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是中华民族探索大自然和社会人文的智慧结晶。
今日推出“清风郴职·节气话清廉”之处暑篇,挖掘节气里的廉洁元素,弘扬清风正气,助力清风郴职建设,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有温度和底蕴的廉洁文化,共同唱响二十四节气廉洁之歌。
【清廉有节】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时至处暑,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处暑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暑意渐消。雷暴活动也不及炎夏那般活跃,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减弱。
【清风廉语】
清风拂暑气,廉洁润心田。廉由心生,“心廉”才能真正“行廉”,如果没有一颗廉洁之心,“廉洁”就难以长久保持。要做到“心廉”,就必须扼住内在纷飞的杂念,保持身心的安宁,如处暑一般,按下暂停键,沉下心来,冷静内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处暑节气中汲取廉洁智慧,束心肃行、不骄不躁,努力做到常思“廉”想、常怀“廉”志,自警自省、慎独慎微,坚持做到以“廉”养心、以“廉”修身,涵养公正的品德、养成清廉的习惯,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状态撸起袖子加油干,扬清风正气、守廉洁初心,不负秋日好时光。
【廉洁从教】
清廉是什么?清廉是恪守清贫的两袖清风,是高风亮节的宽广胸怀,是富贵不能淫的浩然正气,是贫贱不能移的铁骨铮铮。它如出自于深山的石头,等闲于熊熊烈火的焚烧,不畏于粉骨碎身的考验,以磊落光明的情怀,洁白朴素的情操,矗立起一座真正的人生坐标。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该与清风相伴,与廉洁同行。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用无私的爱关怀每一个孩子,做到公正执教,这是也廉洁从教的基础。诚信如水,滋养心灵之花;清廉如灯,照亮前行之路;清廉如笔,绘就发展前景。因此,一定要坚守底线,清正廉洁,风清气正。
【故事话廉】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祖籍琅琊诸县(今山东省诸城市)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大力倡导朴素廉洁的执政作风,再加上严格的执法环境,蜀国清廉的执政风气为中国历史上少有。他本人的家庭财产清单更让贪官汗颜,让百姓肃然起敬。
诸葛亮的家庭财产,在《又与李严书》中有所表露。诸葛亮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这就是说,他的家里没有存款,妻子连件像样的换洗衣服也没有。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诸葛亮写道:“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这份家庭财产清单充分地表明了诸葛亮是多么的清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按照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妻舅家有田4700余顷,比诸葛亮多出数百倍。“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是指诸葛亮的家人不是靠裙带关系在朝廷中混饭吃,而是和普通百姓一样从事种植和养蚕等农事活动,以此来维持生计。“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意思是至于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维持。而“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显然是指俸禄之外,没有别的生计,不搞经营,也不依靠别的收入发财致富。“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这一句话把诸葛亮的家产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即内无多余的衣物,外没有多余的钱。他为官清廉的品质,从其家庭财产清单上一看就能一清二楚。诸葛亮的奉献精神:“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了“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他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智慧、才能和力量。他一生除了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并北伐曹魏外,可以说别无旁骛。诸葛亮也有过自己的许多爱好,如音乐、绘画、文学创作及史学研究等,但为了所从事的“大业”,其余都无暇去充分地发展了。诸葛亮非但不能充分地发展各种各样的爱好,相反他还将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才能奉献给“大一统”的事业。例如,他的《周易》知识,被用来推演兵法及制作“八阵图”;他的医药知识,被用来研制“行军散”;他的民俗知识,被用来发明馒头(即“蛮头”);他的建筑知识,被用来修筑汉、乐二城;他的工艺才能,也被用来修建栈道等。诸葛亮“六出祁山”,最终因心力交瘁,病逝在五丈原前线,实现了自己“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诺言。诸葛亮的这种奉献精神,作为他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彪炳史册,而且为我们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