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就业 > 就业信息网 > 本地就业专栏 > 本地就业分析

就业指导专刊2009年第10期(总第41期)

发布时间:2014-09-24 来源:本网原创

职业测评:马云

马云

阿里巴巴创办人、主席、首席执行官(CEO);淘宝网创办人、首席执行官(CEO)。

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曾任杭州电子工学院英语教师。1995年,马云做为翻译首次访问美国,并且首次接触到了因特网。回国后,马云开设了制作主页的公司“海博网路”。之后又被任命为中国政府的电子商务推进组织的负责人。1999年3月,马云开设了通过电子商务联接全球中小企业的Alibaba.com。同年9月,在香港成功注册法人,出任首席执行官。

介绍:

过去几年,这位干瘦、面露微笑、身高约1.6米的男人已经一次次的使怀疑他的人感到吃惊。旧金山 “H&Q亚洲太平洋”风险资本公司的Mark Su说:“他是一位梦想家。在互联网的浪潮当中,他已经数次站在最前沿。”

涉足网络世界,对于马云来说纯属偶然,这段经历,用他自己的话来讲,相当的神奇。马云笑着说:“我为什么进入互联网简直可以成为好莱坞的电影故事。”

马云说,1995年,他去美国帮助一家中国公司收帐,对方是一名美国商人,这家公司的一位合资伙伴。马云去这位商人位于Malibu的府邸要债,结果,他发现这名商人根本不想偿还这笔债务。

这个人掏出一支枪,然后将马云禁闭在房间中长达两天。最后,马云答应成为这名美国商人的合作伙伴,这才使他摆脱困境。马云答应这名商人在中国开办一家互联网公司,尽管他并不知道互联网究竟如何工作。

他说:“这是一段相当可怕的经历。每当我想起洛杉矶,我就要做恶梦。现在,我的行李都仍然在Malibu。”

从洛杉矶,马云飞到了西雅图,在那里,他告诉了朋友自己的痛苦经历,然后问朋友互联网这玩意到底是什么。马云在雅虎的搜索引擎中输入了“啤酒”和“中国”两个词语,但是并没有结果出来,他突发灵感:为中国公司创建网站。马云的翻译公司的主页就这样被建立起来了。

当他回家以后,马云从教师岗位上辞职,他借了2千美元,开办了“中国黄页”(China Pages),这是中国第一批互联网公司之一。

随后,马云在北京工作了一段不长的时间,主要在国外投资与贸易部下属的电子商务公司任职。1998年,当雅虎的创始人之一,杨致远来长城游览时,马云和雅虎的人首次有了接触,两人成为了朋友。

一年以后,马云回到了杭州。他的朋友说,当时,马云的演讲技巧已经磨练了出来,而且成为一位互联网忠实的爱好者。他对自己的该走的道路也已经逐渐清晰。

1999年,马云和朋友在杭州成立了阿里巴巴。他略带玩笑式的回忆到:“那天,我就像一个疯子般的讲话。我当时说,把你们的钱放在桌子上来。”我们凑了6万美元。那就是我们的第一笔资金。

6个月以后,高盛和其它风险资本公司给阿里巴巴投资了5千万美元。随后,软银的创始人孙正义也投钱进来。马云说:“都是一见钟情。” 软银最初投资了2千万美元,当时成为阿里巴巴最大的支持者。

最开始,阿里巴巴没有盈利模式,为了帮助企业的买卖,他们经常提供免费服务。阿里巴巴继续吸收投资者。

2000年至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阿里巴巴被迫削减其业务。2003年,非典爆发时,阿里巴巴的员工还不得不在家里办公。

2003年,就在eBay收购易趣的同一天,马云和软银找到了另外一条提升阿里巴巴价值的道路:他们创建了淘宝网,直接与 eBay中国网站形成竞争。

阿里巴巴需要更强大的合作伙伴。马云意识到,搜索引擎将在拍卖交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2005年5月,马云和杨致远在加州会面,双方同意合作。

马云表示:“对于一名首席执行官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机会说不,但是,你无法对雅虎说不。”

双方的谈判有多家美国的证券公司以及律师公司参与。象美洲证券,Seraphin资本公司,Skadden,Arps,Slate,Meagher & Flom 律师事务所,Debevoise & Plimpton律师事务所以及软银。软银从这桩买卖中获利丰厚,但是,软银目前在阿里巴巴仍占有30%的股份。

分析师已经在置疑这次合作。中国社科院的一名互联网分析师Lu Benfu说:“阿里巴巴现在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能够管理好如此之多的不同业务。”

马云说,他有集中精力,同时对未来的事情深谋远虑的能力。他说,今年年初,当他看到雅虎和eBay之间的竞争,当他听到eBay 宣布,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在中国大量投资时,他认为,合作的时机已经到来,游戏正在发生变化。

现在,站在他设计的阿里巴巴的标志前面,马云在自己的办公室为摄影师摆好了造型。他笑开的嘴张的很大。

他开了一个玩笑:“谢谢你,eBay,”但随后的一句却并没有调侃的味道,“你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点评:

马云的成功,正应了那句为公关型人而概括的话——“一切皆有可能”,从对互联网的一窍不通、到经历互联网经济泡沫和非典、到与国际巨头的竞争,马云通过对整体和全局敏锐的直觉,用富有感染力的交流和演讲技巧吸纳资源,用激情拥抱梦想,用乐观迎接挑战,使看起来遥远未知的成功一步步成为可能,进而成为现实。公关型人非常善于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关于未来的全景图画,如果能够关注和理性分析眼前的现实条件、吸纳到各种有利资源,并且找到最佳的时机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公关型的人往往能够创造出出人意料的奇迹。

职业测评:杨元庆

杨元庆

198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取得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进入联想集团工作;1994年,出任联想电脑公司总经理;2001年,杨元庆出任联想集团总裁兼CEO。2004年12月8日出任联想集团董事长。2009年,随着柳传志重回联想集团董事长职位,杨元庆重归CEO职位。

介绍:

1989年初的杨元庆投奔联想只是因为从中国科大研究生毕业之后必须要找一个工作,而自己在研究所做论文的经历又使他不太喜欢在研究所里搞研究,碰巧,适逢联想第一次公开向社会招聘员工,于是,杨元庆就抱着到企业做研发,伺机出国的想法来到了联想。但联想此时最需要的并不是研发人员,而是出色的营销人员,这样杨元庆就被分配去销售。

就象杨元庆初到联想本想搞研发却被分去做销售,在当初看来,不是一个理想的安排一样,杨元庆上高中最大的愿望是学文科,后来,之所以在高考第一志愿上报上海交大计算机系,第二志愿报浙大计算系,第三志愿报的还是计算机系,是受她母亲在合肥工大一个朋友坚信计算机是未来发展方向的影响。

“我们那个年代,自我意识还不像今天的年青人这样强烈。我自己总是被安排去做原本并不是太感兴趣的工作。但我的性格是做任何事情都认真去做,力争把它做好,而不是仅凭兴趣去做事。”

直到杨元庆从上海交大计算机系毕业考上中国科大计算机系研究生,杨元庆还矢口否认自己在念本科的时候渐渐喜欢上了计算机。“当年报考科大计算机研究生,没有立即找工作,完全是一种求上进的表现。”

有人可能会认为,命运对杨元庆两次他自己并不是太感兴趣的安排,反倒阴差阳错地契合了他本人内在的潜质,比如营销发挥了杨元庆极好的管理天赋等等。

其实,情况完全不是这样。杨元庆真正的天赋在于凡事认真、刻苦去做,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向实践学习,而且学得很快。杨元庆没有学过管理,也几乎不看有关公关、谈判技巧的书,但杨元庆赢得“大单”的能力却很强。他认为,谈判的要点有两个:一是诚实;二是设计好谈话的内容。

杨元庆这种特点的形成受到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他的父亲,一个是联想总裁柳传志。“父亲培养了我严谨、坚韧的性格以及勤俭节约的习惯。而柳总则对我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帮助很大。另外,柳总关于‘站出画外看画’、‘鸵鸟的理论’以及‘如何顺利实现新老交替’等对我影响都很大。”说起柳传志对自己的影响和帮助,杨元庆好象总觉得自己没有枚举充分。

家庭和联想的成长经历,使他的性格成为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敏捷却又内敛、刚硬却又含蓄。他有一种过人的智慧,但却并不善于与人沟通。他在行动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强烈的霸气,锋芒毕露,对任何事任何人,包括对他的老板柳传志,都是一副坚决、固执和不肯妥协的态度。但在表达思想的时候,他总是露出一丝羞涩。他在公开场合讲话总是显得不够自信,因而带着难改的口头语:“我觉得……我觉得……”,或者“这个……这个……”。以当日情形来看,柳传志身边的年轻人中,有很多比杨元庆更聪明,更机敏,更善于表达,也更早地进入公司的权力核心。但是毫无疑问,他是当时公司里面业绩最为突出的经理之一。

1991年杨元庆第一次做干部,第一次开会,都不知道怎样讲话。“开完那次会,他们一定认为我不是一个好领导。” 但杨元庆在1991年到1993年负责CAD部的短短两年时间里,所取得的业绩却足以让柳传志在最紧要的关头,提拔他做PC部的总经理。2001年4月,37岁的杨元庆又正式出任联想集团总裁兼CEO。

有意思的是,让柳传志终于对杨产生强烈印象的原因最初不是他的业绩,而是一件偶然发生的小事。那一次柳传志给他打电话,说要派他去夏威夷参加惠普的全球代理商大会。杨回答:“最近销售的事情特别多,如果实在忙不过来,能不能换具体管业务的杨立斌去?”正是这一刻让柳传志大有感慨:当时出国风非常盛,无论谁有了出国的机会都很高兴。杨元庆是早想要出国的人,但是他却说让别人去,而且他的口气特别自然,漫不经心的,绝没有给你一个感觉,好像他有多高的风格。这个电话给柳传志很深的印象。也许正是从这一天起,杨元庆在柳传志的“接班人序列”中,占到了第一位。

接班以来,遭遇全球IT市场大萧条,PC宿命阴影里的联想“拐大弯”进军全面的IT服务领域,同时在中国力推“蓝色家电”概念,这是联想在突围还是超越,或者自救?联想必须直面的有世界著名品牌还有国内投身PC业的家电巨子,内忧外患,杨元庆无法回避、不敢轻松。再面对外界的访谈时,内敛而稳健的杨元庆更是小心翼翼,不轻言、不张扬,看来,杨元庆最需要的是时间,他需要用时间来证明自己。

点评:

检查员型的人通常是忠实、严谨而负责的。他们内心相当敏锐,对事实有精确的把握,基于这些信息,他们做出决断时相当果断和干脆。但是从本性来讲,这种类型的人并不喜欢过多与外界沟通他们是如何做出这些决断的,而且沟通也不是他们所擅长的方面。因此,虽然他们的判断往往是有根据的而且有操作性的,但是给外界的感觉还是缺少足够的自信。检查员型的人原则性很强,制定好的计划一定要严格去执行,即使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这样的品格加上严谨、对事实敏锐的分析和高效的执行,对于检查员型的人的初期发展非常重要。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检查员型的人就要尝试放开眼界,从全局的、开放的角度去做事和思考问题,扩展自己的成功。

