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师范院校共青团组织最核心的角色就是“点火人”,在“点火”中实现“育人”。就其具体的定位而言,就是要做理想信念的塑造者、学术科研的引领者、文化创新的实践者,用团组织特有的方式点燃大学生思想的火焰。 理想信念好比一盏 明灯,是指引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高校团组织要为大学生“点燃”理想信念的“明灯”,做理想信念的塑造者,就要坚持不懈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在中国,这个理论无疑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团组织必须点燃的“灯”。为此,我们在实施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主动担当起理想信念的塑造者角色。近年来,我们抓住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这一中心,紧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开展“心系十七大共谱新华章――国旗下的演讲”、“红旗颂”专场文艺晚会、“江山如此多娇”现场书画大赛等大型文化活动;组织“关注教育、把握未来”、“献身教育事业加快富民强省”、“复兴之路”、“心系十七大永远跟党走”等独具特色的“红色论坛”,使大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学习科学理论,领会科学理论;组织“贯彻十七大,服务促和谐”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基层学校、农村、企业、社区开展调研和服务活动。正是这种形式多样、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理想信念塑造效应,使不少大学生实现了由爱国到爱党、向往加入党组织的情感递进。 学术科研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阶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学生的科研能力尤为重要,这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之一。同时,师范院校团组织在学术科研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是有“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多个品牌活动,有举办校园学生学术节、设立科研奖项、实施课题立项、扶持学术类组织等多种引导形式;二是有专家、学者等校内外丰富的学术资源;三是有网站等多个宽松开放、充满活力的交流平台。我校团组织在学生学术科研方面就充分利用了这三方面优势,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每年都组织声势浩大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全省、全国比赛,组织学生科技创造奖、学生文学艺术创作奖评选、学生学术科技成果展、“学术之光”系列名家讲座、麓山论坛等。这些活动深受青年学生欢迎。据统计,在校学生中,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学术活动的学生比例达98%以上。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一课堂主要是开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二课堂主要是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等。我们学校的团组织将第二课堂融入第一课堂,于2002年创办了“楚源素质训练学校”(全国第一所以“素质训练”命名的第二课堂学校),办学七年来,形成了包括领袖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信息素质、生活素质等六大模块共计116门课程在内的六位一体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体系,训练学员28000余人次,从根本上提升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同时,从2006年起,在全校范围内先后开设《艺术鉴赏》、《成人?成才?成功》、《家事?国事?天下事》三门文化素质教育综合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提高艺术修养,正确认识自我,适应现代社会。 文化活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育方式。高质量的文化活动犹如一粒粒火种,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学生获得热度和力量,并将文化“火种”代代相传。我校团组织经过数年积累,形成了三大文化品牌: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学术节、社团文化节。每年花大力气办好三大节,充分发挥这三大品牌的龙头作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青年学生在高质量、高品位,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兼备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教育,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校园文化艺术节之“四星”大赛(歌星、舞星、乐星、笑星),学校参照“超女模式”在全校范围内举行歌星海选,超过1500名同学直接参与比赛,近20000人次观看了初赛、复赛和总决赛。如此广泛的参与面,真正体现出了艺术提高与艺术普及、高层竞争与广泛参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有机统一。 加强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1世纪全面人才观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正确认识团组织的优势,准确定位,进一步扮演好塑造者、引领者、创新者、实践者的角色,充当好“点火人”,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