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的高考结束,考生们将要进入填报志愿、等待录取通知书等环节。近日,北京市房山法院通报了一批典型案例,媒体梳理了这些高招骗局的行骗套路,提醒考生及家长提高警惕,切勿因求学心切上了骗子的套。
每一年的录取季,都有一部分家长特别懊恼气愤,他们付出了金钱和精力,换来的却是一场骗局,不仅失去了辛辛苦苦的积蓄,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录取,有的甚至在一两年后才意识到受骗。法院通报的典型案例,无一不是家长想通过非正常渠道为孩子找到进入理想大学的“后门”,但却无一不是陷入骗局之中。
走后门之所以会成为许多家长信奉的偏方,因为他们相信一些在社会上流传的“后门段子”:某家孩子分数偏低,却上了名牌大学;谁谁谁的门路很广,与某某大学有过硬关系;有人通过某大学领导,被录取到了好学校好专业……他们不会去求证这些段子的来源,更不会去理性分析段子的真假,平时将段子作为谈资,而关键时候,他们出于对自己“社会经验”的信任,坚信“后门”的存在,而且坚信只要找对人,这“后门”就是为自己而开。
骗子就是依靠人们对段子的信任,在高考招生骗局中游刃有余。媒体总结了几种常见的招生骗局:自称军校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谎称有“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谎称能办理艺术、体育、小语种等各类“特长生”加分;伪造录取通知书;发送虚假查分网址,根据家长填写的个人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以“自主招生”名义行骗,把“自主招生”渲染成“自由招生”,等等。
高招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事关千家万户、国计民生。正因高考的重要性,国家对高考招生作出了非常严密的程序规定和操作设计。各地的招生行政机构配合招生高校,对每一位考生的志愿和分数进行把关,确保在规则下的公平录取。即使是高校的“自主招生”,也有着严格的程序和条件,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要对社会公布,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既要达到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标准,还要达到高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再由高校择优录取,绝非“自由招生”。如果轻信“后门”可以为自己而开,离受骗上当也就不远了。
因此,要防范高考招生中打着各种旗号的各类骗子,家长首先要做到坚决不信流传的“段子”,守住根本的心防。当有人在有意无意间透露自己的“能量”时,不是对他产生“关系真好”的感叹,而是应当进行观察,对他的行为目的进行判断,在他展露出热心助人走后门的时候,当可基本判断其目的所在。当有人将“钱”作为解决高招问题的途径时,也就暴露出了他的根本目的。那么,为了钱而热心推销自己的“关系”,其“关系”的可靠性自然可想而知。而对于一个考生重要的基础信息,更是不要轻易向人透露,以免被人利用。
家长需防段子,学校及招生机构、高校则有义务开展相应的防骗教育和信息服务,形成公开透明的招生程序、积极主动的信息服务、有效管用的防骗教育。招生程序透明,“段子”的市场就会小许多;信息服务及时主动,家长就少一些猜测的空间;防骗教育指导到位,家长的自救能力就能增强。防范高考招生中的骗子,家长当然要擦亮眼睛,不要有走非正常渠道的想法,但相关机构和学校,也应通过改善程序和措施,让家长放心。
段子的产生与高考招生制度的不完善有关,但其效果来源于家长的信任,骗子利用段子中隐藏的“内涵”牟取不法利益,也是基于家长对段子的信任。治理高考招生中的骗子,既要家长从防“段子”入手,也离不开各机构的共同努力,消除“段子”的产生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