2009年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将面临与学校截然不同的环境。由干目前存在着就业难的客观现实,某些用人单位动锄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或随意处置双方的法律关系,或不合理地加大工作指标、压低劳动报酬,甚至不给劳动者缴纳 “四金”。因此,学习与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成为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今后畅行职场的必修课。
   一、如何签定劳动合同
  我国的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该是以书面形式订立,但是目前仍然有许多的用人单位逃避约束,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对此,有关专家对劳动者提出两条建议,与其任人宰割,不入趁早远离这样的单位,已经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法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
      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
  《劳动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应具备七个方面的条款。劳动合同除包括此七个方面的必备条款外,当事人还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即我们上期文章中提到的约定条款。法定条款与约定条款不同,某些条款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甚至对条款的内容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这些法律规定从劳资间强弱失衡的现实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
  具体而言这七个方面的内容如下:
  劳动合同的期限。即劳动合同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目前就期限来说,我国的劳动合同可以分为有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以及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在白领当中,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比较普遍。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明确劳动合同的开始期限和终止期限。但是,已经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十年以上的白领,同样可以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明确劳动合同的开始期限及终止条件。
  工作内容。即所从事的工作和工作岗位。应当尽量明确地书写工作和岗位,做到定岗定位。因为岗位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劳动者是否能够胜任工作、是否负有保密责任以及以后续订合同时是否可以约定试用期等一系列问题。
  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很多人在阅读劳动合同时往往不太注意这部分,实际上一般来说这部分恰是劳动合同的最大板块,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半部《劳动法》,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第八章职业培训、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等规定都具体反映在这一部分。
  劳动报酬。应写明劳动报酬的具体数额或计算方法及支付日期,并明确该劳动报酬是税前还是税后一般就可以了,其它不是很重要。
     劳动纪律。劳动法中没有过多的规定,劳动合同一般也只做原则性规定,主要反映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中,劳动者对此也应做详细了解,因为这涉及日后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是否成立等。
  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订立,对不符合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发生终止劳动合同的效力。有的用人单位将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解除条件约定为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从而规避应承担的解约的补偿责任,这种约定是违法的,即使约定了也是无效条款。
  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根据《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的规定,劳动合同中对劳动者违约金的约定只能包含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和违反保守商业秘密约定的两类。其他约定均属无效约定。
  以上七个条款是劳动合同生效的法定要件,但是劳动合同的无效不等同于劳动关系的无效。即使劳动合同在形式上存在缺陷,但是只要有劳动关系存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仍然受保护。
  注意事项:
      1、签约单位的合法性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仔细察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是一份无效合同。
      2、劳动合同应依法订立只有主体合法、内容合法、形式合法、程序合法的劳动合同才能产生法律效力。不合法的劳动合同,属于无效合同,不受法律承认和保护。
      3、合同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在劳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只有做到地位平等,才能使所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公正性。
      4、合同的订立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劳动合同都有一定的期限,而且劳动关系非常复杂,涉及诸多内容。采取书面形式使权利义务明确具体,有利于合同的履行。一旦发生争议,也有据可查,便于争议的解决。
      5、合同的具体性劳动合同字句要准确、清楚、完整、明白易懂,不能用缩写、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达,否则就可能在劳动执行过程中产生误解或曲解,从而带来不必要的争议,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造成损失,也为合同争议的处理带来困难。
  另外还有特殊的法定必备条款,这是法律要求某种或者某几种劳动合同必备的条款,有的劳动合同由于自身的特殊性,立法之中特别要求除了规定一般的法定必备条款之外,还必须规定一定的特有条款,例如,根据我国《中外台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现定》和《私营企业劳动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中外台资企业劳动台同和私营企业劳动合同中应包括工时和休假条款。
  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或抵押金。违反规定的,应由公安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立即退还劳动者本人。另需指出的是,社会保险在我国属法定保险,因而未被列八合同必备条款。
  二、试用期如何约定?
  试用期,顾名思义就是劳动关系的试验阶段,但绝非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老的单方 “试用。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不相互丁解、相互约定的考察期。在这段期间内,用人单位考察员工的工作能力,员工也考察用人单位的情况,是双方互相试用的过程。
  试用期作为劳动关系的特殊阶段,也是劳动纠纷的高发区。《劳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具体来说就是,劳动合同期限不满六个月的,不设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到一年的,试用期最长不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在一至三年的,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劳动合同期限在三年以上的,试用期最长不得起过六个月。
    有理由退工。依照《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必须有证据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时,方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承担的是完全的举证责任。
  无理由走。依照《劳动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只要“通知”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台同,无须提供任何理由。
  试用期合同无效。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现定:”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双方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这就是说,试用期不是劳动合同中的法定条款,可以约定也可以不约定。而如果约定试用期,则只能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劳动合同是试用期存在的前提条件。不允许只签订试用期合同,而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样签定试用期合同是无效的,但“试用期”合同的无效,并不导致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失效。
  三、最低工资及劳动时间如何规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最低工资规定》揖出,在正常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除去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所得工资,在夜班、高温、井下、有毒等特殊条件下享受的津贴,以及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享受的福利待遇(包括个人缴纳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伙食补贴、上下班交通费补贴、住房补贴等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外,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对于违反规定的,劳动保障部门将责令用人单位按所欠工资的1-5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最低工资标准一般考虑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支出,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失业率,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劳动法》还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起过8小时,平均每周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如果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超过1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超过3时,但是每月不超过36小时”。也就是说,对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劳动者有权拒绝。
四、签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目前,高校使用的就业协议书是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统一制订的,由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三方共同签署后生效。它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权威性,是学校制订就业方案、用人单位申请用人指标的主要依据,对签约的三方都有约束力。有些用人单位从自身工作考虑也制订了条款不一的就业协议或就业合同,有的是由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共同签署,有的则只有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没有学校意见栏。由于现在就业形式严峻,许多毕业生在签定教育部协议书的同时还要被迫签定条件苛刻的合同,而它们之间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有必要提醒毕业生注意以下问题:
  1、签约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也是一个法律行为,因此签约前的了解洽谈十分重要。毕业生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一般包括单位的规模、效益、管理制度等;单位的隶属也很重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一般都有人事接收权;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则需要经过人事局或人才交流中心的审批才能招收职工,协议书上应签署他们的意见才能有效。毕业生还应对不同地方人事主管部门的特殊规定有所了解,除协议书外,如北京市非本地生源进京还应经过市人事局大学生处的审批,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等也有类似的规定。
  2、签约的一般程序为:毕业生持用人单位的接收函到院系领取教育部就业协议书,先由毕业生、院系在协议书上签署意见后交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签署意见后再交给学校,学校签字后协议书生效。
  3、一般到用人单位报到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要签定劳动合同书,因此在签约前了解合同书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尤其重要的是合同书的工作年限和待遇。毕业生应向招聘人员索要样本或复印件,以免报到后发生纠纷,遭受很大损失。
  4、为避免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发生纠纷,签约前达成的收入、住房和保险等福利待遇最好在协议书中写明。如果报考了研究生或准备出国,应事先向用人单位讲明,并写在协议书中。有些毕业生向用人单位隐瞒这些情况,这是不可取的,也会带来许多麻烦。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遇到问题而犹豫不决时,应及时向学校主管就业的老师询问,征求他们和父母的意见,经过深思熟虑后方可签约。
    五、毕业生报到时用人单位拒绝接收怎么办
  国家规定:”经过协商落实和国家毕业生分配主管部门审批的毕业生分配计划必须认真执行,未经高校和用人单位双方复议并报地方主管部门批准,学校不得随意改派毕业生,用人单位不得接收和退回毕业生”。当遇到用人单位拒绝接收时,毕业生应主动向用人单位说明情况,不要与对方争吵,更不要贸然返校,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由学校分清责任,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理。
  若属因学校工作失误造成计划不落实,误派毕业生的,应由学校负责提出调整意见报批。由于用人单位发生重大变化(如撤并、破产、倒闭等),无接收能力的,应及时与学校协商,合理调整。若是用人单位对毕业提出难以达到的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过高要求,则不能作为退人理由。属于毕业生本人身体有病而提出退回的,若是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传染病史,精神病史,用人单位不知道,持毕业生报到时才被发现的,应允许提出退回;若是报到后才患病的,应按在职人员病假的有关规定处理。
  六、发生劳动争议如何处理
  1、协商解决。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就争议事项进行商量,使双方消除矛盾,找出解决争议的方法。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并有权申请调解或仲裁。
  2、企业调解。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企业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应自觉履行(此协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从当事人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未达成协议,则视为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在规定的期限60至90天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另外,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调解达成协议后反悔的,也可直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劳动仲裁。劳动争议一般由所在行政区域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当发生争议的单位与职工不在同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时,由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如果当事人任何一方对裁决不服,则应在收到裁决书15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和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
  4、法院判决。当事人任何不服裁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法院将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程序进行。首先对双方当事人进行民事调解,如果双方当事人就劳动争议达成协议,法院将制定民事调解书,调解书一经送达当事人立即生效,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如果调解不成,法院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书面判决。原被告任何一方对判决不服的,可在法定期限(自收到判决书起15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七、遗失《报到证》怎样申请补发
  《报到证》是毕业生就业中十分重要的衔接手续:学校凭上报审批的毕业生就业计划和《报到证》派遣毕业生,毕业生须持《报到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用人单位报到,用人单位凭《报到证》办理接收毕业生的手续。
  毕业生派遣后《报到证》遗失的,应当由本人提出申请,毕业生所在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签署意见后,到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办理补发手续。户粮关系遗失的,按照上述规定和户粮关系补办的有关规定到学校户粮管理部门办理。由于遗失证件而引起的后果由毕业生本人承担。
  八、毕业生的户口关系如何转移
  毕业生户口关系的转移,由学校户口管理部门到辖区公安机关按规定办理,公安机关按《报到证》上标明的就业单位地址迁移户口。毕业生不得自行指定迁移地址。领到户口迁移证后,毕业生应仔细核对并妥善保管,不要折皱污损,更不能丢失,有错漏不能自行涂改,否则作废。到工作单位报到后,持户口迁移证和报到证及工作单位证明到辖区公安部门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档案可转入户口所在地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机构

面试归来要做什么?

感谢信是所有求职战略的必要工具。但是应该发送电子邮件还是传统信件?是手写信函还是打印信函?这个问题至今仍旧困扰着多数久经沙场的求职者。看看下面的建议是否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发送电子致谢函

  应聘公司开始如果是通过电子邮件与你约见,那你面试回来后要立即用Email发送感谢信。并一定要在后面附上说明你并非不速之客。电子邮件感谢信较之传统的寄信方式有它鲜明的优势:你可以在面试的当天,有时是在几小时之内,把你的名字再次置于主考官面前。

    传统信件

  如果你面试的是一家正规的、传统的公司,请用传统寄信方式寄出感谢信。是手写还是打印呢?打出来的信比较标准。你不仅能表示喜欢的业务,也能证明你会正确使用称谓、格式和签名。也许为你老板书写信件是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你想向办公室里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致谢,那最好是手写。例如,如果一个接待员、助理、办公室经理或其他与面试有关的人员对你有过帮助――就是说他们带你去吃午餐或在面试时为你引过路,那么,手写的感谢信是表达你谢意的最好方式。

    写什么

  一个标准的感谢信应包括如下一些内容:感谢某人为你提供了面试的机会;概括一下面试内容;说明你需要有关面试主考官的任何信息;最重要的是说明你的技能。在最后一段要写上,“这个工作因为什么而非常适合我,我过去有过哪些经验。”

  面试主考官的记忆是短暂的。感谢信是你最后的机会,它能使你显得与其他想得到这个工作的人不一样。

如何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资格考试是想进入机关必须跨过的“门槛”。除了政府机关进入实行这一招考外,现在党群机关、社会团体补充工作人员也都实行了这个考试。不仅如此,人民法院、检察院系统,全额拨款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和国家金融机构都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录用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道程序。首先进行笔试,只有笔试合格者才有资格进入面试。笔试一般由国家人事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各省、市人事厅、局)统一举行,而面试则由各单位灵活实施。从2003年起,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的报名时间均确定为当年11月份的第一个周六开始,考试时间定于当年12月份的第三个周六。
从2002年起,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职位按性质和权责的不同分为A、B两类,考试的考场和试卷按A、B两类分开。
A类职位主要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与中央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中,从事政策、法律法规、规划等的研究起草工作和政策、法律法规、规划实施的指导、监督检查工作,以及从事机关内部综合性管理工作的职位。中央、国家机关绝大多数职位和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与中央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中的一部分职位属于此类。
B类职位主要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与中央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中,从事机关内的专业技术工作,对机关的业务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职位;实行中央垂直管理的行政机关中直接将各项具体规定实施于公民、法人和其他主旨的行政执法职位。中央、国家机关一部分职位和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与中央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中的绝大多数职位属于此类。
报考A类职位的考生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A)、《申论》两科。
报考B类职位的考生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一科。

年底求职10大注意  

就业难对准应届生 

  “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拐点。当前所有的就业难题都对准了尚未走出校门的应届生。”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就业岗位进一步缩水。临近年底,企业缩减招聘规模,但是寄期望于年底找到工作的求职者在年底发起求职的最后一波,尤以毕业生为甚。这也注定了2009届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大战,与往年相比,更为激烈。

  年底求职10大注意

  由于临近年底,部分求职者在找工作时屡屡碰壁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出现了“求职综合症”,表现为:无心参加招聘会、盲目网投简历、苦等面试电话、甚至放弃求职明年再来。其实,越是到年底,越要坚持,殊不知企业往往选择年底补充新力量,据行业招聘职场专家提供的数据反映:相当一部分企业仍坚持招聘计划,企业表示这是一个“人才抄底”的好机会,也是建立人才储备的时机。

  因此,职场专家提醒年底求职的朋友,坚持并把握机会,重视年底求职的10大注意,,切不可因为大环境的变化而患得患失。在求职前先做好“装备”,主动出击、尝试更多的求职途径,OFFER自然唾手可及。

  忌临时抱佛脚

  本来今年找工作就难,如果求职时不多点针对性,预先做好求职准备,总是到参加招聘会时才开始制作简历、连面试的“行头“也要东拼西凑,这可就是典型的“临时抱佛脚”了。职场专家建议:找工作时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制作几份具有针对性的简历,另外在参加招聘会时事先了解心仪的招聘企业,才能在现场与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而不是简单的随便派发简历。

