功的企业,王小姐的内心总觉得不想真正进去工作,没有那种马上就去工作的动力,总觉得后面会有更好的机会。
曾经做过三个月清闲的网站编辑工作的王小姐对于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还是有过一定的思考的,曾经考虑过编辑、外贸等,但最终还是认为自己更愿意从事有挑战性的、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其实她想去做一名销售。她也曾碰到过让她特别感兴趣的面试——某国企IT销售岗位。据了解,在最后的面试中,销售经理问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到上海来?”“你的家庭情况?”她的回答是,“因为是知青子女,所以选择上海,再说亲戚也多”、“父母是国企职工,还没有退休”等等。这些回答中王小姐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对她来说找喜欢的工作更重要,目前并没有太多生存的压力。对于复试之后的杳无音讯,她很困惑,王小姐的内心其实一直执着于上述中的国企类似企业,说到为什么,她坦言特别看重企业文化:没有太大的压力,不急功近利要求马上出业绩,可以对个人进行长期培养。
职业分析:不能迈出真正的第一步是因为缺乏职业定位
从上述案例叙述,我们不难发现,王小姐表面看来是找不到自己的职业位置,为下一个offer而苦恼,从其对待曾经得到的面试和offer情况来看,她的求职者角色远远重于职业角色本身。她对于自己即将要扮演的角色缺乏足够的认可,没有那种强烈的体验感,虽说她认为自己想做的工作是销售,但对于销售的“其他具体要求”还是没有真正去定位的,至少没有指导其求职本身。比如王小姐执着于国企销售就是一个特别具体的要求或者说定位。
另外,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环境定位的统一,在了解自己和职业的基础上才能够给自己做准确定位。“与人打交道、有挑战”是她看到的一面,反过来挑战性就意味着“抗压能力、心理承受力、改变现状的内在驱动力”,这些要素都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考虑,确定下来就要全力以赴。如果每一段纯当体验,就不会有投入工作的角色感,内心也很难激励自己。
建议:做你应该做的事,而不是一味强调做你喜欢做的事。
每个人都需要定位,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持续发展。应届生定位重点在于澄清自己有什么。过高或者过低估价自己,过于看重自己的文凭,或者看重成绩,过于低估自己身上的潜质,都不能很好地帮助你找到职业发展方向。所以既需要认真地分析自己,又需要多了解社会需求,以求定位准确。当你还不了解“你的喜欢”时,盲目追求就象受着风筝的牵引,并不能带你飞上天空。
怎么办?检视个人特质
欲望(考虑自己做事的能力)在此人生阶段,你究竟要什么?
能力(一般技术以及特别技术) 你擅长什么?
性格特质(气质、性质)你是什么类型的人?在何种情况下有最佳表现?
资产(有形与无形)你有什么比别人占优势的地方?
王小姐的就业反馈:
经过分析,王小姐认识到“理想工作是需要阶段性去实现的”。基于她目前的现实情况,王小姐对销售的兴趣主要是工作方式的偏好——有挑战性、能与人打交道,而并非真正对销售工作的热爱。而承压能力不强、容易放弃也是自己的短板,需要加强。相对而言,王小姐认为目前比较合适的职位是客服,希望能过通过这个岗位完成角色转型,蜕去学生气,尽快适应社会。
机会,就在你身边
人物:肖莉
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会计系
任职: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分所
两年前,我只经过了15分钟面试就被赫赫有名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录用,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不可思议。而我和德勤的缘分要从大三那年说起。
大三时,我正在准备GRE考试打算出国读书。有一天,系里贴出通知,说德勤第一次组织俱乐部,欢迎报名参加。在对外经贸大学,每年到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因此,德勤有不小的吸引力。我就想,去试试吧。
俱乐部的筛选考试很严格。第一轮是笔试,全英文答题,题型和GRE类似,有逻辑、填空、选择和作文;第二轮是面试,参加面试的同学自由分组,每组8人左右,做小组讨论。面试的经理指定一个Topic,每个人想两三分钟,然后自由发言。整个小组讨论全部用英文进行,时间限定在20分钟之内,经理根据每个人发言的表现打分。我当时发言挺踊跃。经过两轮考试,最终有40个学生加入了德勤俱乐部,我就在其中。
