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 学校要闻
  • 学校要闻

    04/12

    2010年 11:26

    【 字体:

    来源:新华网 

    访问量:1

    • 打印
    • 纠错

    教育部邀请11位社会代表就教育规划纲要畅所欲言

        “规划纲要的落实推进,一线教师和一线学生参加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有一些应决而未决的问题,下一轮讨论当中应该面对,不要回避。”

      8日下午,11位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过宝贵意见的社会各界代表,应邀参加了在教育部举办的座谈会,对教育规划纲要下一步的制定工作发表意见和建议。

      这11位代表中,有教师,有学生,有家长,有学者。在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于2010年2月28日至3月28日对规划纲要文本进行的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期间,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为规划纲要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吴德刚说:“社会各方面的热情参与,令我们非常感动。”

      据了解,截至3月28日24时,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共收到邮件、信函、教育部网站网友帖子2.79万条;从新闻媒体和社会网站收集报道评论与意见建议249万多条,共计252万多条。综合各种渠道收集的意见建议看,社会各界比较关心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以及高校“去行政化”等方面。

      “通过开放式、平等式、交互式的讨论,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有了广泛共识,尤其是对一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认识更为清晰理性,形成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吴德刚说。

      在8日举行的座谈会上,从新疆赶来的73岁的高级工程师傅金筑作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受惠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体系的建议;在过去一直为纲要制定工作不辍撰文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就纲要的落实和执行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深入思考;来自天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边秀英提出要加速学前教育发展。

      代表们有的基于自己已经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提出新的想法,有的根据自身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前沿创新的教育理论,有的对过去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了重申和说明。

      吴德刚指出,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专家学者,从各级干部到普通群众,从港澳台人士到海外华人华侨,从民主党派到人民团体,从国际组织到驻外机构,从各地教育部门到各级各类学校,上至94岁的耄耋老人,下到9岁的小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建言献策,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对办好教育的真诚关心与强烈期盼。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规划纲要制定的一大亮点就是从一开始制定了公开决策、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提高了我们决策科学化的程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尝试。

      “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使我们感到了信任、责任,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吴德刚说,“按照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进一步做好文本的修改工作,对每条意见都要进一步吸收,在纲要起草的最后这一阶段,尽可能听取各方面意见,把纲要修改好,按照工作的程序,报上级部门批准以后,使纲要能够尽快实施,尽快推进。”

      据悉,在公开征求意见期间,教育部组织70名专家24小时三班倒不间断收集意见建议,对每一条意见建议都给予尊重,逐条梳理,认真研究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