  忌“狂轰滥炸”,盲目投简历

  为了加快求职进度,很多求职者都采用“密集轰炸”的手法,在网上将投递简历的工作进行到底。然而职场专家表示,网上求职要有的放矢,投递简历切忌“狂轰滥炸”。因此在网络招聘时应避免盲目投简历,将个人的求职意向、专业知识、技术背景与用人单位的职位要求对口,工作经历相符的简历一定会很快被发现。

  忌只盯着综合网站

  网上求职,选择几家大的综合网站注册简历已经成为很多求职者的惯性作法,但是招聘网站海量的信息往往导致简历石投大海,杳无音信,这也一直是综合性招聘网站的长期弊端所在。因此,在当前求职的“井喷”时期,切勿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尝试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网站注册简历,搜索招聘信息,或许更具有针对性。

  忌未辨别招聘信息,入就业“陷阱”

  进入年底,很多求职者开始急于拿到OFFER,往往忽视了对招聘信息的辨别,落入“求职陷阱”。一些招聘单位以“市场总监”、“客户经理”的高端职位幌子,其实是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这就需要我们在求职的时候仔细分析,对于那些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无需经验的信息要加以警惕。

  忌过分“包装”,缺乏个人特色

  厚厚的简历,漂亮的艺术写真,西装革履……似乎成了招聘会上必备的行头,但这些真的是有效的求职方式吗?职场专家提醒,求职切勿华丽包装,突出个人优势即可,简历以精简为好,以便人力资源部门筛选。

  宜适时调整,先就业再择业

  面对就业压力,求职者应以开放的眼光立足长远,调整求职观念,不要完全被薪酬、岗位、工作地点等条条框框所束缚,先就业再择业。经过自我沉淀和积累,掌握了过硬本领,才能够在将来机会来临时一展所长。

  宜拓宽求职路径,提高求职效率

  除了传统的现场招聘会及综合招聘网站外,圈子求职或行业招聘都是近年来颇受认可的求职新招,例如行业性的招聘网站聚集了业内知名企业的招聘信息,也带动了行业优秀人才的聚集,形成专属行业的招聘平台。

  宜自我清晰定位,找好目标才能一击即中

  缺乏定位,没有主见,很容易从众行事,在找工作时自然处处碰壁。不知你在找工作的时候是否明确个人的职业定位以及期望的工作岗位。如果连这些基本的问题还没搞清楚,那你还是赶快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测评吧,例如:你想进入汽车行业,可以选择中国汽车人才网进行汽车岗位的匹配性测试,确定你是否适合这一岗位。

  宜多参与求职指导,交流求职经验

  “寒冬期”得到一份工作更不易,去一家公司应聘,单单了解该公司是不够的,多了解行业内求职的相关信息,查看相应行业内的求职指南,或者与在这一行工作的学长交流求职经验,将使你在面试中一举成功的概率大大增加。

  宜主动推荐自己,方能脱颖而出

  虽然参加了多场专场招聘会,网投了上百份简历,但是接到面试电话寥寥无几。这是很多求职者当前的最大求职“困境”。职场专家建议,现在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求职者可依靠招聘网站的自荐平台进行“人才自荐”,主动展示自己,而不是被动的等待HR的海选,以获得更多面试机会。

女大学生求职注意事项

从根本上讲,能否战胜自身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败的关键。对面临职业选择的女大学生来说,战胜自身的弱点尤为重要。而要战胜自身的弱点,首先要摆脱择业中的心理障碍,正确地面对现代社会对女性特别是对女大学生近乎苛刻的要求,要有竞争的勇气与必胜信念,即要有一个良好的择业心态。从就业角度来讲,女大学生应该注意克服这样几方面常遇的心理障碍。

1、克服自卑心理。自卑是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地位评价过低,自己看不起自己。这一消极、有害的心理在女大学毕业生择业中普遍地存在着。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不少女大学生容易在“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影响下产生自卑心理或示弱心态:“我能竞争过男同学吗?”“要是碰钉子多丢人!”“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种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犹如一个拦路虎,往往使大学生缺乏竞争的能力和获胜的信心,严重阻碍其正常的就业竞争,更有甚者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所以有人说,女性成功的主要障碍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2、克服依赖心理。一些女同学平时养成了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面临职业选择,也容易产生“反正家长得给我想办法”或“反正学校得给我安排工作”的依赖思想。特别是在目前新旧体制交叉、竞争机制尚不健全的社会环境中,面对一些以关系为依托的不平等竞争,有的女大学生心想与其自主择业,不如靠父母、亲朋活动,或拉关系、走后门来得牢靠稳当。这种依赖思想是青年人不成熟的表现,试想,一个缺乏自立、自主、自强意识的大学毕业生,怎么能做出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选择呢?而别人为你做出的选择又有多少适合于你呢?用人单位认为依赖感强的毕业生一般情况下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改造社会的能力都较差。

3、克服寡断心理。目前,不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忽左忽右、漂浮不定、“这山望着那山高”等倾向,这是择业中优柔寡断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动机有“趋避冲突”的现实,趋是追求择业的成功,避是回避择业的失败。一方面跃跃欲试,另一方面又畏缩不前,动机的冲突成为女性择业者内心的障碍,从而使外部行为陷入欲干不能、欲罢不甘的状态。寡断心理往往使女大学生产生择业困惑,以致白白失去一些择业良机。因此,女大学生在择业时要自觉克服这种心理,择业既做到知己知彼、权衡利弊,又不失时机,抓住转折机遇,当机立断。

4、克服自负心理。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自负心理在女大学毕业生身上反映也很突出。部分女大学毕业生或者因自己的学习成绩好,家庭条件优越;或者因自己的能力强,在同学中有一定的竞争实力;或者因自己容貌出众,能唱会跳等,产生了一种自命不凡的优越感,一种自负自傲心理。在求职时,过高地估计自己,这个单位瞧不起,那个单位也不遂心。而用人单位对这种缺乏自知之明、自视清高的毕业生是最有戒心的。

5、克服自娇心理。娇气是人的弱态表现,凡是娇气的人大多给人们一种弱的感觉。一般说来,城里的孩子与农村的孩子相比,城里的孩子要娇气,女孩子和男孩相比,女孩子更娇气。这往往是用人单位不愿要女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试想,哪一个单位愿意录用一个娇里娇气、拈轻怕重、嫌脏怕累的娇小姐呢?

求职如何进行电话自荐

一、打电话前的准备

1、电话内容。首先要尽量收集用人单位的有关信息,包括单位全称、性质、隶属关系、主要业务范围、用人计划、人才需求方向、企业文化等等。其次,要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专业特长、性格爱好等;最后,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结合自己的特点,对自己的谈话内容作全面的考虑。在打电话之前最好列出一份简单的提纲,然后按照提纲全面、有条理、重点突出的介绍自己,力争给受话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心理准备。需要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要善于推销自己,就要努力控制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让受话者能在与你交谈的过程中感受到你的朝气和锐气以及积极向上、有礼有节的良好品质。心态调整原则:这不过是打一个电话而已,即使效果不尽人意也不必太在意,还有别的机会可供选择。

二、电话礼仪

1、电话自荐的对象。一般来说,电话自荐适于在对用人单位较为了解的情况下使用,比如自己曾经实习过或参观过的单位、曾经寄过求职信的单位或有过联系的单位。对这样的单位,如果有一定的了解,容易掌握更多的信息,尤其是人事部门的信息,也能找到更多的交谈话题。

2、打电话的时间。一般选在上午9-10点左右较为合适,不要一上班就打电话,要给对方一个安排工作、处理事务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不要在下午4点以后打电话。

3、音量、语速的控制。一般来说,音量要比平时略高,吐字清楚,以保证对方能够听清楚;另外,语速可稍快于平时,但应保持平稳。通话应尽可能使用普通话,如果方言太浓,在认为受话人可能无法听懂的情况下,请不要电话自荐。

4、通话时间。要注意控制双方通话的时间,尤其是要控制自我介绍的时间,力争在两分钟以内把自己的情况介绍清楚,并且能够引起对方的注意。

5、尊称和礼貌用语的使用。尊称和礼貌用语的使用要贯穿于整个通话过程。短短几分钟通话足以体现个人修养和人际交往水平。一个彬彬有礼的人,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好感。

 

[案例解析]

电话接通后:

求职者:请问,这是某某单位人力资源部吗?

受话者:是。

(因电话交流条件的限制,而且受话人可能正忙于公务,无暇多谈,因此求职者一定要言简意赅,并着力表现自身特长与所求职位的关系)

求职者:老师您好

(老师被当作一个广泛的称谓,此称呼适用于初次打电话,不了解受话人身份的情况下,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但当得知对方的职务、身份、姓氏后,则应该称对方的职务,如章部长)

求职者:我是xx学校xx专业xx届毕业生。听说咱们单位(拉近双方距离)需要一个xx专业的毕业生,刚好我今年毕业,专业对口,成绩也不错,我又特别爱好研究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方的所需正是你的兴趣所在,这是最佳选择,一定能够引起对方注意。)希望您能考虑我的情况。

(到这里,求职者仅用十几秒的时间就把自己的意图表达清楚,而且初步推荐了自己,可谓言简意赅。介绍完自己的情况以后,对方可能有几种反应:接受、拒绝、模棱两可。)

(如果受话人对你的介绍情况感兴趣,愿意与你进一步接触,就说明你的介绍已经初见成效。通常情况下,受话人会通过电话简单询问你的其他情况,例如:

基本情况:年龄、籍贯、政治面貌、专业等;

专业能力:个人特长、大学成绩、获奖情况、科研成果等;

社会工作:是否当过学生干部,组织或参加哪些活动。)

(在受话者询问过程中,求职者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捕捉受话人感兴趣的话题 ,然后积极思考,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清楚。尽量突出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要诚恳说出自己的弱势和短处,但尽量运用言语技巧弱化他们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

受话者:你大学成绩怎么样?

求职者:刚上大学时,由于学习方法不得当(或社会工作太多)的原因,最初一年成绩不理想。但是我很快找到原因,及时调整,随后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还获得过xx奖学金。同时我注意综合能力的培养,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做过家教、促销、撰稿等。总之大学4年很充实,收获也较多。

(在表述中不要一味吹嘘自己,否则对方会认为你夸夸其谈,难以信任;也不要一味谦虚,让对方感觉你信心不足,保守内向。要通过自己介绍,给对方留下一个诚实守信、踏实认真、积极向上的印象。)

(当受话人对你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后,询问告一段落,接下来是双方约定面谈的时间和地点。电话自荐仅仅是求职的第一步,用人单位须臾求职者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以后,才会决定是否录用。对方可能直接告诉你面谈的时间和地点,你应该在电话里确认一遍。确认无误后,要有礼貌地向对方表示感谢。有时对方可能会征求你的意见,这时,作为求职者,你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统一要求参加面事,应该客气的说:“主要看您的时间,我们现在做毕业设计,时间相对宽松。”)

 对方也有可能以专业不对口、指标已用完等理由拒绝。一般来说,用人单位对于急需的人才不会拒绝,尤其希望从众多的应聘者选拔最合适的人选。一旦拒绝,那就意味这次求职过程已结束,你应该另作选择。但在告别之前,要向受话人表示感谢,期待“柳暗花明又一村”。

 求职渠道

不少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都有这样一条标语:“谁掌握了就业信息,谁就把握了就业的先机”。就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信息的竞争,谁掌握的信息多,谁的就业视野就开阔,就能在竞争中争得主动权,不失时机地选择自己的位置;谁掌握该单位的信息多,谁就能在择业竞争中占有有利位置。

 

1  大学生求职需要了解的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的内容十分广泛,作为初次择业的大学毕业生应主要了解以下三个方面的就业信息:

1.1  就业政策

第一,了解国家就业方针、原则和政策。就业政策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使用目的的客观要求而提出的,是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任务而制定的。随着国家整体政治、经济任务的变化而变更,它是毕业生就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不能违背的。大学毕业生只能在国家就业方针、原则和政策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职业。

第二,了解相关的就业法律法规。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来管理调节和规范组织的活动和个人的活动,排除组织之间的纠纷,制裁违法行为。法律法规既赋予组织和个人进行各项活动的权利,又赋予了组织和个人同一切侵犯自己合法权益作斗争的有效手段。如果依法办事,不仅可以取得合法权益,而且可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由于我国人才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出现了不少违纪犯规现象,作为大学毕业生来说就必须清楚地了解就业法规、法令,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目前已出台和施行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合同法》等。

第三,地方的用人政策。各地区、各单位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对毕业生的引进、安排、使用、晋升、工资、待遇等制定了一系列更为具体的规定,如北京市关于外地生源在北京地区就业的规定等。不少地区为了吸引人才,还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这是大学毕业生应该了解的。