俱乐部一般一个月组织一次活动,和公司成员交流,让同学们对公司的运作流程有一个基本了解。那时我还没想到一定要进德勤,只是觉得这个公司还不错,将来求职时可以考虑。
转眼到了大四,我得到一个去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交流学习半年的机会。这样一来,不仅俱乐部的活动没法参加了,连招聘会都错过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北京的招聘进行得早,一般10月进校园宣传,11月底、12月初第一轮招聘就结束了。可是我12月底才能回国,当时特别着急,就给德勤的人力资源部发了一份邮件,表明我是德勤俱乐部的会员,因为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招聘会,希望德勤能够再给我一次机会。德勤回复说会帮我留意招聘事宜的。
回国后我来到德勤,人力资源部要求我填一份个人信息表,第二天接受老板面试。因为德勤对着装有严格要求,面试那天我特意穿了一身套装,化了淡妆。
面试的老板是一个40岁左右的香港人,总是笑眯眯的,但我当时真的很紧张,所以就对他说:“对不起,我有点紧张。”老板说:“你不要紧张,你紧张搞得我也紧张。”他善意的安慰让我慢慢平静下来。后面的面试都很顺利。我很担心老板会问专业问题,幸好他一个也没有问,他问我在加拿大的情况怎么样,家是不是北京的,一个人在外面家人会不会担心。面试大约一共进行了10~15分钟就结束了。
第二天下午,人事部就打电话通知我说,我已经被录用了。
回想起来,其实我进入德勤的程序和其他人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大三就参加了他们的笔试和面试。有时候真的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当初加入俱乐部也没有想过就要在德勤工作,但是如果没有俱乐部的经历,我也不可能如此轻松地进入德勤。机会就在身边,一定要多多参与,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可以帮助自己达成理想。
职场新人的省钱点子
对于刚刚离开校园、步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们来说,旋踵而来的经济压力毫无疑问是面临的第一关,繁琐的开支使得他们成为“月光一族”。下面我们来看看职场达人省钱四妙招。
一、自己下厨
7月份刚参加工作的华东政法大学毕业生江东还没有领到第一份工资,但花销清单已暗暗吃紧:租房和水电煤的花费约1800元,交通通讯费占去400元,更令人头疼的是,由于在上海陆家嘴商业圈工作,日均40元的伙食费还略显不足,日常还免不了有些应酬及聚餐……这些零零种种让月收入约3500元的江东有着“月光”,甚至“月透”的危险。
“作为男生,我还要考虑到买房,如果‘月月光’,若干年后我只能‘望楼兴叹’。”江东说。为了“反月光”,他开始学着自己下厨,三餐带饭,一周下来竟节省了不少。
二、拼车
家住上海张江的张燕妮虽省去了“租房”之忧,但每天30余元的交通开支总让她有些懊恼。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没有直达的公交线,只能先打的到张江地铁站然后转地铁,一个来回要32元。”如今,她在网上结成“三人打的同盟”,每个月省下了一半的交通费。“组团!向‘组织’靠拢才是硬道理!”张燕妮打趣地说。
三、降低“行头”成本
某世界500强企业管理培训生王鑫迫于高额房租,已经“蜗居”至郊区,但还是要置办一些像样的行头来匹配外企光鲜的工作环境。王鑫无奈地说:“在一些正式场合,总需要一些上档次的服装和包来‘撑面子’。半年之内,我的衣着预算是2万元。”
一次偶然的经历让王鑫悟到了省钱之道:晚宴的前一天,他唯一的高档西装被意外弄脏,情急之下只好问好友借衣救急。从此,王鑫在不同公司的好友中发起了一个“行头圈”,互通有无。“对于爱面子的职场新人来说,这(0)(0)评论此篇文章其它评论发起话题相关资讯财讯论坛请输入验证码是一个降低成本的好方法。”
四、网购
由于工作需要,职场新人的电子产品也急需升级,网购成了他们的省钱之选。刚从南京大学毕业的郑晓爽短短两周就从网上“淘”齐了一套新装备。“我现在成了网购达人,手机、电脑、耳机,一股脑都是从网上淘来的,关键是省钱,秒杀、外贸代购都能便宜不少。”
在沪上某媒体工作的周晨作为“过来人”坦言,职场新人因为现实的经济压力在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从一个向父母伸手要钱的学生到一个自食其力的社会人,他们必须学会理财和科学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