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投入巨额资金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建立了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新机制,实施了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启动了新一轮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等。可以说,以往制约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各种困难,如公用经费短缺、校舍严重不足、学生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等问题都逐步得以解决。然而,调查显示,有关农村教师流动补充、寄宿制学校管理、学生学业负担等基础教育的遗留问题仍然存在,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之后西部农村教育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
学校
经费问题仍然是制约西部农村学校发展的最大障碍
“区域内优质师资及优质生源流失”成为西部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失衡的典型现象。
硬件
寄宿学校缺乏配套
经费问题仍然是制约寄宿制学校发展的最大障碍。受益于“两免一补”政策,西部许多失学、辍学儿童回到学校,免费享受义务教育。与此同时,随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再次凸现,尤其是寄宿制学校规模小、管理人员缺乏、配套设施跟不上等问题更为突出,而要使这些基本资源到位,意味着需要增加更多的投入。
建议: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近几年,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投资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400所。但对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数量众多的寄宿制学校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很多学校只有宿舍,而无相应的配套设施,如食堂、浴室等,因此带来了有关住宿、饮食、学生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寄宿制学校建立后的配套设施建设。
教学资源匮乏
由于学校缺乏图书资料,教师教学,学生扩展知识面存在较大困难。调查显示,只有7.2%的教师认为“现有的图书资料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现有教学设备没有合理运用与缺乏现代教学设备技能的现象并存。调查显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经常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只占调查对象的19.3%,70%的教师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才偶尔使用多媒体教学。
建议:对教师所需教学资源进行定期的调研和摸底,建立并完善教师教学资源需求信息的采集机制;加大图书资料的资金投入,建立合理的图书资料管理制度;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提供硬件服务及技术指导。
学前教育缺失
西部农村贫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开设率低,加之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学是免费的,所以家长更愿意直接让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学。由于缺少学前教育的衔接,语言障碍问题严重影响到小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建议:在农村大力宣传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增加对西部学前教育的财政扶助;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争取村村有学前班;严格控制小学生的入学年龄。
高中负债严重
义务教育阶段负债逐渐得到化解,但是高校扩招使高中学校人数大幅度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筹资十分困难,因此,投向普通高中教育的费用极其有限,债务成了困扰高中学校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另外,西部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非均衡发展的问题突出。
建议:第一,加强西部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划的制订。普通高中规划不仅应该规划到省,也要规划到县、镇,确定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规模目标、速度目标、质量目标,也要确定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任务、实施步骤、政策措施,为普通高中教育的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第二,加大西部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国家投入,拓宽投资渠道。
留守儿童比例较高
西部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比例较高。在贵州,留守儿童占整个调查对象的53.7%。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学校教学压力较大。
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力度,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
软件
专科教师严重缺编
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学科结构不合理,缺乏英语、音、体、美专科教师。师资流向不平衡、用人机制不合理以及分配政策的地方性保护和限制,是造成音、体、美专职教师缺乏的主要原因。
在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编制紧张、条件艰苦,补充教师比较困难。教师编制虽有空缺,但由于受财力等因素的影响,编制空缺不能得到及时补充。教学点比较多,教师占有量大,表面上师生比达标,但是实际上教师缺编比较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严重,城区、中心校存在超编现象。
建议:第一,定向培养中小学教师。针对目前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专科教师缺乏的现状,在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由教育部门牵头,发改委、人事、财政、编办等部门积极配合做好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相关工作。定向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可以由各地师范类院校承担,定向培养的学生按照“直送直派”的原则,由各省教育厅根据《定向培养中小学教师协议书》一次性将毕业生派遣到指定乡镇学校,不得改派。毕业生回协议县(市、区)乡镇中小学服务不少于5年。第二,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城镇超编学校富余教师向农村缺编学校流动。第三,改变农村学校按师生比配备教师的单一方式。农村学校规模虽小,但学校课程仍需按国家规定开设,这就需要不仅考虑生源的多少,还应照顾到学校规模、班级数量和课程设置,保证每门科目都有专业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
非公办教师依然较多
为了解决西部贫困地区教师短缺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如教师特设岗位、支援西部计划等。当地学校也通过各种途径招聘了一部分暂时无法就业的大学生,这部分教师在西部贫困地区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在调查的460名教师中,非公办教师占到了30.9%。但是在这部分教师中,特岗、支教教师来源庞杂,队伍不稳定;招聘、代课教师数量多、业务能力不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建议: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的是教师队伍进入机制不合理的深层原因,以及高校教师培养模式方面的弊端。怎样从源头上控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一项比较迫切的任务。建议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加学校用人自主权。加强对地方师范类院校培养学生质量的监管,从根源上解决好教师培养质量的问题。
区域内优质师资流失
“区域内优质教师流失,优质生源流失”是这次调查过程中发现的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失衡的一个典型现象。调查中,有43.9%的教师有意去别的学校工作。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流失使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学校生源越来越差。同一区域内校际之间的不平衡是导致区域内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倡导教育公平发展的环境下,如何保持校际间“生态链”的良性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建议:第一,解决区域内教师收入均衡的问题,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保证教师工资的来源,力争使同一区域内同等级别学校的教师在收入和福利待遇上保持“零差距”。积极改善农村学校的工作条件,通过推进学校的硬件标准化建设、向农村教师免费提供住房、在其子女升学与就业上给予照顾等政策,吸引优秀毕业生、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前往农村任教。第二,停止创办示范性高中。第三,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功能,均衡城乡学校之间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转化困难
调查显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度比较高,但是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遭遇诸多问题。访谈过程中有90%的教师认为,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对新课程理念的完全内化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教师从老教材向新教材转型比较困难。另外,新课程实施的配套设施不完备,无法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降低了教师大胆尝试新课程的动力。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使用最多的还是以讲授以及学生自学与教师讲述相结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比例占调查对象的79.3%。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比例相对较少。
建议:出现教师对新教材的驾驭能力弱、新课程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承担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其基本的素质没有得到提高和完善,新课程改革基本的配套设施不完备及农村教育教学的评价体制改革滞后。建议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继续完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建立和完善着眼于促进农村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和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在西部贫困地区,家长支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降低,昂贵的教育成本和严峻的就业现实,或者说是人们在教育上的“投入”与“产出”出现了失衡使“新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
建议:“新读书无用论”在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再次抬头,直接引发的就是家长对孩子上学的支持度降低,孩子对上学的积极性也有所减弱。消除辍学的根本原因就要从消除读书无用的思想入手,做好宣传工作。同时加快基础教育改革,明确高校培养目标,调整高校专业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