第四、学校的有关规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毕业生就业的顺利进行,学校一般会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制定若干补充规定,这也是毕业生应该了解和遵守的。

1.2  就业方法

第一,就业体制。毕业生应该清楚毕业生的就业是由国家的哪个部门或哪个机构来负责管理指导,地方各省、市、区的哪个部门或哪个机构来负责管理指导,学校的由哪个部门或哪个机构来负责管理指导。这样,当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问题时,就可以随时向有关的机构咨询。

第二,就业范围。目前,学校管理体制是国家、地方两级管理,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在不同的范围内就业。如:国家教育部所属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一般可在全国范围内就业,地方省、市、自治区所属院校培养出来毕业生,一般只能在本省、市、自治区范围内就业。另外,定向生、委培生、享受专业奖学金的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也都有明确规定。

第三,就业程序。什么时间开始和终止联系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必须履行哪些手续;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户口和档案将转到何处;调整改派的程序和手续等等问题,毕业生都要搞清楚。

1.3  供求信息

第一,了解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方针、任务和发展战略,了解产业的分类与结构,以及随社会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趋势;了解职业的分类与结构,以及该职业发展的趋势,使自己总揽全局,更好地把握自己,在国家建设的大背景下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第二,当年毕业生总的供求形势,即:与自己同时毕业的学生全国有多少,而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多少,是供大于求,还是求大于供,或者两者基本平衡,哪些专业紧俏,哪些专业供大于求。

第三,本专业培养目标、发展方向、适用范围,对口单位的情况。

第四,同自己专业直接对口或相关的行业、部门和单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五,用人单位的信息。在大学生选择单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对用人单位情况不甚了解,又没有一定的对比,于是在择业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只挑选大城市而不问用人单位的性质、业务范围;盯着有“关系”的单位,企图靠“关系”得到提拔和重用,还有的只图单位名称好听就盲目拍板等等,这些都是片面的。那么如何避免一些假象,做到对用人单位有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关键在于掌握用人单位的信息。

一般来说,毕业生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用人单位的准确全称;

2、用人单位的隶属关系,它的上级主管部门是谁(指人事管理权限);

3、用人单位的联系办法:如人事部门联系人、电话、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等;

4、用人单位的所有制性质;

5、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使用意图、具体工作岗位;

6、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

7、用人单位的规模、发展前景、地理环境、经营范围和种类等等;

8、用人单位的福利待遇(包括工资、福利、奖金、住房等)。

对用人单位的信息掌握多一点,求职的选择机会就多一点,对招聘单位了解多一点,求职的成功希望则会多一点。掌握和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量越大,判断准确率越高,反之,则越低。所以说,能否很好地收集、分析和活用用人单位信息,是对一个毕业生四年大学生活所学知识和能力的一次检验。

 

2  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收集就业信息不能只靠自己到处跑着找单位或发求职信,一般说来这种办法的成功率并不高。要善于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这些渠道和途径主要有:

第一,通过学校就业主管部门获得信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办公室或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是高校学生毕业就业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在长期的工作交往中与各部委和省市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需求信息往往汇集到这里。而且,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他们会及时向毕业生发布有关需求信息,进行就业指导,让毕业生大致了解当年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状况及有关就业的政策规定,学生本人也可以就有关问题进行咨询。学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或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是获取用人单位信息的主渠道,他们提供的信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学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或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获得的信息有以下几个特点:

1、针对性强。一般用人单位是在掌握了该校的专业设置、生源情况、教学质量等信息后,才向学校发出需求信息的,这些信息是完全针对应届毕业生,针对该校学生的,针对性强。而在人才市场和报刊杂志上获得的需求信息,是面向全社会人士的,针对性较弱。

2、可靠性高。为了对广大毕业生负责,在把用人单位给学校的需求信息公布给学生之前,学校就业主管部门要先经过对就业信息的审核,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3、成功率大。一般毕业生只要符合条件并善于把握好自己,供需双方面谈合适,马上就能签下协议书,成功率较大。

第二,通过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获得信息。国家教育部成立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各地也陆续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这些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交流信息,提供咨询服务。

第三,通过社会各级人才市场获得信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人才市场中介机构也应运而生了,在那里不仅可以了解到许多各类不同的机构和职位,而且还为你提供了一次极好的锻炼面试技能和增强面试中自信心的机会。

第四,通过新闻媒体获得信息。每年大学生毕业就业之际,报刊杂志上一般都会刊登一些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信息,信息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当年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情况。在传媒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受到了招聘机构和求职者们的共同青睐,如《大学生就业》等每期都刊载有数量不等的招聘信息,除此以外,还辟出“择业指导”和“政策咨询”等专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导。

第五,通过社会关系网获得信息。在寻找就业信息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忘记了你周围的亲戚、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也许他们会给你提供一些机会。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更愿意录用经人介绍和推荐进来的求职者,他们认为这样录用进来的人比较可靠,如果你有这种机会最好不要放过。从另一方面来讲,招聘单位每天收到数百封求职信函,而且这些求职信函在内容上并无太大的差别,所述的求职资格和工作能力也都相差无几,谁也不比谁更为突出。那么招聘者面对如此众多的没有多大区别的陌生人,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分辨出究竟哪一个更强些,强多少?所以,在求职中,能够让用人单位更多地注意你,就必须想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所以,在关键时候找个“关系”帮你推荐一下,也许是最为有效的。当然,关系要靠自己去发掘,途径也应该正当,切不可不择手段。

一般可以为你提供信息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人:

1、  家长亲友。

他们都相当关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来自社会的各个方向,与社会有多种联系,可以从不同渠道带来各种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家长亲友提供的职业信息主要来源于其个人的社会关系,相对固定,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一般不反映职业市场的实际供求状况,也往往不太适合那些专业比较特殊、学生本人就业个性比较强或具有某些竞争优势(如学习成绩优秀、共产党员、学生干部、有一技之长等)的毕业生。但信息的可靠性比较大,传递到毕业生本人的职业信息,一旦被接受,转变为就业岗位的可能性比较大。毕业生由家长亲友提供的职业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有很大的个人差异。对有些毕业生来说,家长亲友提供的职业信息是其主要的选择,对有些毕业生而言,则可能只是聊胜于无。

2、  学校的教师或导师。

由于本专业的教师,比一般人更了解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就业的方向和范围,在与校外的研究所、企业、公司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和教学活动中,对一些对口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了解得比较详细。毕业生可以通过专业教师获得有关这些企业的用人信息,从而来不断补充自己的信息库,而且可以直接找他们作为推荐人或引荐人。

3、  自己的校友。

校友提供的职业信息的最大特点是比较接近本校、尤其是本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及其在具体行业中的实际工作、发展状况,近几年毕业的校友更有着对职业信息的获取、比较、选择、处理的经验和竞争择业的亲身体会,这比一般纯粹的职业信息更有参考、利用价值。

第六,通过社会实践(或实习)过程获得信息。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我开发职业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信任,取得职业信息甚至直接谋得职业的大学生不乏其人。因此,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了解社会,提高思想觉悟,培养社会能力的同时,要做一个收集职业信息的有心人。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实践环节是毕业实习,实习单位一般比较对口,通过实习可以直接掌握就业信息,如果在实习过程中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也是一个很好的就业途径。

第七、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通过网络求职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人才交流方式,对许多求职者特别是高校应届生来说不再陌生。网络人才交流,是通过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将求职信息及招聘信息上网公开,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可以通过网络互相选择、直接交流。网络人才交流,最大的优势在于即使求职者身在异地也能获得大量招聘信息及就业机会。网络人才交流,突破了人才信息与招聘信息沟通的种种限制,实现跨越时空界限、打破单向选择的传统人才交流格局。网络人才交流,讲究的是规模效应,因此其信息容量之大是其他人才交流方式所不能比拟的。毕业生不仅可以自由地从因特网上取得各种职业信息,而且还能利用因特网把自己的履历放入网中。

第八,通过各种类型的“人才交流会”、“供需见面会”获得信息。这类活动有的是学校主办的,有的是当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因为是供需双方之间见面,不仅可以掌握许多用人信息,而且可以当场拍板,签订协议,比较简捷有效。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信息获得的渠道外,你还可以通过自己在有关专业报刊上刊登广告,或者直接向数百家公司投递求职信件和个人简历,或者查阅电话簿后电话联系用人单位和亲自拜访等等方法来取得有用的就业信息,但对大学毕业生来讲,一般不提倡这几种方法,因为要花的精力太大,而且收效很小。

从费用角度讲:关注校内信息和网上招聘信息所需的费用最少,而参加社会上的人才招聘活动除了需要门票开支外,还需要做必要的文字材料准备和衣着准备。求助于亲友虽然有时并不需要花费什么,但是感情投资却是相当的。对学生而言,查看各类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并不需要太大的花费,而在报纸上刊登个人求职广告的开支却与借助中介机构持平甚至高于想象的费用。

从周期角度考察,不论何种途径都需要漫长的等待,但是相比较而言还是有所区别。求助亲友花费的时间或许是最短的,而到刊登招聘广告的单位应聘,如果被选中,会通知你参加面试,到录用还要等待。参加人才招聘会,尽管也有面试的成分,但是由于招聘活动的规模过大,竞争比较激烈,所以需要耐心的等待。虽然说网络的发展缩短、缩小了人与人间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在决定一个人是否被录用的事情上,任何一家用人单位都不会草率行事,面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等待的时间与参加人才招聘会时等待的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样,求职于中介机构,不论是登记本人信息还是查找单位信息,时效性都会打折扣。

对个人而言,花费力气最小的求职方式莫过于浏览网上信息,在网上不仅能迅速查阅到需求信息,而且能够了解到单位动态,从中掌握一个单位的发展前景,从而为就业决定奠定基础。虽然关注校内的就业信息是每个毕业生的本分,但是还是有些毕业生过于迟钝,等、靠、要,对那些重要信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参加人才招聘会与找一家中介机构相比,一个好的中介机构似乎更难找些,参加招聘会更耗费心力和体力一些。

在困难的时候,家人和亲友的帮助会使大部分人很快地确定就业单位,然而针对性强的东西势必选择面窄,有时朋友好心推荐的单位并不见得让你满意。报纸上刊登的招聘广告,大多数是针对社会上有一定相关从业经验的人员,而给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的机会比较少。

 

3  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

 

毕业生在择业以前,必须要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自我评价,不但要清楚自己想干什么,更要弄明白自己能够干些什么,要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特点、性格特征、基本素质、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等,在此基础上,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判断一下这条就业信息是否适合你。

1、专业性。专业知识是毕业生在择业中比其他非专业人员更具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大部分毕业生在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后希望能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另外由于毕业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对专业以外的工作往往没有十分的把握去涉足,所以,专业是否对口,往往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中的一个共同标准。

2、兴趣爱好。近几年来,在毕业生择业中专业不对口现象越来越多,如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去搞经营,汽车专业毕业生去干管理等等。放弃专业固然可惜,但兴趣爱好是一个人工作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就能发挥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不过记住,你在选择你爱好的职业前,应该了解自己的能力,这里讲的能力是专业知识以外,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协调能力等。放弃了专业知识后,你面临的将是能力的竞争。

3、性格特征。性格特征也与职业信息的选择有关。如果你是一个性格内向、好静不好动的人,面对两条就业信息,一个是需要办公室文员,一个是需要营销代表,那前者是你的选择。不同性格的人适合从事不同类型的职业,毕业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来选择自己所适宜的就业信息。

另外,你还可以根据个人的要求,如对用人单位性质的要求、对用人单位规模的要求、对地理位置的要求等等,在各种就业信息中选择出有利用价值的、适合你自己的信息。

 

4  如何处理就业信息

 

对于收集到的就业信息,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筛选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和分析,使信息具有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为自己择业服务。由于就业信息时效快、数量大、品种多、范围广,所以在对其进行处理时必须做到:

1、正确的选择:择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选择。要选择得好,首先必须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查阅大量信息,以便从中迅速发现最有用、最重要的信息;其次,要鉴别、判断,善于识别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由于信息来源和人为的一些因素,造成有些信息的失真或污染,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查询、核实来加以修正、充实,使信息具有有效性;同时必须依据各自实际情况和有关方针政策找到最合适自己的信息,使信息具有可行性。

2、善于开拓:许多信息的价值往往不是直观的,必须经过使用者深入思考,加以引证才能发现。正如常说的那样:信息的价值会用则有,不会则无。所以当你获得一定量的就业信息时就必须善于利用,否则你仍将一无所获。

3、迅速反馈:信息有很强的时效性,及时用之是财富,过期不用是垃圾,当你收集到广泛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后,应尽早决断并向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一是因为招工、应聘都是有一定时限的;二是因为条件较好的职业谁都会被吸引,而录用指标是有限的,所以犹豫不决会使你痛失良机的。.

 

5  选择单位应注意什么问题

 

随着毕业的日益临近,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又开始穿梭于各大人才市场。但许多求职者在面对众多的招聘单位时,往往显得优柔寡断,不知选哪一家好。下面就列出几个择业标准,大家可以对照这些标准,来衡量哪些岗位最适合自己。

第一,要看单位有没有促进自己发展和提高的机会,也就是说单位能给自己提供什么样的舞台。在签订协议之前,你最好是有个充分的了解,单位现状如何,你去之后干什么,有无培训和深造的机会,自己在单位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等,要不怕繁琐了解清楚。

第二,要看适合不适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职业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兴趣,才能敬业、乐业,只有以长补短、才能有所为。绝对不可勉强自己去担任兴趣不浓甚至毫无兴趣的工作,更不能选择用己短不用己长的工作。

第三,要看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状况。一个企业其主导产品如果是陈旧落伍或即将被淘汰的产品,那么企业就没有什么前途。有些企业在转产、改造过程中可能存在暂时的不利条件,有些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会面临重重困难。只要它是前景可观的“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就不要放弃它,趁年轻去选择开拓性的事业,这对自己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相信其前途是光明的。

第四,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好高鹜远。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首先应考虑发展,然后考虑奋斗,最后考虑待遇,如果鼠目寸光,则将自食其果,如果好高鹜远,则将一事无成。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切忌华而不实、眼高手低。

第五,待遇是否与自己预想的相符。每一个求职者,在选取工作岗位时都会首先考虑自己的待遇问题。因为在这个市场经济大潮中,虽然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万万不能。待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因此,求职者首先关注的必然是待遇问题。注意,求职者在看待遇时千万不要“眼高手低”,而应根据自身能力来衡量决定。

第六,企业目标与理想是否长远。企业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会使员工信心百倍,斗志旺盛,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个鼠目寸光、患得患失的企业,最终只会导致人才的埋没。择业时,一定要找有前途的企业,不能只是冲着钱去。

第七,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往往能够从侧面体现出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人才运用得当与否等一系列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可激发职工积极性,僵化的人际关系则会抑制企业的活力,压制人才能力的发挥。

第八,企业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公平、公正、公道的管理制度是人才得以升迁和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升迁看业绩,待遇靠能力,任人唯贤不唯亲,人人奉公不徇私,人才才有前进动力,才会感到事业有奔头。

第九,领导是否有魅力。领导的魅力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格外重要,主要是人格魅力。一个有魅力的领导,会赢得各类人才的钦佩,从而甘心为之效劳,兢兢业业实干。与有魅力的领导一起工作,是员工的一种享受。

 

6  哪些“招聘信息”不可轻信? 

 

  在芸芸招聘广告中,挑选合心意的工作殊不容易,更甚者若一个不留神,还会掉进五花八门的广告圈套中。如果你不想被人骗,务必注意以下十种陷阱,加以防备。 

1、过期或虚构的职位空缺。有少数人事顾问公司,为求壮大声势,在职位推荐中,刊登一些已过期的所谓“招聘”,而所报的薪金亦可能与真实情况有异,求职者宜选择信誉可靠的人事顾问公司代为筛选,另一方面,网上招聘也会出现更新不够及时的情况,求职者须注意广告的上网日期及网页更新频度。

2、头衔增值实无得益。一些公司为了提高招聘要求,或吸引较高学历的应聘者,将职务头衔修饰得美轮美奂,有别于一般惯用的职称。

3、有价无市。广告开出一个颇高的薪酬,而真实情况不会出手如此阔绰,只是吸引对行业无知者的常见手段。

4、常有一些职位空缺,长年累月都在报章刊登广告,仿佛永远请不到合适的员工。请注意这可能是某些公司为测试市场动态、人力资源流动情况的一种招数。

5、降格求人。以往某职位一般需求大专学历,而广告列明中学程度及经验便可。其实除非申请人拥有丰富经验或表现突出,否则难获录取。

6、实则虚之。某些机构会在报章大量刊登广告,给人不断发展的错觉,目的是掩饰裁员危机,有时在财务状况上故弄玄虚,以避开债权人的追逐压力。

7、惯“性”行业碍于现行平等机会法案有关性别歧视条例的规定,机构不能列明“非男不用”或“非女不聘”,但实质上行业特性就是如此,例如秘书、厨师等。求职者宜预先探听,莫浪费时间。

8、保证年薪。最常出现以佣金为主要收入的行业,最后能否实现需视乎求职者的工作表现及能力。求职者可先衡量在没有佣金的情况下,固定底薪是否达到可接受的水平,不要让广告字眼误导。

9、急聘的弦外之音。某些公司附加“急聘”、“大量求聘”等字眼,目的是借助广告大量吸纳新血,在录用后的短期内再淘汰不合适的员工。本来“人拣你,你拣人”实属无可厚非,但打工仔不要因为找工作心切,胡乱申请才为上策。

10、广告语句结构多变。早前某报刊登被指有性别歧视的招聘广告,经法庭裁定,由于文句中无任何标点符号,使人可得出两种不同的理解,而成功逃脱惩罚。由此可见,雇主可以利用一个长句子而避开有关法例的限制,求职者宜仔细推敲广告含意,以免浪费弹药.

 

 

7  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如何降低成本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高校毕业生为找工作的平均花销为1280元,这对于一直求学,没有收入的学生,尤其是供子女读书的普通家庭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何降低求职成本?有关专家认为,毕业生应该寻找有效的途径,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获最大的收益。

目前毕业生求职的途径无外乎参加人力资源大会,浏览报纸广告及电视、广播的招聘信息,等待校园招聘,上网求职等几种。校园招聘的不利之处在于企业有限,而参加人力资源大会需要考虑往返、午餐等实际问题,而且招聘会场人头攒动,招聘效果未必很理想。通过媒体获取就业信息和上网求职应该是成本最低的。如果选择专业的招聘类媒体和网站,且合作企业多、影响大的网站,投一份简历,可以接受相当多企业的挑选,同时也可以挑选相当多的企业,这就是所谓“少花钱多办事”了。

 

8  毕业生“逢会必到”有必要吗?  

 

适逢年初各类招聘会陆续召开,很多学生四处奔波,逢会必到,忙得疲惫不堪,效果却不一定好。因此对于招聘会应有所选择地参加,才能事半功倍。 

从类别上看,各地政府和人事部门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适合毕业生参加。而一般意义上的人才交流会、知名企业招聘会,用人单位多要求应聘者有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常常会碰钉子。

专门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有地域之分,有全国性的,有全省性的,有地区性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各省、各地市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比较普遍。省级见面会范围较广,层次较高,毕业生跨地区流动有一定可能性。而各地市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一般面向当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解决当地的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问题。

另外,毕业生应注意供需见面会的广告和通知,识别主办单位。各级教委或教育厅、人事厅、计委、人事局主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是最可靠的。

案例分析

案例一:期望值过高

 

  98届毕业生小王来自云南罗平,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笔者去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供需见面协调会,顺便将他的应聘材料带去帮他落实单位。刚好罗平有一家制药厂要他,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昆明市,至于到昆明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

 

  分析:小王的思想在当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乡所在地的中心城市。他们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象小王这样过分看重单位所在地的毕业生不在少数。根据笔者对本校98届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在衡量单位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时,有92%的毕业生要选择效益好、工资高的单位,超过85%的毕业生要求单位地处大中城市,愿意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毕业生仅占2%。 

 

  案例二:自主择业能力差

 

  在学校今年3月份举办的小型招聘会上,毕业生小李的父母亲在招聘会尚未开始时,就早早地到会场打听单位的情况。招聘会开始很久以后,小B才姗姗来迟,并由家长陪同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面谈过程中,小李发言的时间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仍一无所获。

 

  分析:小李的问题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其实,依赖他人是难以选择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现在的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再加上父母亲的过分呵护,客观上也培养了他们的依赖心理。这些毕业生大多缺乏主见,自我意识模糊,在择业中常会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独立进行择业决策的能力差,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难怪有用人单位对依赖性过强的毕业生说:“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你来推销产品吗?”

 

  案例三:信心不足,缺乏主动

 

  毕业生小刘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的初期满怀信心。但由于专业冷门等原因,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结果产生了自卑感,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到了新的用人单位那里,只能被动地问人家:“学某某专业的要不要”,其他什么话都不敢讲,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

 

  分析:小刘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在作怪。在择业遭受挫折后,一蹶不振,对自己评价过低,丧失了应有的自信心,择业时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不敢主动、大胆地与用人单位交谈,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越是躲躲闪闪、胆小、畏缩,越不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惑。

 

  案例四:自负而失败

 

  毕业生小D口才不错,在与用人单位代表面谈时自我感觉良好。一番海阔天空的高谈阔论以后,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 

 

  分析:小D的失败是典型的自负心理造成的。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从而失去自知之明。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总是自以为是;自负自傲,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夸夸其谈,胡吹海侃,结果留给用人单位的是浮躁、不踏实的印象。试想,有哪家单位肯要一个不知天高地厚、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呢? 

 

  案例五:要求苛刻令单位无法接受

 

  我校现代财务管理专业某毕业生与某集团公司经过双选、面试考核,终于进入签约阶段,协议书首先由毕业生本人签署应聘意见,该生在“应聘意见”一栏中写下了以下6条要求:(1)从事财会工作;(2)每周工作五日,每日八小时工作制;(3)解决户口,提供单身住房;(4)住房公积金、劳动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支出均由公司负担;(5)每半年调薪一次;(6)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例如考研等)。单位鉴于以上条件不能完全答应,将协议书退回,并建议修改后再签。最终,该生因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未能被录用。

 

  分析:该生未被上述单位录用,根本原因在于所提要求过于苛刻。笔者曾与该集团人事部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以上条件为什么不能完全答应,该负责人说,这位同学提出的6条要求,有些我们是可以满足,也应该做到的,比如: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八小时工作制,解决户口,提供各种福利等。但有的款项就无法答应,比如,每半年调一次薪,这种要求恐怕任何单位都无法答应。又比如“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一条,从毕业生角度来看,提出这样的要求可以理解,但从用人单位来讲,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我们鼓励个人提高自身素质,但如果服务期内想考研就考研,不受单位任何约束,单位肯定是不能答应的。尽管这位同学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这种苛刻的条件我们是无法接受的。

 

  案例六:被动等待坐失良机

 

  浙江某单位向学校发布了要来校招聘大量人才的信息,校就业指导中心迅速公布并电话通知了各学院,各学院反应不一,有的学院书记亲自打电话与对方联系,推荐自己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有的则主动邀请对方到学院来选毕业生,有的则用特快专递寄出了学生的推荐材料。而与此同时,部分同学却在等待面试通知,认为反正该单位要来校招聘,等来了再投材料也不迟。后来,这家单位真的来了,人事部门负责人却非常抱歉他说:“真对不起,其实,我们几天前就已到贵校,但刚跨进贵校校门,就被贵校某学院盛情‘拦截’而去,晚上住在贵校招待所,闻讯而来的毕业生一拨又一拨,结果我们的计划提前录满了。”在场的毕业生后悔不已,机会就这样在等待中错过了。

 

  分析: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机会应该说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就看你如何把握它。各种招聘人才的信息,每时每刻经过各种渠道在发布、在传递,好比一条河流,信息是一朵朵浪花,你抓住了,就归你所有,你错过了,就无法回头。因此,只要你认准这条信息对你有用,你感兴趣,就必须主动以最快捷的方式向发出信息方做出反应,让对方知道你、了解你,才有可能看中你。机会往往就是这样被主动者拥有。

 

  案例七:巧妙回答打开求职之门

 

  在上海某单位组织的一次面试中,主考官先后向两位考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我们单位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集团公司,下面有很多子公司,凡被录用的人员都要到基层去锻炼,基层条件比较艰苦,请问你们是否有思想准备?”毕业生A(我校)说:“吃苦对我来说不成问题,因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父亲早逝,母亲年迈,我很乐意到基层去,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才能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毕业生(B)(外校)则回答:“到基层去锻炼我认为很有必要,我会尽一切努力克服困难,好好工作,但作为年轻人总希望有发展的机会,不知贵公司安排我们下去的时间多长?还有可能上来吗?”结果前一学生被录用,后一学生被淘汰。

 

  分析:在面试过程中,回答问题的技巧非常重要。对有些问题的回答,表面上看来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但却令考官反感。这是因为:考官并不在乎你回答内容的多少,而在于考察你对问题本身的态度,进而了解你对职业的态度等等。显然,这一案例中,考生A对下基层态度端正、诚恳,令主考官欣赏;而考生B思想上明显有顾虑,尽管是人之常情,但这种场合下他的回答显然不合时宜。

 

  案例八:不要放弃任何一次机会

 

  某毕业生赶到杭州某次人才市场时,已是下午3点多钟,此时,许多单位已录满人员撤摊而去,剩下的单位也在整理材料考虑收场,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自己感兴趣的某单位递了最后一份材料,并诚恳他说明了自己晚来的原因。谁知刚过两天他就收到了该单位面试通知,一周之后便签订了正式协议,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分析:外出参加人才招聘,一般来说应赶早不宜迟,但有些客观因素是无法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要随机应变,要沉着、有耐心。有时,耐心等到最后,好戏就在后头。总之,要么赶早,给对方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要么耐心等到最后压轴,同样也会给单位以深刻的印象。

 

  案例九:口头协议无效

 

  某单位接收我校某毕业生,当时已通过体检、政审考核等程序,该单位表示同意录用该生,但提出因没有带公章,请学校先盖章签署意见。他们同意之后再补办有关手续。校就业提导中心为慎重起见,反复提醒毕业生最好等单位先盖章,学校再盖章。但单位和学生本人都很急,单位说:“反正我们已同意接收,只要方便同学,简化手续,谁先盖章无所谓。”学生说:“我体检、政审都通过了,请给我一次机会,我愿写保证,保证因手续不全后果自负。”且该生所在院领导也打电话为之说情。鉴于此,学校先盖了章。谁知刚过两天,该单位将该生协议书退回。

 

  分析:签协议一定要慎重,必须把双方的约定以文字形式写下来盖章签字方生效,“君子协议”、“口头协议”都是空头支票,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一旦发生纠纷,毕业生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毕业生必须学会保护自己。一般来说,毕业生最好是亲自前往单位签约盖章,如果一定要将协议书寄去签,那应该要求单位先出具书面接收函,以确保万无一失。

 

  案例十:附加协议一定要权衡利弊

 

  某毕业生参加了考研,但成绩尚未出来,自己又没有什么把握,于是竭力到某单位应聘,后该单位正式要求签约,且催得很急,否则另考虑人选。该生担心错过良机,匆忙签约,且未仔细推敲附加内容:即“服务期内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出升学、出国、调动等要求,否则,缴违约金若干。”不久,研究生录取分数出来了,随即该生又收到了某校的录取通知,该生后悔莫及,单位却不答应更改协议。无奈,只好放弃深造机会,履行协议。

 

  分析:在签约过程中,有不少单位会备注附加一些协议条款,如“必须取得学士学位”、“必须体检合格”、“服务期多少年”、“违约金多少……”等等,对这些内容,毕业生应看仔细,并权衡利弊,尤其是服务期和违约金等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

 

  案例十一:脚踏两只船,咎由自取

 

  我校某些毕业生用学校发的协议书跟浙江某单位人签了约,又擅自用考取研究生同学的协议书跟广州某单位日签约,B单位协议书已到学校盖章鉴证,该生后反悔又想去A单位,不得已,只好到B 单位谎称学校要其将协议书取回补办手续,并保证什么时间之前一定办好,单位也相信他,将协议书全部还给了他,而他本人一拿到协议书即到学校又谎称是该单位欺骗了他,解决不了户口将其退回,要求学校在A单位协议书上盖章,学校为谨慎起见,出面与B 单位联系,得知该生有不诚实的行为,对其作出严肃批评,并责令其向该单位道歉,请求谅解。谁知该生以学法律专业自居,声称单位没有任何证据(即协议书不在手),B单位一气之下,一个电话告到学校:状告该生行为太不象话,欺骗单位,又欺骗学校,道德品行败坏,希望学校给予严厉处分,否则将来影响学校的声誉。最后,该生以“声败名裂”告终。

 

  分析:签约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各方一经签字盖章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一方都有履行协议的责任和义务,不得随意变更协议。上述案例中学生违背了诚信原则,知法违法,多头签约,且到处撒谎,逃脱责任。这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既损害自己利益,又败坏学校名声。

 

  案例十二: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我校经济学院今年某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因外出找工作单位,后又在该单位实习,竟然错过了该学期某课程的考试,由于缺考,这门课没有成绩,只好重修,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由于重修,毕业证、学位还不能按期拿到,由此必须推迟到单位报到,少拿几个月工资不算,还有可能被单位退回学校。

 

  分析: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一定要正常处理好求职与求知的关系,求职固然重要,但切忌影响正常学习。上述案例中的学生显然没有处理好这对关系,以致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案例十三:毛遂自荐要有勇气,还要有技巧

  有一家报社正在招人,但已写明需要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一律不接受。而有一位应届女大学依然走进这家报社 

  问:“你们需要一位好编辑吗?”(言下之意自己当然就是" 好编辑",语言是这么自信) 

  答:“ 不。”(拒绝却是那么干脆) 

  问:“那么,好记者呢?” (语言还是那么自信) 

  答:“不。” (拒绝还是那么干脆) 

  问:“那么,印刷工如何?” (依然是坚韧不拔) 

  答:“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路全部都封死了,看来是没戏了) 

  问:“可是--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这位大学生从公事包里拿出一块精美的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

  报社主任笑了,单位也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面前这位年轻人了。 

  最后这位年轻人被录用作报社销售部经理。 

  分析:这位年轻人所谓的“新招”就是自信幽默,因为自信的语言应答不但有助于受试人吻合招聘者既定的聘用期望,而且可能重新塑造招聘者的聘用愿望。

 

案例十四:求职成功还需“出其不意”  

   1、狭路相逢勇者胜

  曾有几家单位到某高校金融系面试学生,明确表示女生一律免谈。等在室外满怀期望的众女生闻之,气得满脸通红,一哄而散。惟有一女生耐心地候于门外。最后,她被请了进去。她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令主考官格外欣赏,结果成为第一个被拍板要定的毕业生。

  2、幽默招术出奇效

  一位毕业生在广告信息栏里看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当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去面试时,已有8位毕业生排在他前面。他很想自己得到这份工作,便很快想出了办法。他写了一张纸条,请秘书小姐马上交给经理。经理看后大笑起来,原来纸条上写着:“经理先生,我排在第9位,您在没有看到我之前,请不要作决定。”终于他如愿以偿。

  3、画蛇添足胜添花

  一家外贸公司想要招聘一名搞贸易的人才,并要求此人会外语。一女大学毕业生知后喜出望外,马上赶到那家公司应聘。一到公司她才知道,已有几名比她外语还出色的应聘者被淘汰了。女大学生立即调整了思路,在回答完考官提出的相关问题的同时,又主动地介绍了自己的情况:“我对经济贸易很感兴趣,因为我上高中时,对世界地理的学习特别用功,所以对各个国家的地理概貌、矿产资源都比较了解,我可以用英语介绍美国西部地区的情况。同时,我也可以用日语介绍一下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情况。我曾在商业部门实习半年,颇懂一些经营之道,如果你们能认真考虑我的条件,我想可以胜任此项工作。”小姐恰到好处的“画蛇添足”,说到了考官的心里,她被聘用了。

  4、欲擒故纵“杀手锏”

两位研究生结伴到深圳求职,并同时相中了一家摄影广告公司。他们找到公司总经理,可没想到已有两位大学生被内定聘用。这时,一位硕士生拿出一沓彩色风景照片,对那位总经理说:“当你看完这组照片后,一定会认为摄影技术不错,起码达到了摄影的一般要求,如果稍加提高,那么一定会深受摄影爱好者的喜爱。”那位总经理赞同地点了点头:“可以说,这些作品的摄影技术还是不错的,我看如果你能达到这个水平,我倒可以考虑聘用你们。”“既然老板这样看重这些作品,那么,我就不谦虚地说,作者就是我们。”老板惊愕了,只好聘用他们。

    分析:求职是门艺术,职场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如同商战一样,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方能成功。

 

案例十五:毕业生求职切莫入误区  

   成都某书城今年6月打算招一名打字员,招聘广告发布后应聘者纷至沓来。在100多份自荐书中,有个一个月后才毕业,汉字输入速度达到120字/分钟的廖玲引起了用人方的注意。当他们打电话叫廖玲前来面试时,廖玲双手贴满胶布跑来了,结果一试,她每分钟仅能打60字,据廖玲说是“昨天打篮球不小心把手伤了”。实际上书城的内定条件只要求60字/分钟。可是书城负责人对部下说,廖玲受没受伤大家心知肚明,以她的速度我们可以要她,但书城不会考虑她了,因为我们很难对一个不诚实的人投以信任。

周莲是成都某大学中文专业2000年的毕业生,在一家公司当内部刊物的编辑。能进这家公司,周莲那份让人刮目相看的自荐书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院报主编,曾在数家媒体实习、兼职,有相当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用人单位一看,当即拍板要人,并作出承诺:工资每月800元,要签劳工合同,要办医疗保险,有福利,工作内容是整理编写内部资料……

  一个月后周莲和公司就爆发了战争。原因很简单:公司不但没跟她签合同,没办医疗保险,而且还只发400元月薪。周莲遂和公司理论。经理振振有辞地说:“承诺的待遇是正式员工才有的,你刚毕业,当然有个试用期。”周莲责问当初招聘的时候为何不讲清楚,经理说:“你一上办公桌我就知道你是个新手,没点破是给你面子。”周莲一下子就哑了——她根本不是什么院报的主编,也从未在哪家报社任兼职,仅仅有过几次发稿经历而已。结果摆在周莲面前的只有哑巴吃黄莲和自动辞职两条路。

  周莲承认在自荐书里“做了手脚”,但她说用人单位也不地道:“他们不也常常会开出一些根本就办不到或不想办到的‘优厚待遇’吸引我们吗?”在周莲眼里,大家都在欺骗,应聘者不做手脚就要吃亏。

    分析:用人单位普遍表示:选拔毕业生品德第一,能力第二,一旦发现能力与自荐书出入较大的,将毫不留情地请走。  

 

  案例十六:求职讲究避实就虚  

  小李和小王去一家单位应聘,两人能力相当,小李应聘的是销售主管岗位,小王却投报普通营销员岗位。经过激烈的角逐,由于应聘销售主管的人才众多,小李空手而归,小王则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营销员岗位应聘者中“鹤立鸡群”,深受主管器重,当场就签订了聘用合同。一年后,小王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俗业绩晋升到销售主管的位置,而小李却终日困苦,为一日三餐发愁。小王说,求职也和做生意一样,讲究“经营”,避实就虚,从低处进门,往高处发展,获胜的机会就大,事业就会成功。

  分析:小王求职讲究避实就虚、由低到高的策略能给我们不少启示:一、岗位竞争激烈,高职位,薪酬高,但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挑战,强中更有强中手,加上这类岗位录用人数又少,即使你真有两下子,也不一定能被录用。二、从低处进门,目的是往高处走,由于处于低处,个人的才华容易得到体现,易引起老板的注意,晋升加薪也就容易得多。三、一些单位名义上招的是高职位人员,但是并不一定一上来就让你坐上这个位子,而是让你从低处做起,在基层观察和考察,这样,与其从山峰掉到峡谷,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还不如脚踏实地,直接从基层做起,工作上迅速上手,为发挥自己专长赢得宝贵的考察时间。

案例十七:面试华为和斯伦贝谢 

深圳华为,斯伦贝谢,这两家公司都是在业界卓有声誉的大型企业。笔者有幸参加并顺利通过了这两家公司的所有面试,对这两家公司各有风格的面试活动,颇有感触!

   1、关于华为的面试

  相对于斯伦贝谢,华为的面试比较朴实无华。华为在我校侧重于要计算机、电子信息、数学软件、自动化类的学生。对专业和成绩看得比较重,成绩优秀者,有社会工作和干部经验者,有科研成果者及高学历者占优势。经过自荐材料的筛选就公布第一轮面试名单。所以材料要准备充分些,但也要详实!华为会提前向系里索要学生综合排名表对学生材料进行核实    !

  华为的第一轮面试侧重于专业,通常会问你擅长哪门专业课,然后口试和笔试几道专业题目,都不是很难。然后会详细的问你的社会工作和实践情况,甚至生活细节,如宿舍值日安排.。答这些问题你可要小心,一定要多点心眼,别以为别人随便问的!在他们眼里,生活细节更能反映人的品质。这些回答如果他觉得满意的话,他都会做记录的!同时也会问一些挑战性的题目,如"假如你在一次公司派你去为客户服务中,你却不会处理该问题,你将怎么办?"(据说最经典的回答是,你对客户说:我是和我导师一起来的,我的导师随后就到,然后赶快和上级部门联系。这样回答既让客户感到公司对他的问题很重视,专门派了导师,又避免了自己不会的尴尬。)还有"假如你是公司职工,在给客户服务时,客户不满意,对你破口大骂,你将这么办?","假如你是接手一项工程,你将怎么着手这项工作?"之类,有时也会就一些专业问题和你讨论。

  华为的第二轮面试一般就是很放松的交谈,侧重于你的言谈举止和反应能力。你可能觉得你们的谈话很普通,其实不然!他的谈话是蕴涵有他的"考点"的!如他和我交谈时随便的问起我们学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学>这门课并知道我们学校有心理咨询室,就"随便"的问我去过没有(你心理有没有问题?)?他还会对你施压,看你的品质,如他问"你们这批人肯定会有很多人被淘汰,刚才你们班有个同学说他自己的德育分很高,你对他有什么看法?"(你有没有嫉妒心?)"你觉得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这你可要注意好分寸,最好说些无伤大雅,或者明贬暗褒的"缺点"!也会问你的综合情况,第二轮面试侧重于你的综合素质。

 华为在我们学校只面试两轮,听说在山大还进行一次心理问卷测试。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你在前几轮面试中不幸落选,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实力和自信,深圳很多企业都会有可能再给你一次机会的!我的不少同学就有过成功的例子!

    2、关于斯伦贝谢的面试

    斯伦贝谢的面试则花样翻新一些。第一轮面试主要考口语和听力,先是英文自我介绍,2分钟,后是英文提问和汉语提问!一次4-5人同时进行!第二轮面试比较有趣!10人一组,先是每人90秒英文介绍自己的最大特点,介绍一定要答到点子上去,有同学不是介绍自己的特点而是大摆自己的获奖经历和学习经历,当然会丢分了!另外,心理素质要好,可能你停顿时主考官会给你施加压力"还只有30秒了!""只有10秒!"这是看你的心理素质。然后把10人分成两小组,每组5人。然后假设两个小组是设计人员小组,要制造一艘远洋客船(或是房子)。让两个小组3分钟讨论列出造船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并按重要性把他们排序,然后推出一人讲叙一下小组讨论的结果。讲叙完毕后每组发几张报纸,一把剪刀,一瓶胶水,让10分钟内各组按自己的设计做出模型。同样在做模型的过程中主考官会不断给你施加压力“还只有1分钟了!”你的反应是重要的,主考官你别看他好象没事似的等你们完成,其实他不断的在斜着眼睛观察你的表现! 你在这些过程中,是否有领导意识(给别人分工明确,而别人能赞同你的意见),是否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只有一把剪刀),团队精神,以及动手能力很重要(这是次要的模型做的不好不要紧,笔者的就做的很糟。)。做完模型同样双方推出一人做解说,然后双方讨论。你也要恰如其分的表现自己。譬如,刘为民同学就表现出较好的组织能力,他没有太动手做,但是,他能协调好小组其他成员,给考官很深印象。小节也要注意,譬如面试完后,崔龙同学第一个主动帮考官收拾造模型的垃圾,就赢得了考官的得分。当然“眼头亮”是长期培养的结果,但有意识加强还是短期可做到的!

   第三轮是面试专业,用英语口语面试,你如果回答不出问题,你也不需要紧张,但你要善于联系一些相关知识点,别停顿太久给别人反映迟钝的感觉,要善于绕过问题走路。老外很灵活的!

   斯伦贝谢面试有点不拘一格,笔者有个朋友曾在自荐材料中 批评斯伦贝谢“来的这么迟来招人,简直是对人才的浪费!”结果却让招聘人员对他产生兴趣。面试时候迟到一点也不碍事,他觉得等你是值得的!材料也不一定要非常全面,笔者就一张简历!不过,你不要刻意求新求异!要对形势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可能出奇制胜的!

   总之,你应该清楚的了解到主考官的任何动作的意图。并有意识的表现,, 强化你在他心中的印象。没有一点“亮点, ”的表现,他是不会记住你的!有个深刻的好的印象,你就成功了一半。所以面试还是要点技巧的!当然,这些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没有一定的英语和专业基础,以及实践经验是不行的!     

案例十八:慎重对待签约

我校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毕业生小贾顺利地通过了一家海洋石油单位的面试,在签约的时候,单位问他考不考研究生,小贾说不考并按单位的要求在就业协议书备注条款中注明了“我未报考研究生”。实际上,小贾已经报考了研究生,没有把握,又怕错过了这家热门单位,说了谎话。结果,小贾被某高校录取了研究生,按学校的规定,小贾需要同这家单位解除就业协议,而单位以就业协议的约定条款为根据拒绝了小贾的请求,学校只能按照协议将小贾派到这家单位去工作。

分析:毕业生不能因求职心切而弄虚作假,特别是对待签约一定要慎重。

案例十九:介绍自我别言过其实  

  在一次人才招聘会上,一位大学生应聘某家外贸公司。只见这位大学生先是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从事营销工作的打工经历,当招聘人员询问他的外语水平时,他当即表示:“能熟练地同老外对话,参加贸易谈判也不成问题!”招聘人员随手翻阅了他的大学英语4级证书,突然改用英语向他发问:“Will you please tell me your working experience English”(能否用英语告诉我你的工作经历)没想到他却颇为紧张,说得结结巴巴。连这么基本的自我经历英语表述都不能对付,又何谈与老外进行贸易谈判呢?很显然,这位大学生在介绍自我能力时言过其实了。

事后,这家公司的招聘经理说,倘若这位大学生坦率地承认自己英语水平一般,倒也情有可原,只需表明自己今后会加倍努力赶上去,很快能胜任新职的态度和决心,他们会考虑录用他的。但他却言过其实,弄虚作假,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案例二十:一不小心成被告

一位大学生到一家私人企业应聘从事营销工作,双方签订了就业协议。可是工作不到两个月,朋友帮他在一外资企业谋到一职。抵不住新岗位的高薪诱惑,该生以工资低、待遇差、住宿条件差为由,交上一纸简单的辞职书,未经原单位批准就离开了。结果,该单位不但未将其人事关系转向人才交流中心,而且还以该生单方违约为由将其告上法庭。

分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一旦签订就业协议就要履行协议中的各项责任,否则可能给自己带来纠纷。

拆穿求职过程中的潜规则

招聘的“金九银十”旺季已过,无论是校园招聘还是社会招聘,都已进入面试阶段。招聘网站职位数据显示,和去年同期相比,民企取代外企,列在招聘榜榜首。而10月汽车、金融等行业国企需求也上升明显。不同性质的企业,面试各有“文化”,一方面,面试是选优,另一方面,面试又是在“测谎”。一个优秀的候选人,绝不是简单地“被面试”。

  面试经历

  “霸王面”二面遭淘汰

  五鱼(id),男,25岁,中科院半导体所应届硕士毕业生

  前不久我得到了一个去一家知名IT企业面试的机会,本来是特别想去产品部的,但网申时不小心投到了市场部,专业和兴趣都不合适,所以没得到面试机会。

  但我不甘心,企业组织第一次面试时我就去“霸王”了(直接到面试现场“强行”要求面试),但面试官很忙,没有给我产品部的面试机会。等了3个小时,游戏策划的小组面试官出来说,还有1个面试机会,谁能回答出问题就可以进去。面试官问了一个问题“D&D”和“DNF”有什么区别。众人沉默,我回答出了D&D是龙与地下城风格。然后成功进入一面霸王面。

  面试中,我的表现不错,补做了一份游戏类的笔试题,得了61分,杀入了二面(第二轮面试),但因为没有很强的游戏知识背景,二面惨遭淘汰。我现在依旧是希望能有这个公司产品部门的面试机会。

  点评:“霸王面”精神可嘉 但成功率低

  一般来说,应聘者只有接到企业的面试通知后才有机会去面试,有的个性较强的人投出简历后虽然没有接到面试通知,但依然会直接到面试现场去找公司面试官“强行”要求参加面试,这就是职场中颇另类的“霸王面”。霸王面的“后果”无非是成功和失败两种,所以那些勇敢争取面试机会、积极展现自我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

  但一般传统企业、政府机关等招聘流程严格的单位通常不接受这种面试行为。突然闯来的“霸王”大都是在简历环节或笔试环节被淘汰的应聘者,说明他们某些方面不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突然的造访会打乱面试官的时间表,通常对其当场申请的职位也缺乏针对性,大有碰运气的成分。所以即便得到面试机会且表现不错,成功率也很低。

  让面试官眼前一亮

  徐晔,女,27岁,国家机关公务员

  今年公务员考试快出成绩的那几天,我特别紧张,后来查到自己拿了高分,但很快又开始更紧张了,一想到要进入单位的最终面试,我就觉得压力特别大,每天都在琢磨怎样才能给面试官们留下好印象。

  我本想听大家的建议,去买一套深色正装,配上白衬衫,后来反复思量,觉得这个单位并不是每年都招新人,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这个单位“80后”不多,我要是穿得太像外企OL或太老气横秋,可能都不是单位喜欢的style,还是给办公室领导展现自己朝气蓬勃的一面比较好,于是选择了穿一件样式并不夸张的绿色毛衣。面试那天我特意化了淡妆,自我感觉还不错。一进面试房间,几位面试官就不约而同交换了眼神,我心里一阵窃喜,立马就更加自信了。

  最后我在十几名面试者中拿到了第一名的面试成绩,求职成功!后来在等待录取通知的日子里,我还成功应聘了几家规模各异的民营企业,针对不同单位的特点,让HR看到新鲜的亮点是很重要的。

  点评:展现个性要有限度

  面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特色突出,在通过简历和笔试选拔出来的同一批竞争者中,可能大家的能力和状态都很接近,那么你面试时的表现要有别于他人才能让面试官对你印象深刻。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能让别人很容易记住你。除了在服饰上做到合理范围的出彩之外,开场白、自我介绍、回答问题等语言沟通环节,也要注意使用一些风格明显的词汇,不要说套话空话浪费时间。当然,突出自身特色的前提要建立在对应聘单位的风格、要求、组织文化的了解上。展现个性也要有限度,如果有失美感或有违应聘单位的用人需求,就弄巧成拙了。

  拆招潜规则

  一般外企:要能听出面试官的潜台词

  在面试前,外企总是让候选人等待很长的时间,直到候选人望眼欲穿,几近绝望,才会收到面试通知。外企的面试花样繁多。面试题目并不非常注重数理化试题,而更注重分析思路和推理等方法层面的东西。有的竞争辩论、有的估算存货价值,有的当场测试打字速度,让人防不胜防。

  外企的面试官希望找到一个成熟、活跃、聪明的新员工。外企的问题,通常是“旁敲侧击”型,比如问“你有什么缺点?”如果你简单地回答诸如“粗心”、“交际能力不强”等,那么,这个问题你的得分是0。

  拆招

  因为老外习惯用邮件沟通汇报、习惯根据计划和预算办事、习惯正式的商务语言;因此,好的文笔能够令你锦上添花。 

  你最好了解最新的时尚资讯,精力充沛,思想跳跃,富有创意。

  有关缺点的问题,面试官其实只想了解候选人能通过什么方法克服缺点。如果不能听出问题的潜台词,那么面试机会就会被浪费。 

  欧美公司:美企不问隐私 欧企爱测心理

  一般来说,欧美企业的面试最严格,其中又以世界500强企业的面试要求最严,而严格之甚者,一般是消费品领域的世界500强企业了。

  有种残忍的面试叫“压力面试”,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答案,比如“一分钟之内说出你大学期间遇到的三个最大的苦难?是如何克服的?”等。还有一种古灵精怪的题目,比如“地球的体积有多少立方米?”这种压力面试,对候选人的血压或心脏是一个考验,而且,外企的面试中,一般用外文提问。

  外企还比较喜欢“团体面试”,出一个题目或规定一个场景,由候选人讨论或表演。

  拆招

  美企:以结果为导向,对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隐私问题一般不问,IT行业对着装没有要求,面试回答问题必须直视面试官的眼睛。不会直接问人的缺点,而是委婉问候选人自己认为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面试后期一般会有英语问答时间。

  欧企:喜欢用各种心理测评工具,岗位描述写得具体而详尽。喜欢看起来有自信的候选人,对外表相对比较看重,一定要西服领带。德国的面试较严谨,更重视外语,面试的结构也较复杂。法国相对随意,面试中自由发挥的程度大。英国一般也需要多轮面试,讲究面试中的逻辑性。

  日韩公司:日企着正装 韩企不谈薪

  日韩企业重视礼貌和细节,所以面试成功与否,有时候不在于面试题本身。总体而言,日韩企业更喜欢诚实、积极、严谨的候选人,也很看重英语水平高的候选人,英文表现力强是可以在面试中加分的。

  拆招

  日企:面试必须着正装,面试回答问题直视面试官的眼睛会被认为是不尊重的表现,必须严格守时,态度要谦恭。

韩企:韩资企业对应聘者提出薪资要求非常反感,面试时冒然提出薪资要求是非常不妥的。另外,韩国公司喜欢稳定的员工,面试交谈时应该做到言谈举止稳重大方。

实用肯干最关键

  民企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中的新生力量,多数民营企业的招聘面试还没有形成套路和体系,往往比较随意。

  一般民企的面试,比较强调对候选人背景和经验的考核,看重人才的实用性。面试比较重视实效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同时,面试官的个人好恶偏向,往往影响面试结果。

  因人定岗的状况比较多,对年龄、婚姻等隐私问题深挖,喜欢和候选人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PK,面试程序随意性大、岗位设置和考核指标模糊,不喜欢出具书面承诺。

  拆招

  大民企:喜欢名牌学校的大学生,对海龟愿意用钱“砸”。不喜欢听面试者在大企业的故事,喜欢面试者讲来到公司能做出什么贡献,频频点头并不代表事后评分高。

  小民企:一定要干活快、有客户资源、八面玲珑、能吃苦,24小时随叫随到,要钱少。吸引人才为解决燃眉之急,对人才未来的发展没有太多规划。

  国有企业:举止得当少谈报酬

  在一些程序严格的大国企里,某位领导对候选人的中意并不是候选人平步青云的唯一通道,大家更欢迎低调内敛却又多才多艺的新同事。

  对应届大学生,比较重视对学习成绩、专业内容的面试考核。也比较关注候选人的非职业技能,比如钢琴、舞蹈、篮球等方面的特长。

  国企的问题,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型,开场问题通常会问你是不是独生子女,家里有几口人,住在什么地方等,然后急转直上,问候选人对业务知识了解多少,对一些业务问题如何解决,还有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等,最简单的和高难度的都会问到。

  政治素质。国有企业一般对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较感兴趣,如果毕业生政治素质过硬,就很容易让招聘人员另眼相看。

  专业成绩。面试中恰当地表现自己的专业素质,往往要比空洞地强调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容易引人注目。

  举止得当。国有企业一般不太喜欢个性张扬的人,中规中矩,举止行为朴实的求职者更容易得到招聘人员的青睐,因此穿着平实普通更好。

  多才多艺。许多应聘者在国企时并不因为专业能力出众而脱颖而出,却是以一技之长而得到赞赏。比如棋琴书画皆会、球技出众等。

  少谈报酬。国有企业更乐于看到一个有甘于奉献精神的员工。因此在提到薪酬待遇时不妨将薪酬要求放低一些。

  不对上级直呼其名

  港资公司:不对上级直呼其名

  受英国公司的传统影响,等级制度最森严,对细节挑剔,不轻信大陆员工,看重忍耐精神,不喜欢员工提诸如岗位轮换等问题,喜欢看面相、根据风水招人,对普通话尤其是俚语的理解不够深入。

  拆招

  面试要称呼对方小姐、先生、博士等,不能对上级直呼其名,面试对薪资问题会追问得特别细,需要提前应对。

  上市公司均早已渡过创业阶段,对人才标准的设定和衡量也相对成熟。在吸纳人才时,第一要求经验。第二要求学历。第三要求沟通能力。

  国内上市公司喜欢外企或国际工作背景的应聘者,要求“见过大世面”的,喜欢用从“四大”或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出来的人。

  拆招

  想加盟一家公众企业,就需要充分表现出诚意。事先搜集一些公开信息,如新闻、披露、年报等,再整理一些问题,趁机向面试官请教。适当晒晒背景,经历“可以有”。

  台资公司:印象决定面试基调

  虽然都说中文,但有些词语无法对接,需要提前恶补,比如“销售渠道”,他们叫“管道”,员工年餐,他们叫“尾牙”。有明显的军队化管理特征,新进员工的薪水会压得很低。

  拆招

  台资HR可能主观性很强,对你的第一眼印象还有聊天过程中不经意的一两句话都会决定整个面试的基调,应聘要时刻防范。

  面试官会观察诸多细节:从应聘者的仪表风度、体型外貌、衣着举止、精神状态到礼仪礼貌、创新精神等。

  在提问过程中,希望能看到应聘者努力展现出对企业的忠诚度、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在回答问题时阐释出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可程度。需要提醒的是,诚信在面试中是很重要的,很多求职者在面试中采取撒谎策略,其实HR很快就能区分出谎话与真话。

  应聘者的以下表现可以加分:保持微笑,注重聆听;端正坐姿;传递文件时双手接送,面试后礼貌地表示感谢,并将所坐的椅子回位。自我介绍时重点突出。对提问,能通过分析抓住本质,说理透彻。面试时不妨与HR讨论有关工薪、福利等切身问题,表现出诚意。

  面试官提醒:眼神和微笑是“必杀技”

  Linda,某外企市场部主管,8年职业生涯中多次成功跳槽

<, P class=p0 styl, 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

  其实HR问的很多问题,在简历上都有,他只是想看你怎么表达,并在你言谈举止的细节中观察他想考察的内容。

  我的“必杀技”是眼神真诚地与面试官对视,表现出自信满满的样子。另外,无论对方抛来什么样的问题,不要表现出惊慌、羞愧、焦虑等负面情绪,保持镇定的微笑,展现出处变不惊的风度,必要时可以微笑着请对方进一步阐释问题,以争取思考作答的时间。

  面试前模拟对练

  小艾,对外经贸大学08届硕士毕业生,曾拿到多家外企offer

  在群体面试中,考察的是应聘者团队协作、领导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素质,有时在案例中取胜的人反而可能因为太强势、缺乏团队精神而输掉面试。

  每次面试前,我都要提前几天找朋友陪自己对练,两人在宿舍里互相模拟应聘企业的面试官,出各种各样的常规的、刁钻的题目来考验对方。  

  面试迟到后果很严重

  朱建国,喜地集团HR总监、过来人求职网指导专家

  在我的招聘工作中,对那些比较了解企业又熟悉岗位的应聘者,往往会加分,最后录用时他们的被录用几率大于那些能力优秀但不了解企业的应聘者。

  面试时千万不要迟到,尤其是集体面试,迟到了就不可能再进去了。迟到的后果很严重,而且“没有任何借口”。求职者在接到面试通知后,应该尽快弄清楚公司的具体地址,哪种交通方式最合适,必要时可以提前一天踩点儿。

  只给雇主想要的

  李春雨,中华英才网特聘职业规划专家、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

  面试时,你有什么能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对方需要你有什么能力。很多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有机会就猛吹,却不了解对方的需求。所以一定要了解雇主心态,只给对方想要的。

  其次,应聘者要学会从“面霸”、“霸王”向“拒无霸”转变,从每一次面试被拒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把面试当成职场道路上的积累,减轻挫折感。

过期就业竞争力减弱 应届生应珍惜求职黄金季

不少非应届毕业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及时就业,在毕业一两年后再求职时,他们往往被职场人士称为“过期就业者”。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这类求职者由于经历复杂、压力又大,求职并不易。

  往届毕业生成“剩男剩女”

  据统计,在前不久的某场应届生双选会上,前来参加应聘的“过期就业者”约占二成。与今年即将毕业的应届生比起来,他们求职并无明显优势,而且还略显尴尬。

  “你05年就毕业了,怎么现在还在找工作?”这是用人单位对一位往届毕业生小刘的质问。小刘赶忙用较模糊的语言回答招聘负责人的问题,“一直忙于其他事情,没顾得上联系工作单位。”用人单位对这位求职者的解释非常不满。小刘说:“像我们这种既不是应届生,又没有工作经验的人,被很多人戏称为‘剩男剩女’。”

  据专家介绍,现在不少大学生毕业时忙于其他事务,如考研、考公务员、准备出国考试等,一旦失败,也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时期,还有部分毕业生由于院校、专业、证书等方面竞争力较弱,于是成为“过期就业者”,与下一届的应届生同台竞争。

  企业:“空白期”需要说明

  “要么招应届生,要么找有工作经验的。”一位人力资源部经理认为,“过期就业者”有可能是在求职过程中一直高不成、低不就,或是自身能力不足,适应不了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他们可塑性不强,另一方面‘上手’又不够快。”某软件公司招聘负责人说,“我们倒不是完全排斥这部分学生,但他们应聘时最好能说清楚‘空白期’的经历,并有相关证明。”

  档案虽可留校但存在很大弊端

  近两年来,许多高校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其档案可以留在原校,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宽裕的就业时间。然而,毕业生档案留校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大多数将户口、档案暂存学校的毕业生并非没有找到工作,而是他们就职的单位特别是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不需要也不接收户口、档案。因此,很少有人主动到学校办理迁出手续。

  看似毕业生暂时不用为档案迁出而发愁,实际上却让自己的档案内容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空白,这为以后的求职留了隐患,而且各种社会保险的缺失也让自己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专家:应届生应珍惜求职黄金期

  专家建议,“过期就业”的大学生首先要突破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并注重与招聘单位的沟通。对于长期求职受挫的“过期就业者”,专家建议,要冷静地分析原因,如果确因竞争力较弱,可以考虑适当选择充电项目,提升职业资本。

同时,专家也建议应届毕业生要珍惜求职黄金期。尽量避免走上“过期就业”的道路。一般而言,应届生春季开学后只有两三个月的求职黄金期,应抓住机会尽早就业。

提升自信方法

在充满竞争的职场里,自信是最重要的生存法宝之一。在面对某个机遇和某次展示的机会的时候,你有没有主动向前去抓住它呢?比如主持一个会议或接手一个方案、主动承担上司亟需解决的问题,或者主动地帮助你的同事,在权限范围内替他排忧解难等等。哪怕你做好了某一点,你的信心都会因此而激增,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支持和认同。任何一个有成为管理者目标的人都不要忘记一点:权威是使你变得与众不同的重要"标签",而且也会成为来日晋升为管理者的最有利条件。高职位给予你的更多的是权力,而真正拥有权威的管理者,其影响力更无法估量的。

  不要逃避和不敢面对失败。只有弱小的自卑者才会盯着自己的失败和缺点不放手,他们逃避现实,不敢自我肯定。有句名言说"现实中的恐惧,远比不上想象中的恐惧那么可怕",所以敢于面对挑战,鼓气勇气,多试几次,你的自信心就会慢慢高涨起来。自信不是潇洒的外表,但自信会带给你外表的潇洒。它会让你认识自己所扮演的人生角色,自己在哪方面有足够的能力,还有哪方面需要再发掘自己的潜能,这样才能让你拥有足够的自信筹码。

  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想法或愿望清晰、明白地表达出来,那么他内心一定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心,同时他充满信心的话语也会感染对方,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直到让人们相信,他的自信心对他人有着巨大的帮助。

  1、说话时把声调放低,这样听起来平稳、和谐,也更显得魅力十足。

  2、运用腹腔呼吸,不要用胸腔来呼吸,这样声音才会有力。

  3、说话时配合一些手势,眼睛看着对方,并面带微笑,这样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二、尽量挑前面的位子坐

  在各种聚会或会议中,你是选择坐在前排还是选择坐在后排座位?大多数愿意往后坐的人,往往都希望自己不会"太显眼",否则被注意或点名的机会就会增加,而深层原因就是由于缺乏信心。其实坐在前面能够建立信心。把它当作一个规则试试看,从现在开始就尽量往前坐。当然,坐前面会比较显眼,但要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三、试着说话时去正视别人

  不正视别人通常意味着:在你旁边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躲避别人的眼神意味着:我有罪恶感;我做了或想到了什么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触你的眼神,你就会看穿我。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

  正视别人等于告诉他:我很诚实,而且光明正大。我相信我告诉你的话是真的,毫不心虚。要让你的眼睛为你工作,就是要让你的眼神专注别人,这不但能给你信心,也能为你赢得别人的信任。

  四、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只是因为他们缺少信心。

  在会议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不说。而且,其它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然后给自己找一个看似说得过去的理由: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当这些沉默寡言的人不发言时,他们就会愈来愈丧失自信。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下次也更容易发言,良性循环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所以无论是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最好每次都要主动发言。评论、建议或提问都可以,不要等到最后才发言。不要担心你会显得很愚蠢,因为总会有人同意你的见解。当然有一种情况例外: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发表你的见解。其实只要经过深思熟虑,发表的意见大多都是有价值的。

  另外从网上搜集到的一些提高自信的小点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每天睡前想一想今天有哪件是是值得骄傲的,哪怕很小的事,早上起来先对自己暗示几次:我相信自己,我非常棒!

  2、做事不要拖拉,把第二天要做的事列个清单,然后按照清单立刻去完成这些事,每做好一件就会增加一份自信。

  3、不要总去想自已自信不自信的问题,因为太关注自己的缺点只会让其掩盖住自己的自信心,造成恶性循环。

  4、要懂得释放压力,比如做些运动,或做一件能让自己全神关注的事情,这也是避免心理压力导致不自信的好办法。

  5、不要认为不喜欢参与公众场合、讲话等就是自闭,其实这离真正的自闭还很远,提升自信的途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